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轄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公司、直屬單位:
為鞏固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推動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邁上新臺階,市政府制定了《常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2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常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關鍵期,推動城市綠色轉型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增強群眾幸福感的需求尤為迫切。為全面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深入實施《江蘇省常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4-2025)》,鞏固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建設綠色和諧、全民共享的高品質森林城市,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著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以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國家林業局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意見為指導,以總體綠化與珍貴化、彩色化和效益化相結合為主線,以「擴綠、提質、保護、富民、文化」為方向,圍繞「一核、雙心、九極、七板塊、多廊、多點」的森林城市建設總體布局,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四大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城鄉綠化品質,壯大生態富民產業,豐富森林生態文化,保護森林資源安全,全面實現大地植綠、心中播綠、全民享綠的和諧相融,為建設「強富美高」新常州做出綠色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生態優先、統籌推進
充分尊重生態優勢和城市底圖,把生態體系建設作為森林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推進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長,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嚴守生態安全紅線。統籌推進民生改善,擴大生態產品供給,真正實現生態惠民、產業富民、文化潤民。
(二)量質並舉、轉型升級
堅持數量增長與質量提高並重,著力推進森林培育由單一綠化向整體綠化與珍貴、彩色、高效化相結合轉變;林業生產由粗放經營向科技興林、集約化經營轉變;林業產業由做大向做優、做強轉變;資源保護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經濟等綜合手段轉變,促進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和經濟效益的最優化、最大化。
(三)示範帶動、整體推進
立足各地林業發展條件和區域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省級森林城鎮示範,實施珍貴用材樹種培育示範縣、示範片、示範村、示範單位創建行動,打造一批可看、可推廣的樣板工程,充分運用示範成果,強化引領作用,帶動整體高標準、高質量推進。
(四)政府主導、全民參與
充分發揮政府在森林城市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強化行政推動,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資金投入。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森林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引導各類投資主體主動參與,推進全民共建共享。
三、主要目標
在森林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再通過3年左右的鞏固提升,到2019年,全市完成造林8.5萬畝,種植珍貴樹種700萬株,建設1個珍貴用材樹種培育示範縣、10個珍貴用材樹種培育示範片、100個珍貴用材樹種培育示範村、800個珍貴用材樹種培育示範單位,林業總產值達450億元,林業生態體系更加穩定,林業產業體系更加發達,林業文化體系更加繁榮,林業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一)城市森林網絡
林木覆蓋率穩定在26%左右;自然溼地保護率提高到49.2%;完成造林7.69萬畝,其中成片造林3萬畝,種植珍貴樹種619萬株;每年新增城市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公園綠地面積50萬平方米以上。
(二)城市森林健康
開展森林撫育、林相改造,推廣珍貴樹種林農複合經營等,種植珍貴樹種81萬株,折合面積0.81萬畝,林地保有量達103.95萬畝,重點公益林地比率達23.34%,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1.6%以下,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03%以下。
(三)城市林業經濟
