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鈞。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流在心裡的血,嘭湃著中華的聲音……」當這首熟悉的旋律響起,沒有幾個人不會唱,咱們中國人聽到它,就會激情澎湃,思緒萬千。
而我們祖國大地上的兩條最長的河長江和黃河就是我們國人的驕傲,也是這兩條長河哺育了中華民族,億萬年奔騰不息的大江大河留下了燦爛的文明和歷史,而我們中華民族就在他們的岸邊誕生而成長,古老的華夏文明, 因為它們而源遠流長,不朽的篇章,中華兒女因為它們而自豪!
長江和黃河從巍巍崑崙出發,裹挾著一路的風情,唱著歡歌,奔流到海不復回,而沿途留下了諸多旖旎的自然風光,還有陪伴著它的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
長江和黃河溯源,最終被學者們定義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地區,這裡是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地方,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兩條大河自此之後黃河向北向東,長江向南向東,成為了我國最大的兩條河,兩條古老的河流從地理上再無交集,但是幾乎平行的兩條河,卻有著神似的名字的景點,這就是長江三峽、黃河三峽,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都稱為「三峽」而不是四峽、五峽,這三峽又有什麼不同呢?
今天咱們就一起看看這兩個三峽的區別和起源,已經它們旖旎的風光!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跨重慶奉節縣、巫山縣、湖北巴東縣、秭歸縣、宜昌市,長193公裡,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
稱之為峽則是說這兒一定是一段峽谷了,長江三峽自西向東依次為重慶瞿塘峽、重慶巫峽和湖北西陵峽,其成因是這一地區地殼不斷上升,長江水強烈下切而形成的。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處不足百米。
既然三峽是峽谷則前面就是「平湖了」,我們依次可以看看長江三峽的地形圖
重慶巫峽,先開闊然後進入峽谷地帶
崇山峻岭間的瞿塘峽
臨近三峽大壩的西陵峽段
三峽名字的由來已久,見諸記載的是北魏時酈道元《水經注》中描述三峽: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說明三峽的稱號自北魏就已經存在了,至於最先出現在哪兒,已經無考。
三峽中有許多著名景點,著名的有位於三峽的入口處夔門,此處的峽谷是兩岸山崖好像刀劈斧砍一般壁立,十分壯觀。自古以來就有——「夔門天下雄」這樣的說法。巫峽南北兩岸的巫山以十二峰最為壯觀,而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具魅力,相傳它是幫助大禹治水並為船工導航的仙女化身。西陵峽則中有著名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黃牛峽、燈影峽等。
長江三峽每個都景色不同,後人這樣評價三峽特色——瞿塘雄、巫峽秀、西陵奇。
長江三峽的文化特徵
長江悠悠萬載,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三峽作為巴蜀重要通道,在這裡留下了中國歷史上眾多的文明遺蹟,這裡是巴蜀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巴蜀民俗傳承的記憶。
長江三峽的特點
跨過橫斷山脈的長江,在四川境內匯集了嘉陵江、岷江、沱江等水源,因此水流增大,於是滔滔江水洶湧而下,攜勢衝破下遊高山,形成了著名的長江三峽,這裡山勢陡峭,氣候旖旎迷人,兩岸高山海拔千米左右,而峽谷只有200米左右。
黃河三峽
黃河三峽就比較有意思了,公開的就有了好幾個,目前比較得到認可的三峽有兩處,一為甘肅省永靖縣的黃河三峽,一為河南濟源的黃河三峽。
甘肅黃河三峽
黃河三峽坐落於甘肅省永靖縣,為國家4A級景區,也是絲路遊必經之地,它是由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組成,屬於黃河上遊地帶,因為還沒有經過黃土高原,因此還是「另類的黃河」,也就是說它的水是清澈見底,而不是滾滾的黃色河水。
兩岸峽谷景觀是壁立千仞,景象萬千,峽谷還分布有炳靈寺石窟、炳靈石林、恐龍足印化石群、太極島黃河溼地、棗林風光眾多景點。
特徵:這裡是甘肅與寧夏交接地帶,海拔在1500-2800之間,但是山脈和水面的絕對高差就不如長江三峽了。黃河在這兒呈獨特的「S」形穿流而過,流經縣域107公裡,構畫出集山水形勝、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太極山川,神話傳說為大禹治水,積石導河形成。
河南濟源黃河三峽
濟源三峽是一處景區,位於小浪底大壩上遊20公裡處,總面積80平方公裡。地處北部山嶽旅遊帶與南部黃河旅遊帶(三點一線)的水陸接合部、國家級風景區王屋山、小溝背景區與小浪底遊線的樞紐地段。此三峽自西向東依次為孤山峽、八裡峽、龍鳳峽,值得推敲的是此三峽全長不足十公裡,命名的位置孤山峽和龍鳳峽皆是向兩邊有支流,實際稱為一峽抑或不可,所以懷疑有點牽強附會。
濟源黃河三峽是最容易到達的三峽了,而且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帶,雖然屬於太行山脈,風景也是非常迷人,但是海拔僅有10-50米,兩側的山脈也就幾百米而已,境內除了自然風光,主要為中原文化傳承的地帶。現在實際上大範圍說還是屬於小浪底庫區了。這也是在此看到的黃河水也是清澈的原因,大壩一攔住,沙就沉下去了。
黃河三峽的文化特徵:
黃河三峽無論哪一個都是中華歷史的傳承,大禹也好、龍神也好,都是華夏文明在黃河流域的記憶,也是漢文化的傳承所在。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平時說的黃河三峽到底是哪個呢?其實所謂的三峽就是三個黃河流經的峽谷而已,黃河流經的峽谷何止千千萬啊,有時候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習慣稱呼,而三又是民間習慣集合的數字,於是就成了「三」峽,而黃河上的峽谷並不如長江的三峽那麼從歷史就記載,所以那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它在那兒,它只是黃河母親的一個印記而已!
對於三或許是古人的一種習慣,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所以三是否是代表著一種文化的印記,也是一種對此地地理、人文的尊崇呢?古人用三峽來說長江和黃河的地理名字,或許也是表明,這兩條大江大河哺育了中華民族吧!
(本文對於三峽由來無考,僅為自己整理所得,用以傳播長江黃河的景觀之用,不是歷史探索,如有不對,請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