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如履薄冰活到85歲

2020-12-17 小酒九說歷史

引言:唐朝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局面,把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向了高潮,促進了我國文明向世界的傳播,後世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即使是很多外國人,他們也喜歡唐朝的文化習俗,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喜歡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高祖李淵為李家打江山,建立了唐朝,直到李世民繼位,便壯大了唐朝,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國為民,終於使國家呈現了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長,國家發展太好,就有人眼紅。在古代,謀反是兵家常事,很多將領位高權重的時候,就開始策劃謀反,不過歷史上很少有成功的,雖然李世民也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上位,但是畢竟是他自己的事情。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郭子儀排名前十,如果沒有他,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很可能就要改寫歷史,而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也就不復存在了。

一時間郭子儀的光芒萬丈,讓人很是忌憚,畢竟功高蓋主,自古名將基本上都不能善終。有些聰明的人,在戰爭過後,便交出了自己的兵權,來保全自己的性命。畢竟古代的皇位是世襲制,皇帝忌憚也是很正常,況且古代名將謀反的也不少,有前車之鑑,君王不得不防。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就遭小人進讒言,幸好他明智,縱情於聲色才得以善終。

郭子儀雖然是唐朝的名將,但是因為他的實力實在是太過於強大,讓幾代君王都是十分忌憚,「有事郭子儀,無事程元振」。唐肅宗去世之後,唐代宗繼位,對宦官程元振極為看重,反而對郭子儀一直抱有懷疑之心。程元振心機很重,認為自己有擁立之功,又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看見郭子儀位高權重,便開始眼紅,三番五次在皇帝面前說郭子儀的壞話。

唐代宗被程元振說服,收回了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內心明了,恐有性命之憂,於是就搬出了唐肅宗的詔書,這才打消唐代宗的疑心。但是程元振仍然沒有罷休,從中作梗,導致郭子儀失去了很多帶兵打仗的機會。唐朝剛經歷安史之亂,元氣大傷,吐蕃抓住機會,開始大舉進攻,一路高歌,直破長安,唐代宗慌了,只好再次啟用郭子儀。

吐蕃之所以能直入長安,都是因為程元振隱瞞軍情,導致唐朝再次遭受創傷。雖然唐代宗啟用了郭子儀,但是他並未給他軍隊,於是郭子儀只能帶著幾十個人去與吐蕃鬥智鬥勇,吐蕃聽聞過郭子儀的事跡,以為有詐,便慌忙退兵,於是郭子儀收回了長安,再次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歷過這次事情後,唐代宗開始對他尊重有加,甚至將他的畫掛在凌煙閣上。

結語:郭子儀一生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他七十多歲時還在馳騁沙場,即使是想要退休,也沒有被允許,直到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他才過上安穩的生活,直到兩年後因病去世,享年85歲。郭子儀侍奉四代君王,恪盡職守,雖屢遭猜疑,仍然忠心耿耿。表面上是縱情聲色,實際上是為了保衛國家,畢竟在安史之亂後,朝中可用的武將是真的不多了。而縱情聲色也是在是無奈之舉。