林業總產值達到450億元,新增、調整珍貴樹種、優勢花卉育苗基地2萬畝,新建、改建經濟林果 1.2萬畝,建設林下經濟示範基地60個。
(四)城市生態文化
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市級森林公園10處;建設國家級溼地公園2處、省級溼地公園1處、市級溼地公園9處,新增國家級溼地公園1處;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5%;古樹名木保護率達100%。
四、重點工程
圍繞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重點推進森林城市四大體系18項工程建設。
(一)生態體系建設
1. 城鄉綠色家園建設工程
(1)主城區綠色家園建設
以建設高質量的城市綠地,大力推進十分鐘便民服務圈,顯著提升公園綠地均衡性和可進入性為目標,重點實施新龍生態林二期、皇糧浜公園、文化廣場、中央藝術公園、三江口公園、經開區中心公園、羅溪城北郊野公園、鄭陸鎮郊野公園等各類公園綠地工程;按照「55」規劃,結合城區改造,逐年安排實施小遊園惠民工程;加快實施林蔭道等增綠添彩工程;積極實施生態綠道建設工程。每年新增城市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公園綠地面積50萬平方米以上。完成造林0.15萬畝,種植珍貴樹種10萬株。
(2)轄市、區城區綠色家園建設
建設範圍為溧陽市和金壇區。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積極開展環城林帶、城區公園綠地、社區綠化、單位綠化、街巷綠化、主要幹道、濱河綠化等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珍貴樹種進城行動,大幅度提高珍貴樹種在城區綠化中的應用比例。完成造林0.45萬畝,種植珍貴樹種25萬株。
(3)城鎮綠色家園建設
遵循「先重點、後一般,示範帶動、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先行實施9個中心鎮的綠化量質提升,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大力提升珍貴樹種在鎮駐地街道、道路兩側、水系、市民廣場、居民小區、單位、城郊環城林帶、城鎮生態敏感區、汙染土壤修復等造林綠化中的應用,形成布局有序、功能互補、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鎮發展新格局。完成造林0.45萬畝,種植珍貴樹種45萬株。
(4)綠美鄉村建設
以規劃發展的自然村莊為主要對象,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為綠化重點,堅持綠化、美化、文化三化結合,綠地、林地、溼地三地同建,經濟、生態、景觀三效兼顧,自然、鄉土、本色三質同歸,積極推廣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在村莊綠化中的應用,鼓勵農戶發展庭院經濟,不斷提升村莊綠化水平,促進農民居住環境不斷改善,生態富民效應逐步顯現。完成造林3.8萬畝,累計種植珍貴樹種380萬株,建設珍貴樹種培育示範村100個。
2. 綠色生態廊道與健康綠道建設工程
(1)綠色通道建設
根據十三五期間全市交通、道路重點工程項目計劃,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監管、統一考核、統一驗收」的原則,再掀綠色通道工程建設新高潮。其中,高速公路綠色通道建設重點實施溧高高速、常宜高速等綠化,長度約28.8公裡;普通幹線公路綠色通道建設重點實施S340常州東段、G104溧陽城區改線段、G233常州金壇段、新建S360常州段、S122等綠化,長度約104.34公裡。完成造林0.5萬畝,種植珍貴樹種25萬株。
(2)河岸生態廊道建設
根據十三五期間全市重點工程項目計劃,重點開展蕪申線高溧段、新溝河、新孟河等河道(航道)兩側綠化工程建設,全力打造生態高效、景觀優美的江南水鄉風貌。實施河岸生態廊道建設114公裡,完成造林面積0.2萬畝,種植珍貴樹種10萬株。
(3)農田林網建設
以增加林業資源總量,建設生態屏障,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重點加強田間道路、溝渠、河道、圩堤等造林以及林網補缺,確保農田林網的防護功能,同時兼顧林網的景觀和經濟效益。新建、完善農田林網控制面積15萬畝,基本建成覆蓋全市平原地區的農田林網。完成造林0.15萬畝,種植珍貴樹種15萬株。
(4)城鄉健康綠道系統建設
以連結主要居住區與主要景點的道路、河流為提升目標,重點開展茅山至金壇城區健康綠道、白蕩河健康綠道、龍遊河健康綠道、老運河健康綠道、青楓公園健康綠道、花溪-圩墩公園健康綠道、飛龍健康綠道、淹城遺址健康綠道、花博園-滆湖健康綠道、新北中心健康綠道等10條健康綠道建設提升。依據沿路文化特點,選擇不同的綠化模式,強化景觀的多樣性及生物多樣性,建設提升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綠色開敞空間,在增加城市綠量的同時,為居民提供休閒、娛樂、鍛鍊的場所,發揮城市綠道的集生態、文化、休閒、景觀、通行於一體的綜合功能。綠化總長度52公裡,完成造林0.1萬畝,種植珍貴樹種10萬株。
3. 水源地森林保育及環湖景觀帶建設工程
(1)環湖景觀帶建設
以江蘇省水利廳公布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核准名錄為依據,重點開展錢資湖水源地、滆湖水源地、魏村水源地、小河水廠水源地等保護區綠化,全力打造生態高效、景觀優美的環湖景觀帶。完成造林0.2萬畝,種植珍貴樹種10萬株。
(2)水源地森林保育
加強天目湖、大溪水庫、向陽水庫、太湖、滆湖等水源地保護區防護林保育,進一步增強森林吸收汙染、淨化水質的功能,全面保障飲用水源安全、重要湖庫生態安全。完成森林保育2萬畝。
4. 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工程
(1)溼地公園、溼地保護小區建設
