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布消息指出,遼寧省紀委監委已經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祁玉民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展開調查。
就在祁玉民被查不久前,11月20日,華晨集團上午信誓旦旦表示不會對10億元私募債違約,下午就被格致汽車申請破產重整,打臉速度堪稱光速。華晨眼見遮羞布不再,乾脆大方承認目前違約債務金額已經達到65億元。
但詭異的是,華晨集團總資產近2000億元,目前旗下擁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別是華晨中國(01114.HK)、金杯汽車(600609.SH)、申華控股(600653.SH)和動力控股(01148.HK)。根據華晨汽車今年的半年報數據,華晨集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26.77億元,這才半年不到,10億元債務居然都還不上,難道華晨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和康美藥業一樣都只是"空中樓閣"?
而且,華晨集團還坐擁華晨寶馬這一利潤奶牛。根據華晨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華晨中國的半年報數據顯示,華晨中國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4.5億元;但歸母淨利潤實現40.45億元,同比增長25.24%。其中,華晨寶馬對華晨中國貢獻的利潤達到43.83億元,比去年同期的35.52億元增加23.4%。能將擁有這一利潤奶牛的巨無霸企業折騰至破產,董事長確實"有兩下子"。
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華晨汽車,其也是最早在美國上市的我國自主車企。早在1992年10月,華晨汽車就成功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當時華晨汽車的IPO招股價就高達16美元/股,成功發行了6000萬股,募資了近10億美元。在資本運作天才仰融的帶領下,華晨汽車一度成為中國最炙手可熱的整車企業。
但伴隨著與國資委的利益分歧,仰融被接替。在祁玉民上任後,華晨雖表示過"實現兩千億的年營收"目標,但終究是停留在了口頭。仰融時代本有希望建成"中國底特律"的瀋陽再也不提當初的口號。2005年,仰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看著如今的華晨,我心裡不是滋味。"如今,63歲的仰融至今未歸,即使王者歸來,華晨也早已沒了當初的先發優勢,智能化科技化的時代,不僅是華晨,整個東三省都被拋到了後頭。
華晨的例子絕非孤例,東北特鋼破產逃避債務、獐子島的扇貝接連"跑路",長春長生狂犬疫苗造假導致公司破產。東北本是我國工業明珠,如今的年輕人卻想著逃離。資本市場上東北概念股也被打上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嘲諷。
祁玉民在華晨任職期間究竟做了何事我們目前仍未可知,但遼寧等地的國企確實需要好好反思,自己怎麼會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一步步被南方超越。曾經的華晨坐擁自主三強,如今自主系被上汽廣汽所統治。即使一汽紅旗發憤圖強,東北仍然缺乏高端製造、生物製藥、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優勢。如果不改革營商環境,不保護投資者利益,怕是東北不少企業的債券也會無人認購,這個責任可不是調查一個祁玉民就可以解決的了。
除了精簡機構,改革營商環境。如何保留住人才也是個需要考慮的目標。仰融可以將華晨一手打造成橫跨中國、香港、紐約三地上市的巨型集團,能夠在21世紀初就敲定與寶馬的合資項目,這樣的人才為何又會被國資委掃地出門,所謂的保護本地區汽車工業,最終還是沒能擺脫衰落的結局,如果當初放手華晨南下江南設廠,如今或許又會是另一個局面,開放包容、互利共贏,顯然國資委也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如今的華晨,似乎是東北經濟發展的縮影,經濟裹足不前,這個鍋,誰來背?誰又能負的起這個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