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和「穆」是中國古代諡號用字,《汲冢周書》稱:「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諡法》稱:「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也就是說,保家衛國,有德有義有情者可諡「武穆」。自古以來,被諡「武穆」者共有七位,以年齡排名。
第七位:博羅歡(1236—1300)。元代名將,十六從軍,後隨伯顏攻宋。十四年,拜中書右丞,行省北京(今遼寧寧城西)。後以中書右丞,行省甘肅,累遷南臺大夫,又改河南行省平章、湖廣行省平章,移江浙,卒於任。累贈推忠宣力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加封泰安王,諡「武穆」。
第六位:嶽飛(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中興四將」之首,南宋之軍魂,威震金國。有嶽飛在,金軍不敢越過雷池。嶽飛三次北伐,進軍朱仙,意圖收復中原,拿下燕雲十六州,迎回二帝。誰知壯志未酬身先死,被趙構賜死於獄中。宋孝宗繼位後,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為嶽飛平反,追封「武昌郡開國公」,諡「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宋寧宗追封嶽飛為鄂王。從此,嶽飛便被尊為「嶽武穆」、「嶽鄂王」。
第五位:劉錡(1098—1162),南宋名將,「南渡十將」之首,排在嶽飛之前。劉錡擅使大刀,武藝出眾,箭法奇準,威震西夏。抗金時屢立戰功,險將金兀朮生擒。紹興九年(1139)宋金議和成功後,又在順昌城大敗金軍。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顏亮調六十萬大軍南犯,全軍竟無一將敢向劉錡挑戰。因多年抗金,劉錡累得重病還朝,紹興三十二年(1162),吐血數升而死。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諡「武穆」(一說諡「武忠」)。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太子太保。
第四位:曹瑋(973—1030),北宋名將,出身將門,沉勇有謀。任渭州知州時,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後又分兵滅撥臧於平涼,於三都谷大破吐蕃李立遵部,斬獲頗多。此後累遷至宣徽北院使、籤書樞密院事,官終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公。死後獲贈侍中,諡號「武穆」, 配享仁宗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後世遂稱其為「曹武穆」。
第三位:高懷德(926年-982年),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北宋開國大將,趙匡胤妹夫,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二十歲從軍,勇冠三軍,與南唐軍交戰時,率幾十騎兵攻破南唐軍營壘,以寡敵眾,擒獲南唐軍副將,又追南唐將,奪其槊而還。宋太祖繼位後,任殿前副都點檢。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七月去世,追封渤海郡王,諡「武穆」。
第二位:馬殷(852—930)。五代十國時後唐楚王,少為木工,後從軍,官至唐湖南節度使,五代後梁時,累官至守太師、兼中書令,封楚王,加天策上將軍,總制二十餘州,自署官吏,徵賦不供。後唐時,復授太師、兼尚書令、楚王,加守尚書令。後建立楚國,死後諡曰「武穆」。
第一位:李光弼(708-764)。唐朝中興大將,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他沒有郭子儀資格老,卻功蓋郭子儀,被稱為「中興第一」,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加司空、兼兵部尚書,封為魏國公,後改封鄭國公,進封臨淮郡王,賜免死鐵券,圖形凌煙閣。李光弼功高蓋主,後遭到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嫉妒陷害,最後憂鬱成疾而死。唐代宗為其輟朝三日國葬,遣使弔恤其母,追贈太保,諡號「武穆」。出葬之日,命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