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滅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也曾發生數次小冰河時期,其中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於是各位專家在翻閱大量的史實材料之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明朝覆滅的主因是遇到了小冰河時期。明清小冰期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大的一次自然災害,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至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550年至公元1770年),全球氣溫出現了一次明顯的下降過程,並一直延續到清朝道光、鹹豐年間,這長達300多年的寒冷期,在世界上歷史上被稱為「小冰期」,中國的歷史學者常常稱之為「明清小冰期」。
在「明清小冰期」時期,中國的氣溫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這在歷史文獻上有明確的記載,秦嶺—淮河一線是1月份0℃等溫線的最南界,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會結冰的,位於秦嶺—淮河以南的長江、洞庭湖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結冰的,但是,在明清小冰期,長江曾經出現過結冰長達一個月的現象,而洞庭湖結冰最厚的地方達一尺,浙江一帶的河流冰層之厚,如履平地,這些極端的天氣都發生在公元1450年至1750年之間。
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農曆十一月至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孟春,山東「大雪數尺,人畜多凍死」,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山東省有的地方又出現了極端天氣,農曆的十月份就普降大雪,冰雪厚度達一尺許,樹木都被折斷了,野外有大量的鳥獸因食物匱乏而餓死。
位於嶺南地區的廣州出現降雪天氣的現象十分罕見,然而,在明清小冰期的近四百年時間內,廣州的降雪頻率增高,有記錄可查的約為11次之多,如《南海縣誌》記載道: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農曆十二月,廣州府南海縣(今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附近大雪,「林木皆冰」,兩天以後,冰雪才融化。
氣溫下降,會出現連鎖反應,旱災、蝗災、瘟疫頻繁,而這些自然災害在明末清初之時似乎達到了高峰,公元1627年至1641年,黃河流域幾乎年年都有旱災,如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河北地區出現了大旱,史書中有「赤地千裡」的說法,崇禎三年至十七年(公元1630年至1644年)的15年裡,河南省出現了9次旱災,黃河為之斷流,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乾涸了。崇禎年間的旱災持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並且有向長江流域蔓延的趨勢,河網密布,魚米之鄉的浙江省在明崇禎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639年至1642年)也出現了連年的旱災。
連年的旱災,導致莊家欠收,以至於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德平縣誌》中有「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的記載。
連年的自然災害最終導致了明朝實力的大打折扣,最後引發清兵進關,明朝無力抵抗,明朝覆滅。
結語
時至今日,當然不會再出現明末清初那樣的饑荒,我國的強大給了中國人民更強大的底氣,我們無需恐慌小冰河時期的到來,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小冰河時期的到來是否對於全球變暖有一個抑制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