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和司禮監:本意為輔佐朝政,為什麼反而加快明朝覆滅?

2020-12-13 戴夢demo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封建王朝長達近兩千年的統治給我國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歷史寶藏和文化遺產。

明朝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領導的王朝,它不同於前面的朝代,明朝是一個廢除丞相的朝代。

這一舉措是為了穩固統治,為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建立了新的機構——內閣和司禮監,統治者卻沒想到這個本意為輔佐皇帝處理朝政的機構,最後反而加快了明朝覆滅,這是為何?

一、一切為強化皇權服務

出身農民的朱元璋對官吏本身就沒親近感,洪武三年任左丞的汪廣洋,有職有權,明祖對其評價是"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

但權力欲較強的左丞相胡惟庸,不甘心原有權力的失去,仍然抓緊手中的餘權不放,洪武六年以後,丞相的作為既有太子預政的幹預,又有諸司的限制,又有明太祖親自處理庶政的臨察,胡惟庸皇權無微不至的監視下。

胡惟庸戀權的行為為太祖不容,在通政司設立後,中書省和丞相都已經發展到必須要剷除的地步。

洪武十二年九月,兩位宰相被捕後,在審判過程中卻不料涉及太祖指使胡惟庸毒殺劉基的隱秘,演變為大獄案,誅殺兩位宰相相,一位大夫,廢黜中書省,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沿用了將近十六個世紀的丞相制度就宣布正式廢除了。

廢丞相這一舉措也包含了朱元璋"自信"這一因素,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農民出身成為一國皇帝,必然有著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才能。

無論是軍事、治國能力還是帝王之術,在中國古代君主中都屬於第一檔次。面對海量政務和文書,有著較強的處理能力。

但就算是朱元璋,都要"起早貪黑"地處理政事,也感到吃力,為建立內閣和司禮監以輔佐處理政事奠定基礎。

同時,朱元璋對其自身對後代的培養和教育是"自信"的,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立皇太孫是少見的,而明太祖開闢了明朝第一例,這正是處於對自己兒子朱標和孫子建文帝的喜愛和信任,事實也證明,建文帝的確是個明君,勤於政務。

在朱棣篡位登帝後,一方面修改史書抹黑建文帝,另一方面勵精圖治,勤於政務的程度與朱元璋不相上下。

仁宗和宣宗締造了"仁宣之治",仁宗和宣宗熟悉治國之道,勤勉治國,甚至是復闢後的朱祁鎮都甚至在正統年間的敗政,在天順年間專心政事,"五更二鼓起,至晚而休"。

可以說明朝前中期的君王大部分都是專心政事,有較好的治國才能的,朱元璋對於後代的教育是"自信"的,這也為其設置兩個機構卻不甚擔憂管理問題,他對自己後代管理能力是自信的。

朱元璋的根本目的在於強化皇權,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皇帝可以更好地把控朝政,但長期繁多的政務,必須需要人協助處理,是內閣和司禮監設立的前提。

同時太祖對於後代的"自信"也是其設置內閣和司禮監與其共同處理政務卻未擔心這兩個機構的設置是否會帶來弊端的根本所在。

最初是為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中書省裁撤後多餘的政務由六部分攤,但大部分交由皇帝本人處置,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六部地位,朱元璋的根本目的在於強化皇權,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皇帝可以更好地把控朝政。

廢除丞相制度、裁撤中書省和尚書省之後,六部與皇帝共同處理政務,但大部分政務仍然交由皇帝本人親自處理,極大地加重了皇帝的負擔,原本國事公文尚有丞相以及三省代勞,而今則必須由皇帝本人過目。

同時面對海量政務和文書,朱元璋"起早貪黑"去處理政務,相權自廢止後,明太祖集皇、相權力於一身,每天還要處理大量的政事。

朱元璋為了保證皇權軍權不至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因此產生了設置機構協助其處理政務的念頭,也是司禮監和內閣設置的根本原因。

明代宦官機構,在洪武年間創建完畢,在頒布有關宦官的禁令的同時擴大宦官機構,可見明代宦官機構的設置是朱元璋根據統治需要設立的,也正是運用宦官這一機構加強統治。

明代宦官衙門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其中司禮監掌奏章機要,居"二十四衙門"之首。

明代內閣起源於朱元璋時期的殿閣大學士,起參謀顧問的作用,具有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職責,但是不具有統領百官的實權,內閣完全依附在皇權之下,使皇權強化的產物。