相關焦點

  • 中興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謹小慎微活到85歲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
  • 郭子儀年過80,仍妻妾成群、縱情聲色,學者:不如此,郭家必滅族
    而在其中,或許以唐朝名將——郭子儀最為出名。從壽福來說,郭子儀活到了85歲,在人均壽命不超過35歲的古代,是相當罕見;從富福來說,郭子儀家中「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他經常在家中舉辦各種奢華的宴會,甚至一次宴會的花費都能高達幾十萬錢;從安樂之福來說,郭子儀戰功赫赫,再造大唐,備受君王、同僚、百姓甚至回紇、吐蕃等胡人的愛戴;從子孫福來說,郭子儀五世同堂,有八子七婿。
  •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歷經七朝天子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於武則天當權時期考取武狀元 卻等到58歲才被重用 他就是郭子儀
  • 年逾八旬的郭子儀,怎麼變成了一個為老不尊的色老頭
    唐朝中期爆發的安史之亂,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唐朝名將郭子儀帶領唐軍東徵西戰,經過近九年的奮戰,平息了安史之亂。打敗了吐蕃的入侵,單騎說退回鶻,挽救大唐之舟於傾覆之間。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多數功臣名將都沾沾自喜地等待著皇帝的封賞。戰功赫赫,再造大唐,備受君王、同僚、百姓甚至回紇、吐蕃等胡人的愛戴的郭子儀卻選擇了急流勇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 此人功高蓋主卻能活到85歲,老來還能妻妾成群,全憑此招看透人性
    導語:從漢朝名將韓信到明朝謀士李善長,無不應驗了一句古話:「鳥飛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對於那些居功至偉,位極人臣的臣子來說,在享受手中權力的同時也是「如履薄冰」。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很少有人能夠蔭及後人,但是史上有一人不但是打戰厲害「功高蓋主」,當官更是厲害活到85歲老來還能妻妾成全,順利的享受榮華富貴得以善終!此人就是郭子儀,能夠做到這一點郭子儀全憑此招看透人性!在平定了「安史之亂」後,郭子儀可謂是功高蓋主,兵權在手你讓皇帝怎麼安心,所以皇帝時常要郭子儀進宮「匯報工作」。
  • 郭子儀年過80歲,仍然娶6個小老婆,專家:不這樣做,他就會死
    談及郭子儀的大名,想必是人盡皆知,他就是屬於力挽狂瀾的武將。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讓唐朝延續了一百五十年,如果沒有郭子儀的話,唐朝早就滅亡了。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率領大軍攻打長安。唐玄宗聽到之後,趕緊帶著老婆孩子撤了,前往蜀中避難。 戰爭爆發之後,唐玄宗任命郭子儀和李光弼為統帥,領兵徵討叛軍。郭子儀是一位「戰神」,在大廈將傾的情況下,他仍然能力挽狂瀾,平定了叛亂,維護了大唐的穩定。
  • 在唐代就完成了集五福的一代名將
    一代名將郭子儀有再造大唐之功,被譽為中興名將,是歷史上少有能有善終的大將,更是被稱為五福本人。五福基本指的是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尚書·洪範》。無論是那一種,郭子儀都是五福之人。早年參加武舉奪了狀元的郭子儀一直到六十歲才展露出軍事才能。唐玄宗早期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繁榮,之後朝廷官員腐敗,皇帝也沉迷酒色用人不當,繼而暴發了安史之亂。正在服喪的郭子儀被緊急召回平定叛亂。這一年郭子儀六十歲的高齡了。
  • 85歲的郭子儀竟害怕一名小官,招待不好,還會被滅族!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汾陽王郭子儀一生富貴、順遂。他率領將士平定安史之亂,單槍匹馬深入回紇內部,威震一時。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唐朝的再次繁盛。他一生出將入相三十餘年,扶持過四朝皇帝,且他的親眷皆身居顯貴,部下數十名親信也都封王晉侯。他一生共活了85載,可以算得上是高齡!
  •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興大將,為何兩人的結局如此不同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時期的國家柱石,兩人為平定「安史之亂」,保衛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並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唐肅宗曾發自肺腑地感謝郭子儀:「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備受後人推崇,被稱為「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 吐蕃、回紇聯軍兵臨長安城下,看名將郭子儀如何單槍匹馬退敵兵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唐朝名將,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顯示出了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領兵多次擊敗了叛軍,先後率兵收復了河北、河東、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等地,為平定安史之亂、挽救風雨飄搖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 此人偷挖了郭子儀的祖墳,為什麼郭子儀卻對皇帝表示不予追究