以維護城市溼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城市溼地功能和溼地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出發點,持續推進溧陽市天目湖、長蕩湖國家級溼地公園,武進區滆湖省級溼地公園,塘馬、前宋、大山口、南洲、宋劍湖、濱湖、丁塘河、錄安洲、橫塘河等9個市級溼地公園建設,爭創金壇區長蕩湖國家溼地公園,強化重要河流溼地保護小區建設,對溼地資源進行針對性保護,在全市範圍內形成比較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溼地生態服務功能得到有效維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的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打造「溼地之市,江南水鄉」的城市品牌,讓江南水城充滿生態活力,滿足人們享受自然的生態需求。完成造林0.03萬畝,種植珍貴樹種3萬株。
(2)森林公園建設
以保護森林景觀資源、生物群落資源、人文景觀資源為出發點,持續推進江蘇天目湖國家級森林公園,草鞋嶺、大陽山、功德山、茅山大龍背、方山、石家山、橫山、觀賞竹、舜過山、新龍等10處市級森林公園建設,實現其範圍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進一步拯救珍稀瀕危物種,擴大種群數量,構建穩定、多樣、健康的生態系統,打造生態、經濟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森林休閒景區,使森林植物景觀與人文及大自然景觀相協調,並為人們遊憩、療養、避暑、文化娛樂和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逐步形成景觀豐富、布局合理、管理科學、功能齊全、效益良好的森林生態旅遊網絡。完成造林0.06萬畝,種植珍貴樹種6萬株。
5. 森林質量提升工程
(1)生態公益林管護
對全市42.09萬畝市級以上生態公益林實行常態化、規範化管護,強化綜合性經營管理,預防、降低森林火災的發生率,有效遏制森林有害生物的發生發展,防止亂砍濫伐、亂捕濫獵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發生,維護森林資源安全,使生態功能等級良好的生態公益林達到80%以上。
(2)丘陵崗地森林植被恢復、低產林改造
針對生態環境特點,在生態區位重要、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低山丘陵崗地,因地制宜發展珍貴用材林、珍貴樹種材果兼用林、木本油料林等林種,針對缺乏目標樹種、森林質量差的林分,實施低產林改造,構建以珍貴樹種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全面提高森林質量。完成造林1.6萬畝,種植珍貴樹種80萬株。
(3)森林景觀質量提升
根據當地立地條件和經濟狀況,對市域主要路段沿線視線範圍內的山體綠化,加強日常管理養護,豐富森林景觀,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推進滬蓉、常合、江宜、揚溧、寧杭、錫宜、常溧等7條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薛家、羅墅灣、青龍、常州、橫山橋,江宜高速公路武進經發區、龍城大道、鄒區、武進,常合高速公路戚墅堰等10個高速公路道口,G312、G104、S232、S338(S308)、S241、S239、S340、S342、S122、S240、S341、S230、S238等13條國省道,滬寧城際鐵路、京滬高速鐵路、京滬鐵路、寧杭高速鐵路、新長鐵路等5條鐵路以及京杭運河、錫溧漕河、丹金溧漕河、蕪申運河等4條內河航道兩側的林相提升、管養質量和環境整治。完成造林0.2萬畝,種植珍貴樹種20萬株。
加強城區森林景觀提升,對龍城大道、機場路、飛龍路、勞動路、關河路、中吳大道等6條東西方向主幹道,長江路、晉陵路、健身路、和平路、懷德路、麗華路等6條南北方向主幹道,高架環道路環、關河老運河水環,市民廣場服務片區、天寧風景名勝片區、萊蒙南大街商業片區、青果巷歷史保護片區、蘭陵片區等「六橫六縱二環五區」實行綠化提升。在公園、道路、城市節點、收儲地塊,通過平面綠化和立體綠化結合等多種手段,提高珍貴樹種種植比例,調整林木結構,提升林木效益。完成造林100畝,種植珍貴樹種1萬株。
推進丘陵山區珍貴樹種目標樹經營,通過修枝、割灌、撫育間伐等措施,定向培育目標樹種;對鬱閉度較低、空地較多的林分實行林窗、林緣補植,增加珍貴樹種比重;積極推進林農複合經營模式,優化林分結構,實現營造林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低效型向高效型轉變,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完成森林撫育24萬畝次,完成造林0.6萬畝,種植珍貴樹種60萬株。
(二)產業體系建設
6. 花卉苗木基地建設工程
按照「一核帶動,兩翼齊飛」的花卉苗木產業發展格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珍貴苗木、優勢花卉為重點,保護林木種質資源,穩步增長花卉、苗木面積,優化品種結構,全面提升質量與效益,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保持常州的優勢地位,最大限度地滿足生態發展需求。一是根據林木種質資源清查結果,積極開展銀縷梅、香果樹、金錢松、板慄、櫸樹、觀賞竹、紫楠、黃檀、油用牡丹等珍稀、木本油料樹種原地、異地保存基因庫建設,加強林木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建立基因庫8處。二是根據珍貴樹種等市場需求,加強板慄國家級林木良種、觀賞竹省級林木良種等2個良種基地建設,建設保障性苗圃4個,其中省級保障性苗圃1個,結合現有苗木企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珍貴樹種,優化品種結構,推廣容器育苗和苗木標準化技術,加快構建切實可行的珍貴樹種苗木生產繁育體系。