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400AF「復興號」動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葛彧 攝
今(24)日,重慶沙坪垻火車站,CR400AF「復興號」動車組駛出站臺,朝成都一路奔馳而去,於62分鐘後抵達成都東站。
至此,成渝兩地進入了「高鐵公交化」的新紀元。
正所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民間的一句諺語,道出了人們對於便捷的鐵路交通的期待,也說明了鐵道經濟對於地方發展的意義。
因此,奔馳在鐵道上的火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成為一種聯通外界、拉動資源配置和地方發展的重要載體。
搭上「復興號」快車,走向「高鐵公交化」新紀元的成渝「雙子星」,又將迎來怎樣的機遇?
市民們在車上等待發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葛彧 攝
01
從「13」到「62」——
鐵路交通「提速」成渝地區要素流動
此次發出的CR400AF「復興號」列車,擁有車身紅銀相間的車身,特別是那條紅色「腰帶」格外顯眼,因此被稱為「紅飛龍」。
12月24日9點15分,「紅飛龍」從重慶沙坪垻站駛出,並於10點18分順利抵達成都東站。
在「紅飛龍」奔騰的身影背後,成渝兩地間505公裡的時空距離,也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3小時縮短到62分鐘。
1950年6月,成渝鐵路全線開工,於1952年7月1日全線通車。僅用了兩年時間,川渝兩地人民魂牽夢繞近半個世紀的「鐵路夢」就變為現實。
成渝鐵路橫空出世,奏響了重慶和成都「牽手」的第一聲強音。
成渝鐵路沿線物資豐富、產業密集。鐵路通車後,豐富的物產和工業產品源源不斷地被運往祖國各地,來自外地的貨物、人員也得以較快進入川渝,重慶成都及沿線城市經濟因此得到飛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初,有賴於道路物流拉動,成渝鐵路沿線年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從通車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
其間,成渝鐵路的硬體水平和通達速率也在不斷提升。
上世紀80年代,成渝線逐漸裝備了電氣集成設備,並在1987年12月實現了電氣化。
2015年12月26日,對於成渝線是意義非凡的一天。
這天,成渝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一條西起成都東站,經簡陽南站、資陽北站、資中北站,內江北站、隆昌北站、榮昌北站、大足南站、永川東站、璧山站,抵達沙坪垻站的高鐵線貫通,成渝間單程通行時間也就此被縮短到1個半小時以內。同時,成渝高鐵還與鄭渝高鐵、渝貴鐵路、渝利鐵路連接,成為全國鐵路快速客運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空距離的再次拉近,使得成渝"雙子星"的集聚輻射效應得到進一步釋放,有力帶動沿線和周邊地區資源配置、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今天,隨著西南地區首次配屬的CR400AF「復興號」在成渝線上開跑,成渝1小時高速交通圈順利打通,兩地正式步入「同城時代」。
「成渝高鐵提質運營,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對此,重慶社會科學院生態與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彭國川認為,通道經濟是現代區域發展的重要動能。成渝高鐵提速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入了一針「催化劑」。隨著兩地快速通達的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了重要的物流基礎和一體化發展的前提,未來將有助於最終形成「兩個核心城市、一個都市區」。
02
從「鐵路」到「公交」——
高速通道助推雙城「一小時生活圈」崛起
要推動重慶成都兩地交通的「同城化」,僅有速度還不夠。
2020年10月23日,成渝鐵路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傳出消息:為方便成渝間旅客往來、促進兩地「同城化」發展,將於年底前推出「四個公交化」服務。
一時間,「高鐵公交化」成為成渝兩地市民熱議的一大熱詞。
高鐵到底要如何「公交化」?
隨著CR400AF「復興號」列車載著體驗乘客抵達成都,答案也正式揭曉:那就是提升乘客對高鐵的乘坐體驗。
對此,成渝鐵路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設計:
——產品公交化。開行成渝省際、省內高鐵動車組,構建1小時交通圈,實現公交化運營和旅遊流、商務流、通勤流快速通達。
——購票公交化。依託鐵路電子客票,推出計次車票和定期票兩種新票制,按照「預約+直刷」的模式乘車,實現有效期內可隨時出行、開車前可預約席位,未啟用可隨時退款,滿足商務、通勤等旅客快捷出行需要。
——乘車公交化。優化旅客候乘、乘車流程和接駁換乘服務,實現高鐵、地鐵、航空多種交通方式融合,使旅客乘高鐵出行享受公交化便捷暢通。
——服務公交化。對客服設施設備進行提檔升級,改善站車環境,試點「靜音車廂」,改進重點旅客、商務座旅客服務,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
未來,「公交化」的成渝高鐵將承擔起「城際大公交」的歷史使命,讓成渝雙城真正融合為「一小時生活圈」。
「高鐵公交化,將為成渝兩地人員來往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常態化服務,從而推動兩地間人員更加頻繁地流動。」對此,重慶社科院國際貿易與物流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馬曉燕表示,高鐵提速和「公交化」,將再次改變成渝兩地間人們的工作、生活、消費和休閒活動空間,重慶和成都的交流及互動將更便捷和頻繁,這也將加速城市功能在兩座城市內部及雙城間的重新布局,為「一小時生活圈」形成奠定了基礎。
對此,首趟「紅飛龍」的乘客馬先生深有體會:「我在重慶上班,老婆和兒子在成都,如今來往雙城間,只需要一張高鐵票、只要花一杯咖啡的價格。早上吃了重慶小面,晚上到成都還能再來一碗擔擔麵。」
列車員和表演人員合影。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葛彧 攝
03
從「比較優勢」到「共同優勢」——
高鐵推動成渝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CR400AF「復興號」列車風馳電掣般抵達成都東站,新一輪更加強勁的要素流動,也正在成渝之間醞釀。
對此,彭國川認為,隨著交通基礎硬體互聯互通程度的加深,成渝兩地的產業也將進一步「互聯互通」。
「很多人覺得成渝兩地都以電子信息和汽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難免會存在競爭,但其實這並不是壞事。隨著兩地交通互聯互通,成渝地區的產業合作也得以更加緊密,加速實現全產業鏈在兩地間的優化配置。」彭國川說,未來,兩地產業將有望進一步形成產業鏈互補,從「比較優勢」最終形成「共同優勢」。同時,隨著兩地間人才、企業交流進一步加深,以往在一個城市內部流動的資源要素也將逐漸突破區域限制,在兩地之間加速流動,「這將會帶來新的機遇與氣象」。
而隨著「新機遇」「新氣象」的出現,成渝地區的融合發展也將「提速」。
對此,彭國川表示:「快速交通通道的打通,會讓成渝地區的生產要素和產業項目加快向都市區集聚,這就對沿線地區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地區必須思考:如何從兩大核心都市主導的優勢產業中尋找到自身的定位,從而參與合理分工,並以此在某一條產業鏈上的某個環節逐漸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
而沿線地區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產業的根植性和發展質量上。
為此,彭國川專門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依託本地優勢農業所衍生的鄉村康養、生態旅遊、特色文旅等資源,都是很難複製的,離開當地就會失去生機,這就是高鐵沿線地區的比較優勢資源,當地也就應當以高鐵提速為契機,通過交通帶來的紅利,加快對這些資源及其衍生項目進行打造和培育,並經由高鐵所催生的客流和傳播效應,將自身這些產業「點」和成渝大市場相連,從而把通道經濟對地域產業資源的推動效應發揮到最大。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邱小雅 董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