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伽耶又稱佛陀伽耶,位於印度東部比哈爾的巴特那(Patna)城南約150公裡處,是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之處。菩提伽耶已成為佛教徒心中的聖地,也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園、悟道之處菩提伽耶、第一次五比丘講說佛法的鹿野苑以及涅槃之地拘屍那羅合稱為佛教四大聖地)。
菩提伽耶是四大聖地中最具重要意義的聖地,由寺和塔組成。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此修行獲得覺悟,故該地被佛教徒尊為朝拜聖地。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先後記載了菩提伽耶的歷史。
相傳釋迦牟尼當年在附近的森林裡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於是他放棄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之後,來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終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後,突然得以覺悟,找到了解脫之道。然後在附近繼續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他就開始傳道了。
菩提伽耶最著名的佛寺是摩訶菩提寺,這座巍巍壯觀的寺廟最早應為公元前三世紀大興佛法的阿育王所建。公元前一世紀的著名巴爾戶特佛塔(Bharphut stupa)的石頭欄柱上,就刻有此寺廟浮雕的外形,從浮雕的圖案可以看出有金剛寶座及菩提樹被欄楯柱所圍繞。
寺廟建於公元二世紀,被破壞毀盡,直到十四世紀,緬甸國王又在此遺址上,出資重建。不多久這座寺廟又遭嚴重的洪水,隨洪水而來的大量泥沙又將它埋在沙土中長達數百年。19世紀70年代,緬甸佛教徒與當時孟加拉國政府的協助下,終將摩訶菩提寺廟修復,寺廟的外貌在十九世紀時為英國考古調查隊再次整修。從此這座雄偉大塔,才得以重見天日。
佛塔四周有四個小石塔。西面入口壁面的兩個小佛龕供著觀音菩薩像。大殿整個由石頭雕造,朝拜者一進佛殿,即可看到高臺上的大佛呈降魔手印,原本是以青黑巖雕刻,它已經由西藏人鍍了金,被披上一件橙黃色的大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