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嶽飛一樣諡號武穆 他是史思明天敵 更是大唐中興名將

2020-12-14 觀照人心

李光弼(708—764)本是契丹族,其父原為契丹酋長,歸唐後英勇戰死。754年,李光弼進為朔方節度副使。安史之亂爆發後,經郭子儀推薦,李光弼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

安史之亂初期,郭、李主要在北線(河北一帶)與叛軍做戰。756年四月,郭、李聯手連續在沙河、嘉山大破叛軍名將史思明,切斷了叛軍前線與範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作為戰區指揮官,郭子儀、李光弼對全國戰場形勢的認識亦極為深刻,聯合上奏玄宗,「請引兵北取範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同時請求讓哥舒翰扼守潼關,「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此時,安祿山叛軍在東線、南線、西線都頓于堅城之下而寸步難行,老巢範陽又處於郭子儀、李光弼的直接威脅,安祿山一時進退維谷,「議棄洛陽,走歸範陽」,形勢有利於唐軍。

但由於玄宗的昏庸,既不準郭、李直搗範陽,又錯誤地逼迫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哥舒翰全軍覆滅,形勢急轉直下,致使潼關、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組建朝廷,郭子儀、李光弼也只得退守河東(太原)。

肅宗稱帝後,調集諸路軍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復失地。郭子儀、李光弼奉命率軍會師靈武。接著,李光弼將所部精兵留在靈武,自領五千人弱旅開赴太原,遏止叛軍西進。而郭子儀則率朔方軍主力承擔收復長安、洛陽的重任。

李光弼到到太原後,再度與老對手史思明交戰,李光弼以弱敵強、以少勝多,以絕對劣勢兵力守住了太原(太原防禦戰是中國城市防禦戰的經典戰例),有效地保護了唐肅宗在西北的大本營。而郭子儀則率主力,在回紇騎兵的幫助下,經一路苦戰,連續收復了長安、洛陽。至此,郭、李已成為當之無愧的中興名將。

但因為魚朝恩進讒的緣故,李光弼的部隊還是被安排到淮河流域附近,脫離了平亂的主戰場,李光弼心灰意冷。後來,吐蕃人攻進長安,郭子儀復出又奪回長安,朝廷先後兩次召喚李光弼,但李光弼因為害怕太監魚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加害,愣是不敢挪窩。

一個純粹的軍人因為擔心被太監謀害而放棄了大義,李光弼自己也覺得很恥辱、很抑鬱,幾年後,李光弼在鬱鬱寡歡中離世,終年57歲。順便說一下,李光弼的諡號是「武穆」,和嶽飛一樣。不管怎麼說,李光弼的結局比嶽飛還是好了很多。