為什麼加快了明朝的滅亡

1、內閣成為拉幫結派之地

內閣作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關,最開始的內閣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機關,它既無官屬,也不能沒有權力直接統轄各部事務,內閣對於朝政國事沒有獨立裁決的大權,而是奉詔辦事。

然而隨著事件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逐漸突破了原有的規範,向宰相化道路發展。仁宗到英宗這一時期內,開始了以六部尚書、侍郎兼任的內閣大學士,並有了官屬和相應的辦事機構,有了"三楊用事,政歸內閣"的說法。

明中葉以後,內閣又有首輔、次輔、群輔的區別,首輔位及人上人,一切朝政歸其調度,尤其在明嘉靖一朝,嚴嵩、夏嚴赫然成為了"宰相",壓制六卿。

此時的內閣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經不是當初的皇帝"顧問",首輔已經成為了不被法律認可的實際宰相,內閣則成為了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

而中每個內閣大臣為了鞏固自身地位,爭奪首輔,都要網羅黨羽,拉幫結派,明代內閣大臣都是翰林院出身,在進入內閣後便有一些同僚、同鄉、親信官員等聚結在周圍,形成朋黨勢力。

同時,內閣中的每個官僚集團都很重視對言官的籠絡,因此首輔們總是竭力控制言路,任人唯親,朝廷因此出現了許多圓滑的言官。

在殘酷的政治權力之爭中,弱肉強食,幾乎每個人都拉幫結派,培植勢力,使得朝廷成為權力之爭的地方,失去了為民、為國盡忠職守的作用,而一個朝代若臣子們都想著為自己謀權奪利而非為國家考慮,這個朝代離覆滅也就不遠了。

2、司禮監權力膨脹

明太祖時期,太祖對宦官官吏十分之嚴,因此洪武時期的宦官不敢幹涉權力,到了明中後期,官宦勢力猖獗,一部分士大夫投入了宦官的懷抱,形成了一個閹官和官僚士大夫的結合體—閹黨。

洪武年初朱元璋規定"內臣不得幹預政事",並規定宦官不得識字,但後來明仁宗廢除此祖訓,並專設內書堂教宦官識字,開始用宦官傳布政令,宦官也就有了弄權幹政的機會。

而宦官中有一部分就屬於司禮監,內閣雖有票擬權,但必須有君王的批朱才生效,而明中後期皇帝多昏庸,由司禮監根據皇帝旨意"兼筆",司禮監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明朝皇帝的代言人,從而為宦官假借實權、操縱政務打開了方便之門。

魏忠賢、汪直、劉瑾等臭名昭著的權閹就是憑藉其司禮太監的身份掌握了批朱大權,從而上演了一幕幕擅權的政治鬧劇。

隨著明朝政治的日益腐敗,皇權與閣權的矛盾日益加劇,為鞏固皇權,皇帝便授權閹官以大權制衡內閣,從而使宦官勢力在朝廷急劇膨脹起來,而明武帝在內閣和宦官之間更偏袒宦官,這也就導致了宦官對內閣的輕視。

3、司禮監與內閣相互利用,擾亂朝綱

內閣的票擬權與司禮監的決策權相比下,內閣充其量也就是建議權了,司禮監的批註權嚴重地制約了內閣所擁有的票擬權,司禮監就變成了維持皇帝與內閣聯繫的一個中樞機構,在此層面上,司禮監處於比閣臣更優越的地位。

正是由於內閣職權受制於閹官的淫威,因此閣臣為了在朝中立足,必須先趨炎附勢,討好宦官,從而取信於皇帝,連首輔大臣也不例外,即使是頗有清譽的張居正,也是如此。

而閹官為了進一步擴張權勢,也需要操縱和利用內閣,魏忠賢為了把持朝政,與內閣首輔結為好友,排斥異己,專權擅權,無惡不作,內閣完全成為了閹宦專權的工具。

明代閣臣和宦官為了各自的利益,狼狽為奸,內閣和閹官之間的鬥爭和勾結,導致了黨爭連綿。

閹官擅權和內閣紛爭一同擾亂朝局,早就已經失去了設立內閣和司禮監的意義,反而釀成閹黨勢力猖獗,這是明代皇權政治下內閣體制的必然結果。

結語:

