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比項羽更有才能,也更仁慈,為何劉邦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如項羽

2020-12-18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先從兩人的結局作個比較,劉邦與項羽在秦朝滅亡後,成為了直接的政治對手,最終結果是劉邦聯合天下諸侯打敗了項羽,從成王敗寇的角度看,劉邦贏了,項羽輸了,所以劉邦是王,項羽是寇,而中華文化向來是同情弱者的文化,所以項羽的失敗更讓人同情。

同情歸同情,能不能轉化為項羽的知名度,還要看項羽是怎麼死的?

項羽是自殺的,率領800精銳騎兵從垓下逃出來,項羽原本沒想過要自殺,但是,在逃亡過程中,項羽手下的士兵不斷地減少,從800人到一百多人,再到28騎,最後只有26騎,最終項羽不願意過江東自殺而亡。

項羽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把項羽這個失敗的人當成帝王來作傳記的,因為項羽在史記中的傳記叫《項羽本紀》,只有帝王只才能稱「紀」,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項羽的傳記還在劉邦的傳記前面,要知道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學家,是活在劉邦所建立的朝代,從他的角度來看,肯定是要維護劉邦的,但司馬遷卻在不斷美化項羽,至少如果你讀了《史記 項羽本紀》的話,你會認為項羽是一個英雄。

其實不僅僅是司馬遷,當時社會的一大部分人都認為項羽更有才能和名聲,反而對劉邦的印象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項羽和劉邦

一、出身。

秦末離戰國時期也只有十幾年的時間,戰國歷來就是分封制下的貴族政治,階層固化,有一個貴族的出身是很容易被人尊敬的,而項羽就是貴族出身,他的爺爺是秦滅六國前楚國的上將軍項燕,也是楚國的貴族和名將,在當時,貴族當政是天經地義的事。

相反,當時的底層平民是難以得到認同的,尤其是像劉邦這樣出身低微,身上又有著一股地痞流氓的氣息,在當時不是主流,同時又讓相當多的讀書人不喜歡,當然,劉邦也不喜歡讀書人,甚至會在儒生的帽子裡撒尿,也看不起讀書人,所以讀書人不喜歡劉邦,口口相傳下去,到了司馬遷時代,就變成了史記中的證據。

所以,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又會利一系列的神話傳說來美化自己的出身,為自己平民的身份添加神話的色彩,比如史記中說劉邦是他媽和龍一起生的,又比如劉邦到哪裡,他的頭頂天下就會有一塊雲彩,他老婆呂雉每次都能找到他,通過添加這些神話成分,來美化劉邦的出身,其根本原因就是劉邦之前從來也沒有平民做皇帝的先例,劉邦是第一個。

項羽

而項羽的貴族出身是不需要美化的,在上流社會以及貴族圈子中,項羽是被部分人認同的,出身是很重要一個因素。

二、行為

劉邦與項羽各自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的名聲,兩人比起來的話,項羽更重情義,劉邦顯得無情無義,比如鴻門宴,劉邦主動向項羽示弱,項羽覺得之前與劉邦是兄弟,有情義,再加上劉邦示弱,所以主動放過了劉邦,這才有了後來的楚漢戰爭,項羽明明有實力殺了劉邦,卻在鴻門宴放了劉邦,這讓項羽顯得有情有義。

但是劉邦就不同了,如果你仔細讀過史書,劉邦的所作所為基本上被司馬遷記載下來了,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惡的一面,史記中有三個故事證明劉邦是無情無義的:

劉邦逃亡時

1、劉邦在彭城之戰逃亡時,為了自己逃命,幾次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推下車,這件事算是劉邦最大的黑歷史,古話說「虎毒不食子」,劉邦居然為了自己逃亡寧願犧牲親生兒女的性命,這種事估計也只有劉邦做得出來,這就叫無情無義,叫自私薄情。

這件事立即就把劉邦的黑形象提升起來了,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事實描述,但是這種事公開出來無疑對劉邦的形象是有負面影響,何況劉邦還是開國之君呢?有時候,並不是項羽的名聲太好,而非是劉邦的名聲太壞,相比較起來,人們自然認為項羽的名聲好了。

2、項羽和劉邦在鴻溝對峙時,項羽曾經威脅要殺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當時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雉都在項羽手中為人質,項羽用劉太公來威脅劉邦,可你知道劉邦怎麼說嗎?劉邦說:

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懷王的命令,結拜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湯吧!

