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禮監權限最初受到極大限制,宣宗之後其權力逐步擴大

2020-12-13 騰訊網

司禮監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和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始置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初的司禮監並沒有太大的權力,反而處處受限。司禮監的崛起,與明朝的「票擬」制度密不可分,最終誕生出了王振、劉瑾、馮寶、魏忠賢等權勢滔天的大太監。

司禮監建立之初,權力被牢牢束縛在內廷

明朝建立之初,就開始設立內廷宦官機構,而隨著宦官人數的不斷擴充增加,這些管理機構也在經歷不斷的調整和增設。

司禮監最早見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禮監,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可見,設立之初的司禮監只有兩項職責,一是負責宮廷禮儀(包括命婦朝廷和上朝制度),二是負責糾察宦官人員的違反禮法事務。

朱元璋

而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對宦官機構作了第二次全面調整,司禮監的職權被更改為了「掌冠婚喪祭禮儀、制帛與御前勘合、賞賜筆墨書畫、並長隨當差內使等人出門馬牌等事,及督光祿司供應諸筵宴之事。」也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御前勘合,內使人等出門馬牌,賞賜筆墨書畫,催督光祿司供應筵宴等四項事務。

明朝的宦官管理機構,統稱「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而其中的司禮監,則是「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衙門,也是整個宦官系統中權勢地位最高的一個衙門。

不過,明初司禮監地位雖高,但其職權仍牢牢被限制在內廷。朱元璋曾明令「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並敕諸司不得與內官監有文件章奏的往來。而為了防止其權力擴張,朱元璋甚至不允許太監宦官讀書識字。

司禮監權力膨脹,源於明朝特殊的「票擬」制度

永樂、洪熙年間,皇帝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監管,雖然開始將宦官派到軍事、政治等重要職位,使其權力得到了一定的擴張,但並未形成固定制度,且被重用的宦官並非全部來自於司禮監。

朱瞻基

直到宣宗時期,明宣宗於宣德元年(1425年)設立內書堂,命令翰林官專門教授小內使讀書識字。對宦官的培養,為宦官插手朝政提供了理論基礎。而司禮監權力急劇膨脹的關鍵事件,則源於明宣宗時期開創的「票擬」制度。

雖然明朝自永樂年間便已經建立了內閣,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國家事務,但當時的奏章仍然主要由皇帝一人批閱,批閱奏章可不是件簡單的工作,不僅繁瑣枯燥,且勞神費力,於是明宣宗開始令內閣楊士奇等人參與批閱,並將批閱建議寫在紙上,與奏章一起呈送皇帝,最後由皇帝御批。

票擬制度無疑極大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對於各種事項,皇帝不再需要查閱各種信息並進行詳細思考,而只需要根據內閣提供的幾點意見,選擇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便可以了。這種票擬制度,雖然使得內閣有了更重的議政權,但這時的決策權仍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朱祁鎮

明宣宗之後,由於繼位的明英宗年僅八歲,而主政的太皇太后張氏又不能直接與內閣面議,於是便令內閣負責票擬,再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根據旨意進行批紅,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司禮監太監開始曾為皇帝處理事務的最可靠助手。正統之後,皇帝除每日批閱數本奏章之外,其餘大部分均交由司禮監進行處理,司禮監開始正式參與朝政,並為其的最終崛起奠定了基礎。

也正是在正統之後,司禮監一方面將宦官各衙門的主要權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例如鎮守太監的調派、提督京營、掌管東廠等大權全部歸於司禮監。另一方面,掌握批紅權限的司禮監,已經成為了一個以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內廷內閣。到明武宗時候,司禮監太監「遂專掌機密,凡進御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內相。

同時,由於制度方面的原因,內閣一定程度上還要受制於司禮監,畢竟「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也就是說內閣雖然有制定意見的權力,但司禮監卻掌握有一定的最終決策權。當然,明朝司禮監的權力雖大,但其權力畢竟依附於皇權,因而司禮監雖然能夠壓制外廷,可一旦失去皇權的支持,他們又極容易被瓦解。