權力膨脹,互相利用是根本原因。

隨著明朝的發展,統治者不再像明朝前期的帝王一般勵精圖治,勤於政務,而是昏庸無能的。

同時由於司禮監和內閣的本質已經由輔佐轉變為掌權,導致了內閣和司禮監的權利膨脹,內閣與司禮監爭鬥和勾結擾亂朝政,導致明朝中後期朝局混亂,從而加快了明朝的覆滅

相關焦點

  • 明朝內閣,司禮監,朝廷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宣宗時期,為避免內閣一家獨大,同時也有偷懶的嫌疑,明宣宗就將原本屬於皇帝的「批紅」權交由司禮監的掌印、秉筆、隨堂太監負責,此後是「群臣奏進文書,由皇帝親批數本,其餘由司禮監官按閣票所擬字樣照錄,或奉旨更改,用硃筆批之」,除重要事務由皇帝親自批示外,其餘政務皆由司禮監代其處理。因此,自宣宗後,內閣、司禮監與朝廷的關係很簡單,「內閣」、「司禮監」與皇帝共同掌控朝廷。
  • 淺談明朝司禮監權利為什麼這麼大?又有什麼實權?
    從上面三類特務機構來看,宦官才是明朝特務機構的核心人物。明朝的宦官和通常的朝廷一樣,設有許多衙門,其中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共二十四個部門,總稱二十四衙門。上面說過,司禮監作為二十四衙門中最高指揮機關,設有掌印太監一位,秉筆隨堂太監8、9人不等。根據《明史》記載,司禮監太監批閱朝廷官員一切奏章,並且他們還負責傳宣諭旨。當然,明朝皇帝也不傻,只允許司禮監太監「照閣票」,不允許擅自更改。
  • 解碼明朝內閣與司禮監,兩個影響大明命運的神秘機構
    大家看有關明朝的小說或影視,有兩個名詞是經常出現的,就是內閣和司禮監,他們似乎都是明朝十分重要的機構,又似乎還彼此衝突和敵對,就好像明朝皇帝的左右兩隻手,同為皇帝服務幹活,有些時候又好像皇帝左右手中各執的矛和盾,互相攻擊也互相防禦。內閣和司禮監在明朝究竟是怎樣的機構呢?
  • 比錦衣衛都厲害的明朝司禮監
    大家都知道明朝錦衣衛的厲害,但明朝有一個機構比錦衣衛都厲害。那麼明朝的司禮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機構餒?明朝的司禮監是由皇帝身邊的太監組成的。朱元璋剛創立大明王朝時,「司禮監」其職責如其名,主要負責監管宮內禮儀方面等事。由於皇宮內不能留男人,所以司禮監的組成人員為太監。
  • 司禮監權限最初受到極大限制,宣宗之後其權力逐步擴大
    司禮監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和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始置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初的司禮監並沒有太大的權力,反而處處受限。司禮監的崛起,與明朝的「票擬」制度密不可分,最終誕生出了王振、劉瑾、馮寶、魏忠賢等權勢滔天的大太監。
  • 一開始,司禮監的權威受到很大限制,玄宗以後,其權力逐漸擴大
    ——羅素(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591字,閱讀約4分鐘司禮監是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設置的管理宦官和宮務的內廷"十二監"之一,明初司禮監沒有太大的權力,但處處受限。四裡間的興起與明朝的"漂齊"制度密切相關,這一制度最終催生了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有權有勢的宦官。司禮監成立之初,權力被牢牢地束縛在內廷。明朝建立之初,內廷宦官機構開始設置,隨著宦官數量的不斷擴大,這些管理機構也在不斷調整和增設。
  • 在位四十八年,為明朝之最,三十年不上朝,朝政運轉正常
    是的,他就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朱翊鈞在明朝算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了,共在位四十八年,其中有三十年還未上朝,更為奇葩的是朝政居然運轉正常,並沒有權臣擅政的情況發生,在歷史上來看也是罕見的。
  • 明朝司禮監陳矩,一個掌管東廠大權的好太監
    雖然歷史上的太監,大部分因為自身身體的殘缺,而對權利和金錢有著極高的欲望,但也並不是全部的太監都是這樣的。 陳矩是明神宗時期的大太監,以司禮監掌印的身份統領東廠。司禮監和東廠原本是兩個機構,司禮監是明朝管理宦官和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東廠則是明朝設置的特務機構,主要職責就是為皇帝陛下監視天下。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明朝奇葩這麼多,為何國祚還能延續276年?這就要說到內閣制了,全靠這個制度,明朝才能在出了這麼多奇葩皇帝的情況下,安穩運行了276年。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爆發了胡惟庸案,讓朱元璋認為丞相制度會導致天下動亂,於是廢除了丞相制。
