當我們努力要做到一切和擁有一切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正在犧牲一些收益作為交換條件,而這些收益是自己永遠不會去主動追求的。當我們不去有目的地慎重選擇該把經理和時間集中於何處時,別人--老闆、同事、客戶、甚至家庭,就會替我們作出選擇。用不了多久,我們將對所有有意義的和重要的事情視而不見。要麼自己慎重選擇,要麼受制於別人的計劃,非此即彼。
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爾說說「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慮地、戰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僅要擺脫那些明顯浪費時間的事情,還包括放棄一些很好的機會;不要疲於應付那些讓你在多條戰線上作戰的社會壓力,要學會減少、簡化,並通過淘汰其餘一切來聚焦於絕對重要之事。
似曾相似的定義,源自對斷舍離收納法的解讀,沒錯,它們相似!就像你的衣櫃,如果不去收拾,它就會凌亂不堪,裡面堆滿了你很少穿的衣服,甚至從來沒有穿過的,衣櫃會變得無法使用,逼得你去整理。所以,斷舍離的收納法就教會了你「減」的要義。同樣,隨著好心承諾和應承下來的事情越積越多,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雜亂無章。而且,絕大多數這樣的努力根本沒有盡頭。除非我們找到系統的方法進行清理,否則這樣的雜亂狀態將會永遠持續下去。
精要主義也自有一套整理「衣櫃」的方法:
1.探索: 在你的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中,問自己喜歡哪件衣服就如同問自己:「這件事情或這份努力有可能會對我實現目標做出最大的貢獻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你就知道該淘汰它了。
2.排除:斷舍離中,我曾經介紹了衣服收納法,其中待收納的衣服有兩類,一類是「必須保留」,另一類是「可能需要處理掉」。但是,你真的打算把「可能需要處理掉」的衣服塞進袋子裡送走嗎?歸根結底,這裡面有一種沉沒成本:研究表明,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人們對其價值的評價要高於其實際價值,因此要放棄就更難。如果這還不能令你信服,那麼就試試這麼問:「如果我現在沒有它,那麼我會花多少錢來買它?」這麼問往往能奏效。換句話說,僅僅確定了哪些事情和努力不能幫你實現個人貢獻峰值還不夠,你還要積極地淘汰它們。
3.執行:如果要使衣櫃保持整潔,你就要經常整理。用一個大袋子裝好要扔掉的東西,把想留下來的東西集中一小堆放置,然後合理安排分類丟棄。也就是說,一旦弄清了哪些活動和努力要保留,你就需要一種方法來使執行變得毫不費力。
人生就像「衣櫃」,新衣服--佔用我們時間的新需求,卻在源源不斷地湧來。精要主義就是要為整理人生的「衣櫃」創造一種方法。但是它不像整理衣櫃那樣,只要定期整一次就行;它是一種鐵律,你必須在每次面臨答應或婉拒的決定時執行。它是一種方法,幫你在很多好東西和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東西之間進行權衡取捨。它會告訴你如何做到更少,但更好,這樣你就可以在人生的每個珍貴瞬間裡儘可能地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