相關焦點

  • 唐朝「中興第一人」:諡號和嶽飛一樣為「武穆」,結局卻不同!
    唐朝「中興第一人」:諡號和嶽飛一樣為「武穆」,結局卻不同!李光弼: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安史之亂平定後,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安祿山謀反時,注意扶植個人勢力。他手下高邈最有謀略,知道李光弼有將才,勸安祿山延請李光弼入幕,任命李光弼為左司馬,安祿山沒有採納高邈的建議,但不久便後悔了。後來,時間久了,安祿山安慰自己,雖然沒有得到李光弼,史思明也足以抵擋李光弼,心理上才找到一點兒平衡。在後來的戰爭中,李光弼與史思明的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各有長短,謀略相當。
  • 七大武穆名將:嶽飛排第六,高懷德第三,第一位功蓋郭子儀更蓋主
    「武」和「穆」是中國古代諡號用字,《汲冢周書》稱:「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諡法》稱:「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也就是說,保家衛國,有德有義有情者可諡「武穆」。自古以來,被諡「武穆」者共有七位,以年齡排名。
  •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歷經七朝天子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於武則天當權時期考取武狀元 卻等到58歲才被重用 他就是郭子儀
  • 除了嶽飛外,南宋還有兩位名將也稱為「武穆」,他們是誰?
    大家都知道,嶽飛諡號「武穆」,所以有「嶽武穆」之稱。但是,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武穆」並非只是嶽飛一個人的專用諡號,而是遵循著內在的標準。不僅如此,「武穆」的諡號也被用於歷史上好幾位人物。其中甚至包括與嶽飛同時代的名將。「武」和「穆」都是中國古代諡法常用字。
  •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諡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為了講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以知名度較高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說起:李世民是他的姓名,由於他貴為帝王,此外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等四種稱號。要知道我國古代皇帝,一般都有這四種稱號。李世民先來說「廟號」。譬如周代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昭王、周穆王等,這些「文、武、昭、穆」就是諡號。題外話,據考證,「文、武」二諡號是周王自封的,「昭、穆」為後人追封。周文王此後秦始皇一統天下,這位獨斷專行的帝王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的大逆不道所為,果斷廢除了此法。
  • 宋朝十大名將:兩宋各五人,南宋中興四將有兩人入內
    曹瑋(973年—1030年),北宋名將,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軍,破章埋族,滅撥臧,大破吐蕃軍,屢立戰功。後因宰相丁謂誣陷,連貶知萊州,官終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公。1030年去世,獲贈侍中,諡號武穆。狄青(1008年—1057年),北宋名將,因其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在宋夏戰爭中,立下卓越的戰功。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唐朝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蘇定方徵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將唐朝國土向西開拓至中亞,向東擴展至朝鮮半島,為大唐帝國立下不世之功。先後遷任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乾封二年去世,追贈幽州都督,諡號莊。主要成就:破東突厥、滅西突厥、平蔥嶺之亂,夷百濟、伐高句麗、敗吐蕃。
  • 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為何說李光弼就是史思明的天敵?
    安祿山很強悍,獨領三鎮節度使,也是叛亂的發起者,但他身後的史思明才是叛軍的核心力量,也是李唐朝廷最難纏的對手。宇宙萬物,相生相剋,不論再強的力量,再強的梟雄,總會有克制他的那一方。雖說史思明統兵很有一套,而且狡詐多端,但唯獨畏懼一人。史思明跟安祿山有幾分相似之處,滿朝文武安祿山都不放在眼中,只害怕李林甫,而史思明唯獨忌憚李光弼。
  • 皇帝諡號都喜歡用哪個字?武字用的最多,最後一個字你想不到
    從西周開始,皇帝死了以後,都會有個諡號,這個諡號大多數是根據他生前的功績來定。短諡號就說一兩個字,長諡號可就說不定了,但是一般也不會超過十個字。這些諡號有讚美的,有中姓的,還有貶義的。歷史上皇帝的諡號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我們來盤點一下。
  • 漢武帝的諡號「武」,究竟是諷刺,還是誇獎?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而"諡號"就很好的代表了這個傳統。一個人能否擁有諡號,擁有的諡號好壞,都可以影響到對此人的判斷。皇帝的諡號就是最佳代表,一個皇帝的諡號,基本可以概括帝王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含有評價之意。那漢武帝被諡為"孝武",有何意義?
  • 大唐無雙手遊武將夜香影武分析
    導 讀 大唐無雙手遊夜香影武武將怎麼樣,武將是大唐無雙手遊中的重要戰力輸出。
  • 楊家將故事中的小角色,卻是北宋開國元勳,諡號與嶽飛相同
    不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高懷德這個人物不僅遠比楊令公聲名顯赫,還是北宋的開國元勳,戰績卓著,堪稱北宋開國名將,同時他與宋太祖趙匡胤的關係也是非同尋常。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人物。高懷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氏,生於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其家族是典型將門世家,家族數代都在懷戎一帶駐守。
  • 史思明,他是一個合格的統帥嗎?
    糟糕的是,史思明這時率兵從魏州進軍鄴城,命令諸將在距離鄴城五十裡處紮營,每個營中擊鼓三百面,遙為安慶緒聲緩,威脅官軍。 史思明又從每個營中挑選精銳騎兵五百,每天到城下搶掠,官軍如果出來交戰,他們就分散回到自己的軍營中。這樣官軍各路的人馬牛車每天都有喪失,以至於連採集薪柴,都很艱難。
  • 在唐代就完成了集五福的一代名將
    一代名將郭子儀有再造大唐之功,被譽為中興名將,是歷史上少有能有善終的大將,更是被稱為五福本人。五福基本指的是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尚書·洪範》。安樂譽為中興之將受萬人敬仰和愛戴。國家有他安定和諧,家裡有他安樂和睦。好德郭子儀樂善好施,國家沒錢自己掏錢買馬,對於朝廷忠心耿耿,對於部下體恤下屬,德才兼備的大將。
  • 中興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謹小慎微活到85歲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
  • 論古今名將,大唐之盛,亙古未有!大唐名將為何多的嚇人?
    若論古今名將,大唐之盛,可謂亙古未有!像王玄策這種,一個人滅掉印度的名將,若放在別的朝代,還不得給吹破天了。但在唐朝,只不過封了個五品的小官。因為在唐朝滅國,實在是太稀鬆平常了,一個將軍要是沒滅過一兩個國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打仗。
  •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興大將,為何兩人的結局如此不同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時期的國家柱石,兩人為平定「安史之亂」,保衛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並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唐肅宗曾發自肺腑地感謝郭子儀:「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備受後人推崇,被稱為「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武帝、文帝是諡號,太祖、太宗是廟號,都是屬於君王死後,後繼之君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的一種結果,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武帝、文帝等諡號之稱,也沒有太祖、太宗等廟號之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就棄而不用。廟號,在商朝時就已經有了,當時是對國家有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進行特別追上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