相關焦點

  • 一開始,司禮監的權威受到很大限制,玄宗以後,其權力逐漸擴大
    ——羅素(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591字,閱讀約4分鐘司禮監是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設置的管理宦官和宮務的內廷"十二監"之一,明初司禮監沒有太大的權力,但處處受限。司禮監成立之初,權力被牢牢地束縛在內廷。明朝建立之初,內廷宦官機構開始設置,隨著宦官數量的不斷擴大,這些管理機構也在不斷調整和增設。
  • 比錦衣衛都厲害的明朝司禮監
    那麼明朝的司禮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機構餒?明朝的司禮監是由皇帝身邊的太監組成的。朱元璋剛創立大明王朝時,「司禮監」其職責如其名,主要負責監管宮內禮儀方面等事。由於皇宮內不能留男人,所以司禮監的組成人員為太監。
  • 內閣和司禮監:本意為輔佐朝政,為什麼反而加快明朝覆滅?
    朱元璋的根本目的在於強化皇權,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皇帝可以更好地把控朝政,但長期繁多的政務,必須需要人協助處理,是內閣和司禮監設立的前提。同時太祖對於後代的"自信"也是其設置內閣和司禮監與其共同處理政務卻未擔心這兩個機構的設置是否會帶來弊端的根本所在。
  • 明朝內閣,司禮監,朝廷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之後,到了永樂時期,因永樂經常在外徵戰,朝中事務依舊需有人處理,由此朱元璋所置的「殿閣大學士」被繼續保留下來,並被加重權力,此時的大學士不再是提供意見的官員,而開始參與到朝中機密事務的決策當中。自永樂後,後世熟知的「內閣」由此形成。此後,經仁宗、宣宗二代帝王的完善,內閣正式形成。
  • 解碼明朝內閣與司禮監,兩個影響大明命運的神秘機構
    大家看有關明朝的小說或影視,有兩個名詞是經常出現的,就是內閣和司禮監,他們似乎都是明朝十分重要的機構,又似乎還彼此衝突和敵對,就好像明朝皇帝的左右兩隻手,同為皇帝服務幹活,有些時候又好像皇帝左右手中各執的矛和盾,互相攻擊也互相防禦。內閣和司禮監在明朝究竟是怎樣的機構呢?
  • 大明風華: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真正意義上的守成之君
    內遷奴兒幹都司到遼寧開原,明朝對黑龍江流域的統治力度越來越小。對於蒙古採取守勢,把邊境設置在開平衛以南,並且逐步內遷,最後內遷到了河北張家口,失去了幾百裡的戰略縱深。交趾從秦始皇南徵百越之後,就是我國聖神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越南設置象郡。直到五代十國時期,才脫離中央政府的管轄而獨立。明成祖發兵50萬,滅了越南,直接把越南變成了明朝一個行省。
  • 明代十二監之中,哪些監最有前途?非兩者莫屬
    而「神宮監」和「尚膳監」更不必多說,一個是負責看廟的,一個是負責做飯的,雖然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這些機構的負責人最多也只能在本職位上發光發亮,無法在更近一步,接近大明帝國的權力中樞了。那麼哪些部門才是最有前途的呢?在談及隻手遮天的司禮監之前,我們來看看十二監之中比較有前途的另一個部門——御馬監。
  • 淺談明朝司禮監權利為什麼這麼大?又有什麼實權?
    上面說過,司禮監作為二十四衙門中最高指揮機關,設有掌印太監一位,秉筆隨堂太監8、9人不等。根據《明史》記載,司禮監太監批閱朝廷官員一切奏章,並且他們還負責傳宣諭旨。當然,明朝皇帝也不傻,只允許司禮監太監「照閣票」,不允許擅自更改。
  • 明朝七大權監實力排行
    隨著明宣宗朱瞻基壯年早逝,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登基,王振隨之平步青雲,一步步坐上了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而後,隨著張太皇太后的去世,三楊內閣的老退病死,朱祁鎮年輕不知輕重,王振開始獨攬大權,他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明太祖朱元璋掛在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幹預政事的鐵牌摘下來,可見其權勢之盛。
  • 聽說司禮監掌印太監不能提督東廠,東廠提督和掌印太監誰地位高呢
    當然了,這種情況很少,明朝二百多年,也就這幾個人而已,中間偶爾會有有司禮監印公暫代東廠提督的,不過時間都很短,基本沒影響。【 內廷故事,監印與廠,必兩人分掌。蓋以東廠領敕給關防,提督官校,威焰已張,不宜更兼樞密耳。】這是第一個問題,爾可明了?
  • 司禮監掌印太監到底有多大權力?
    一、司禮監 明代內廷以司禮監為首有十二監,下設有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除專司清洗內廷衣物、便器的浣衣局外,其餘二十三單位皆設於紫禁城內。
  • 明朝司禮監陳矩,一個掌管東廠大權的好太監
    特別是在明朝,幾乎可以稱之為太監王朝,許多太監因為受到皇帝的喜愛,而得以專權擅政。他們大謀私利,侵害國家利益,剝削百姓,收受賄賂,賣官鬻爵等事情層出不窮。
  • 小編帶你了解明代宦官組織,二十四衙門中的十二監,具體是哪些?
    實際上宦官衙門不止此數,其權限也遠超出官書所載,何況各朝時有變化而增多減少。本章將主要依據《明史》卷七四《職官三》的應該說更具規範性的記載,兼及其他史料,做一般性介紹。宦官們到底有多大權力,從哪些方面和以怎樣的強力滲透到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的廣泛領域,以至在相當一些時間裡使整個國家在有明代陷人大混亂,造成大衰退,將留待以後進行略為詳盡的敘述。
  • 浙江義烏縣擁有地級市權限 成為全國權力最大縣
    縣級政府擁有地級市權限  經過第四輪擴權後,浙江省義烏市政府成為當今中國權力最大的縣級政府。  「賦予義烏市與設區市同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推動義烏市優化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2006年11月,浙江啟動了第四輪強縣擴權試點。
  • 從《大明王朝1566》看明中期中央權力的變化
    劇中嚴嵩、徐階掙得你死我活的內閣權力為何如此之大?宦官頭子司禮監又為何能握有批紅大權?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必須了解一下明朝中期中央權力的變化,本篇文章筆者主要以嘉靖一朝為例。他們一般都是有聲望有學問的大學士擔任,其權力很大,實際上相當於前朝的丞相。在嘉靖一朝,著名的首輔大臣比如剛才提到的楊廷和,還有著名的 「青詞宰相」嚴嵩、嚴嵩的死隊友徐階、高拱、張璁等人,他們作為皇帝的得力助手,在皇帝不上朝的情況下維持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 吳良輔設置十三衙門削弱了滿族貴族宮廷影響力導致其被殺
    在此之後,多爾袞作為輔政大臣,不斷排除異己,長期把持朝政,成為了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而他也是強迫順治皇帝先後加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以及「皇父攝政王」,權勢極度顯赫。 而多爾袞在長期專政的同時,對於順治皇帝也進行了極大的束縛和限制,包括對他的教育上,能力與眼界發展上,以及他與孝莊太后的母子感情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 明成祖朱棣好不容易攻佔安南,為何明宣宗朱瞻基又將安南主動放棄
    明朝攻佔安南胡朝滅亡之後,明成祖於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下詔,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陳氏王室復仇,但因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於是在越南設置「交趾都指揮使司」、「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處提刑按察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