全市調整、新增珍貴樹種苗木、花卉繁育基地2萬畝。三是採用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術,推進穴盤育苗、組培等現代育苗技術的應用,加快現代花卉種苗生產中心建設;以智能溫室大棚為主,推進盆栽植物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加強對計算機物聯網、環境自動控制、電子、生物等技術的應用,實現設施內花卉生產自動灌溉、移盆、分級包裝。進一步加大省級和市級現代花卉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建設藥用花卉產業、水生花卉新品種引繁、垂吊植物新品種引進繁育、常綠草坪、彩葉植物特色品種和精品苗木等基地建設,推進花卉苗木生產朝容器化、標準化、藝術化方向發展。四是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夏溪花木市場交易服務平臺,全面提供花木產品展示、交易、價格指數等多元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全國花卉苗木行業網絡信息的導航作用。五是結合生態旅遊,將花卉苗木產業的生產生態、觀光旅遊、綠色景觀等功能不斷融合,推動產業發展跨上新臺階。
7. 經濟林果產業建設工程
以農業「1185」規劃為引領,著力打造經濟林果產業一板塊四片區,不斷優化產業區域布局。以「三品一標」創建和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建設為抓手,整合現有果園資源,著力優化布局、改良品種、打造品牌、強化營銷,積極培育發展果品加工業和休閒果園採摘業,逐步把水果產業培育成產業水平高、增收效果好的優勢產業。改建、新建特色經濟林果基地1.2萬畝。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穩步增加果園面積,調優水蜜桃、葡萄、梨三大傳統品種,適當發展特色品種。二是採取改良果園土壤、減輕果園面源汙染等措施,提高果園標準化和耕地質量水平;推進水果領域新型適用農機的應用,提高果園機械化水平;加強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管理水平。三是創新「公司+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積極發展果園勞務、果園農機農技、果園觀光採摘等新型業態,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營銷進程。四是圍繞地方特色產業,積極制訂地產水果生產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等水果標準體系,建立和完善果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標誌溯源、實時監控」的質量全程監管體系。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和產地認定,鼓勵支持水果專業合作社和特色果品生產企業註冊商標、創立品牌,提高優質安全果品生產比重。加快區域水果品牌整合提升,放大品牌效應。
8. 林下經濟建設工程
以國有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等為實施主體,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等立體模式,實現長短結合、以短養長,提高土地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建設50畝以上的示範基地50個、集中連片200畝以上的示範基地10個。一是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重點實施林下種植大豆、花生等林糧模式,林下種植大蒜、圓蔥等林菜模式,林下種植板藍根、百合等林藥模式以及林下種植平菇、金針菇等林菌模式。二是積極發展林下養殖,重點實施林下放養或圈養雞、鴨、鵝等林禽模式,林下放養羊、肉兔等林畜模式。
9. 涉林產品深加工產業升級工程
緊緊抓住「網際網路+」經濟發展機遇,發揮地板產業集聚優勢,利用橫林國際地板城、橫林科創園等產業平臺,依託「貝爾商城」「榮登GO購」「百興物流信息網」等信息平臺,充分發揮簡尚家居、中淘家居等龍頭電子商務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鼓勵上下遊企業加強供應鏈整合,提高產業鏈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重點推動中小企業在採購、銷售、財務和人力資源管理等環節廣泛應用電子商務,將電子商務向企業內部深層次延伸,與企業內部價值鏈深度整合,推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生態融合」,實現做大做強目標。
10. 森林生態旅遊發展工程
以森林旅遊地圖為藍本,充分整合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各大景區、苗木花卉基地、經濟林果採摘基地等優質生態旅遊資源,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各類景觀、開展節會推介、採摘、觀光等活動,不斷完善優化森林休閒旅遊線路,形成以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為主體,以生態旅遊度假區、各類生態觀光園、生態旅遊村等為補充的森林休閒旅遊格局,進一步推進森林休閒旅遊與其它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將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至2019年末,全市年接待林業旅遊人數達1500萬人次,年總產值達150億元。
(三)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11. 生態文化基地建設工程