  • 明朝是否能起死回生?
    明朝是否能起死回生?要問明朝哪個皇帝最短命,看肯定是只在位的光宗泰昌皇帝了,這位皇子一生都活在其父萬曆皇帝的陰影之下,性格身心都受到極大的壓力,再加上服食丹藥的習慣,終於讓自己本來就病怏怏的身體迅速垮掉。而在他死後,「木匠皇帝」明熹宗朱常洛和臭名昭著的「九千歲」魏忠賢,把天下弄得民不聊生,直接推進了大明朝的滅亡。
  • 大明風華: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真正意義上的守成之君
    英明神武的明成祖在位的二十幾年,積極對外開疆拓土,明成祖絲毫不亞於清朝的康熙帝和乾隆帝,明朝東北邊疆廣袤的土地,都被劃入了帝國版圖。明朝設立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幹都司管理今天的東北和外東北大片土地,但是東北的民族構成是漢人比較少,明朝不能夠在東北設置像內地一樣的省級行政單位。
  • 明朝七大權監實力排行
    明朝皇帝就是巧妙地利用兩個群體之間的矛盾鬥爭,穩坐江山近三百年。那明代歷史上的最著名的太監,當屬七下西洋,能文能武的鄭和。而說到權傾天下的權監嘛!明代自然也是層出不窮。權監是相對的,如果君王貪戀權力,比如朱元璋、朱棣、朱厚熜和朱由檢時代,那太監就是個跑腿的奴才,參與政局的機會不多。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由於朱祁鎮的信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利用批紅的特權,遊走於文官集團,大量培植黨羽,討好明英宗,成為權傾一時的實權派人物。 隨著「三楊」的老去,王振事實上控制了朝政,他甚至直接把豎立在宮門前的那塊,「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的牌子給摘了!
  • 司禮監掌印太監到底有多大權力?
    明代廢相,內閣與各部大臣奏議公事先行「票擬」,由皇帝「硃批」決定可否。由於廢相後繁瑣朝議使皇帝無力負荷,加以若干君主廢弛朝政,遂有秉筆太監代為「批紅」的制度。即各部公文奏議交司禮監分類後,揀選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親批,或由秉筆口述大要而皇帝口決,秉筆代為「照閣票批紅」,發還內閣與各部依據批紅撰寫正式詔書執行。
  • 聽說司禮監掌印太監不能提督東廠,東廠提督和掌印太監誰地位高呢
    當然了,這種情況很少,明朝二百多年,也就這幾個人而已,中間偶爾會有有司禮監印公暫代東廠提督的,不過時間都很短,基本沒影響。【 內廷故事,監印與廠,必兩人分掌。蓋以東廠領敕給關防,提督官校,威焰已張,不宜更兼樞密耳。】這是第一個問題,爾可明了?
  • 明代十二監之中,哪些監最有前途?非兩者莫屬
    雖然說西廠的開設時間並不長,但是這也充分說明,御馬監和司禮監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係,並且即使西廠退出了歷史舞臺,御馬監也依然是明朝十二監之中最為重要的宦官部門之一。說完了執掌兵權的御馬監,我們再來看被稱為「二十四衙門之首」的司禮監,就會發現很多事情見怪不怪了。
  • 明朝太監名聲臭,此權傾天下的太監做了什麼?竟讓史學家連連點讚
    說起明朝的太監,在明朝中後期,太監幹涉朝政的現象嚴重,並由此產生了諸多名聲不好的專權宦官,包括王振、劉謹、魏忠賢等。然而在成化年間,有一個太監,卻得到文人的讚揚,這個人就是懷恩。萬貴妃懷恩於宣德年間入宮,到了成化元年,明憲宗朱見深任命他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 經濟學解讀歷史:明朝為什麼會覆滅?
    明朝為什麼會覆滅?因為政府財政崩潰。為什麼明朝政府財政崩潰就會滅亡?因為在農耕文明時代,政府財政是唯一能動員社會資源的手段。我們以薩爾滸之戰為樣本,看看明朝為什麼輸掉了這場決定遼東命運的關鍵戰役。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 明朝大太監劉瑾權傾天下 為何一夜之間就被皇帝滅掉
    劉瑾立即在皇宮中開起了集市,由「八虎」扮演商販和百姓,由皇帝扮演出手闊綽的大富商。大伙兒在皇宮中模仿集市交易,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讓皇帝大呼過癮。三皇帝玩舒服了,劉瑾在宮中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舒服。他數次升遷後,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是什麼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