    是大名鼎鼎的,被譽為大唐柱石的郭子儀的祖墳。   郭子儀號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和李光弼一起匡扶大唐江山,挽大唐江山於將傾。   唐肅宗曾由衷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後世更是給予了郭子儀極高的評價:「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
  • 謹小慎微,大唐尚父汾陽王郭子儀
    尚父在古代是極具敬意的稱謂,周朝武王稱過姜太公,後來唐德宗稱郭子儀為尚父。自唐玄宗開始後四代,郭子儀一直為李氏盡忠。安史之亂爆發之時,郭子儀擔任衛尉卿一職,同時還有靈武郡太守和充朔方節度使的官位。
  • 郭子儀單騎盟回紇,不戰而屈人之兵,他是如何做到?
    名將郭子儀可謂功蓋大唐,他一生中擁有無數的閃光點,而單騎盟回紇,智退回紇、吐蕃聯軍,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幕。這件事情發生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當時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剛剛結束,但大唐卻未能得享太平。
  • 郭子儀的做官之道<明哲保身>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儀爵封汾陽王,王府建在長安的親仁裡。令人不解的是,汾陽王府自落成後,每天都是府門大開,任憑人們自由進出,郭子儀不準府中人幹涉,與別處的官宅府第門禁森嚴的情況截然不同。有一天,郭子儀帳下的一名將官要調到外地任職,特意前來王府辭行。他知道郭子儀府中百無禁忌,就一直走進內宅。
  • 【原創】產區酒事:聊聊汾陽王郭子儀家的宴席
    中國歷史上,作為武人的郭子儀算是踐行這一理念的斜杠人物了。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生於陝西華縣,武舉出身,戎馬一世,歷仕七朝,受封「汾陽郡王」,被德宗尊為「尚父」,壽享85歲。後世評價曰「丹青凌煙誰第一,功業汾陽異姓王。」
  • 同嶽飛一樣諡號武穆 他是史思明天敵 更是大唐中興名將
    754年,李光弼進為朔方節度副使。安史之亂爆發後,經郭子儀推薦,李光弼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安史之亂初期,郭、李主要在北線(河北一帶)與叛軍做戰。756年四月,郭、李聯手連續在沙河、嘉山大破叛軍名將史思明,切斷了叛軍前線與範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
  • 維繫國家二十餘年,功高蓋主卻能善始善終,郭子儀是如何做到的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僕固懷恩引兵反叛,勾結吐蕃,回紇、党項等異族軍兵,聯軍十萬人馬侵入唐境。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僕固懷恩再起反叛,這時唐帝國國力衰退,藩鎮割據逐步形成,郭子儀被派往涇陽,僅以萬餘人抵禦叛軍。雙方實力差距懸殊,要想獲勝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戰而屈人的士兵。
  • 南霽雲:力挽狂瀾之名將,用生命詮釋大唐骨氣
    說起安史之亂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張巡等三人名氣最大,也最為人所熟知。郭子儀、李光弼自不用說,中學歷史課本介紹「安史之亂」時,就強調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平定了安祿山、史思明叛變,為唐朝中興大業立下赫赫戰功。有關唐朝影視劇,汾陽王郭子儀出鏡率也相當高。張巡呢?後世爭議不斷,卻不能否認其歷史功績。
  • 皇帝給郭子儀升官,聽完聖旨郭子儀卻驚恐道:若接旨,我家必滅族
    而郭子儀呢?他在群小爭相構陷的情況下,仍「位重懇辭, 失寵無怨」,因此最終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不僅位高權重、富甲天下,而且子孫滿堂,以84歲高齡而善終。 因此有人評價郭子儀:「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然而在郭子儀漫長的一生中,真沒有君主懷疑過他罵?真沒有臣子忌恨過他嗎?筆者通讀歷史,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郭子儀不僅屢次遭到君王的懷疑,還多次遭遇貶謫。
  • 七大武穆名將:嶽飛排第六,高懷德第三,第一位功蓋郭子儀更蓋主
    元代名將,十六從軍,後隨伯顏攻宋。十四年,拜中書右丞,行省北京(今遼寧寧城西)。後以中書右丞,行省甘肅,累遷南臺大夫,又改河南行省平章、湖廣行省平章,移江浙,卒於任。累贈推忠宣力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加封泰安王,諡「武穆」。第六位:嶽飛(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中興四將」之首,南宋之軍魂,威震金國。有嶽飛在,金軍不敢越過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