依據常州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森林文化、溼地文化、運河生態文化、竹文化、花文化、道教文化等文化元素,形成完整的生態文化展示、教育基地;根據《常州市市民義務植樹基地規劃》,在武進橫山橋鎮、雪堰鎮城西村規劃建設成長林、親子林、友誼林、幸運林、豐收林、低碳林等特色主題植樹區義務植樹基地,結合重點工程建設以及一些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公共場所建立義務植樹基地,適齡公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5%以上。
12. 生態文化活動創建工程
對全市已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資源進行依法保護和科學管理,確保古樹名木健康生長,加強後備古樹名木資源的線索徵集、認定與保護,確保古樹名木保護率達100%。每年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愛鳥周、溼地日、開放式公園「一月一花、一園一展」、花文化節慶等多種活動;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開展多視角、全方位的生態文化宣傳活動。著力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林之城、花之城以及生態宜居康養文化品牌,充分發揮生態文化品牌的導向性和凝聚力,不斷提高廣大市民植綠、愛綠、護綠的生態文明意識。
(四)支撐保障體系建設
13. 國有林場改革工程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要求,圍繞保護生態、保障職工生活兩大目標,根據批覆的改革實施方案,有序推進全市4個國有林場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於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於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新體制,確保順利通過國有林場改革驗收和評估總結工作,推進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
14. 基層林業管理機構建設工程
以穩機構、打基礎、強管理、提素質、抓服務為主線,加快推進鄉鎮林業工作站建設,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切實增強服務基層林業發展的能力。新增鄉鎮林業工作站(或增掛林業工作站牌子)5個,其中建設標準化林業工作站2個。一是開展本底調查,準確全面地掌握鄉鎮林業工作站機構、隊伍、基礎設施、管理體系、職能作用發揮等基本情況,為加快推進鄉鎮林業工作站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二是根據各地資源分布情況,因地制宜設置鄉鎮林業工作站。在丘陵山區、苗木重點產區等林業建設和保護任務繁重、生態重要和脆弱地區,以鄉鎮為單位設置林業工作站或在農服中心增掛林業工作站牌子,其他地區要在鄉鎮設置林業專業技術崗位,確保機構建設與生態建設任務相協調,實現無縫對接。三是積極推進鄉鎮標準化林業工作站建設,確保管理體制順暢、機構隊伍穩定、管理制度健全、基礎設施現代、履行職責規範、服務手段先進,充分發揮示範引導作用。四是積極引進人才,改善人才結構,為鄉鎮林業工作站注入新鮮血液。加強鄉鎮林業技術人員培訓,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升能力素質,提高服務水平。
15.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總體要求,加快形成與本地區防控任務和生態建設新形勢相適應的防控體系,突出防控重點,全力遏制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蔓延。全市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低於1.6%,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率達到90%以上,松材線蟲病實現疫情發生面積和病死松樹雙下降的目標,種苗產地檢疫率達到100%。一是建立防控責任體系,明晰責任分工,落實責任人員,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各層級相互支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控責任網絡。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等體系,重點加強2個國家級中心測報點、1個省級中心測報點、100個市、縣、鎮、林場等各級監測點建設。三是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和有關要求,開展定點監測和定期普查,全面規範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積極推廣應用生物防治和無公害防治等實用技術,全面清理本地區的松材線蟲病病死樹,切實維護好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
16. 森林火災防控能力建設工程
全面完善森林防火組織指揮體系、森林火險監測系統、防火阻隔系統、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揮系統,提高森林消防裝備、防火物資儲備和森林撲火隊伍水平,為全市森林資源安全保駕護航,確保不發生重大森林火災。一是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要求,堅決落實森林防火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黨委和政府領導責任三個責任體系,市、轄市(區)、鄉鎮政府層層籤訂森林防火責任狀。二是完善森林公安運行機制,建立與地方公安的聯動機制,加強森林防火專業隊伍建設,開展技能、體能訓練,全面提高應急應戰能力。三是以「網際網路+」為助力,完善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功能,加快森林防火視頻監控布網密度,溧陽市、金壇區、武進區等三個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實現省市縣三級互聯,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實現全覆蓋,大力推進森林防火阻隔系統建設,提高森林消防裝備、防火物資儲備水平,加快推進形成以水滅火為主的滅火模式。新建防火通道50公裡、生物防火隔離帶20公裡、地埋水桶100個,建設蓄水池10個。
17. 森林城市建設科技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圍繞重點示範區建設,積極開展珍貴樹種選育與造林技術研究;抓好國家林業科技推廣項目以及省林業三新工程項目實施,加快林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應用和推廣,為林農提供「一站式」「全程式」服務;推廣先進機械裝備、物聯網、植物工廠等一批高新技術裝備,提高產品標準化程度,建立各類科技示範基地13個。
18. 森林城市信息化平臺建設工程
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林業,確保省、市、縣上下互連互通的林業電子政務傳輸網絡覆蓋率達100%。一是不斷強化林業網上辦事等功能,建設完善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統、森林防火監控信息平臺、溼地管理系統、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等政務管理信息系統。二是大力推進林業電子商務發展,不斷完善苗木行業在種植、生產、市場營銷等各環節的電子信息化,將苗木行業的新亮點和經濟增長點與信息化有機結合起來。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
堅持「黨政主導、部門協同、多方聯動」的工作機制。各地根據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層層落實,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地各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密切配合,主要領導作為第一責任人,對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親自研究、親自督辦,分管領導抓好具體推進工作,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強化多元投入
積極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在有效統籌中央和省財政項目資金的基礎上,各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逐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森林城市建設領域,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打破地區、行業界限,選取一批綜合實力強、社會形象優、投資經驗豐富的企業投入重點工程建設,使多種所有制林業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積極開展認種、認養,手機簡訊、微信和網絡捐贈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推進全社會辦林業。
(三)強化督查考核
全面落實督查考核機制,將森林城市建設列入各級各部門年度考核,對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的地區和部門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務的地區和部門進行問責。開展常態化的「精準督查、對標督查」,及時掌握工程進度、建設質量和組織管理等工作動態,落實通報制度,及時解決推進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建設工程順利實施。嚴格考核驗收程序,實行各地自查與市級檢查相結合的工程驗收辦法,確保考核從嚴、驗收從優。
(四)強化成果保護
堅持建管並舉,常態化、規範化開展新造林後續管護、病蟲害監測和保苗等,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結合生態紅線管理,在林地佔用徵收環節更加注重生態脆弱性,守住林地保護紅線;嚴格採伐審批,注重伐後覆綠監管,建立有效的監管監控制度,確保不發生重大林政案件。
(五)強化氛圍營造
圍繞「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這一主題,統籌各類媒體資源,扣準重要生態節點,廣泛宣傳森林城市建設的科學理念、重要舉措和成效亮點,突出特色,形成聲勢,促進全社會對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持續關注,廣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
附件:1. 常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匯總表
2. 常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分解表
3. 珍貴與彩色樹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