劉邦他爹

這話聽起來可是相當的無情無義,以當時儒家的思想來看,百善孝為先,而且後來漢朝的皇帝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孝在當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是劉邦居然如此對待他的父親,這顯然讓天下人認為劉邦是不孝的一個人,如果劉邦不孝,那他就會被天下人所看不起,尤其是儒生和讀書人。

3、劉邦與項羽剛剛籤訂了鴻溝協議雙方罷兵議和後,劉邦又在張良和陳平的勸說下,立即撕毀和平協議,對項羽後撤的軍隊發動突然襲擊,這和平協議的熱度還沒有消散,劉邦就翻臉不認人,雖然說政治是爾虞我詐的,但是如果不講誠信,顯然讓劉邦也不少,給人的印象就是劉邦不講信用,只講實際好處,所以劉邦的名聲就不好。

當然,關於劉邦的黑歷史還有很多,比如他喜新厭舊,總是拋棄結髮妻子呂雉,身邊總是不缺美女,還有他想廢長立幼,遭到了所有朝臣的一致反對,也給戚夫人和劉如意帶來了殺身之禍,比如他曾經騎在御史大夫周昌的脖子上問周昌:我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周昌直言道: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一個皇帝騎在大臣的脖子上,這讓儒生看到的話,成何其統,所以這些不太檢點的行為讓劉邦的名聲不太好。

項羽劉邦鴻門宴

其實項羽也不比劉邦好多少,項羽手狠手辣,無容人之心,巨鹿之戰後坑殺了20萬秦軍降卒,坑殺俘虜歷來就是被人所不恥,項羽也是,項羽進入鹹陽宮後,燒殺搶掠,無所不為,秦國幾百年來建立的基業被項羽一把火燒了,這就是殘忍,項羽還殺了義帝楚懷王,讓天下人感到憤恨。

其實並不是項羽的名聲比劉邦好,只是劉邦的形象太黑了,以至於兩人相比較的話,項羽還算好,是比較出來的,項羽也幹了不少壞事,並不比劉邦少多少,但是人們卻記住劉邦的黑歷史,忘記了項羽的黑歷史,就形成這樣的認識。

相關焦點

  • 劉邦明明更有領導才能,名聲卻為何不如「魔頭」項羽?
    項羽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簡直就是魔頭,坑殺投降士兵,火燒鹹陽等等,為何在歷史上留下了英雄的美名?而劉邦明顯更有領導才能,卻為何名聲比不上項羽?問題到底出在哪?
  • 劉邦比項羽更有才能,也更仁慈,為何劉邦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如項羽
    其實不僅僅是司馬遷,當時社會的一大部分人都認為項羽更有才能和名聲,反而對劉邦的印象不好,這是為什麼呢?二、行為劉邦與項羽各自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的名聲,兩人比起來的話,項羽更重情義,劉邦顯得無情無義,比如鴻門宴,劉邦主動向項羽示弱,項羽覺得之前與劉邦是兄弟,有情義,再加上劉邦示弱,所以主動放過了劉邦,這才有了後來的楚漢戰爭,項羽明明有實力殺了劉邦,卻在鴻門宴放了劉邦,這讓項羽顯得有情有義。
  • 劉邦明明更有領導才能,名聲卻為何不如「魔頭」項羽?
    項羽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簡直就是魔頭,坑殺投降士兵,火燒鹹陽等等,為何在歷史上留下了英雄的美名?而劉邦明顯更有領導才能,卻為何名聲比不上項羽?問題到底出在哪?
  • 項羽因何失敗,他和劉邦比差在了哪裡
    項羽因何失敗,他和劉邦比差在了哪裡項羽在軍事上屬於勇戰派的代表人物,號稱萬夫不當。許多人認為比起劉邦,項羽才更像一個大英雄。確實,項羽出身好,起初時聲望極高,可以說是一呼百應,且自身本就不凡。後來劉邦項羽攻入鹹陽,約定好了誰先進去誰就是王,結果劉邦先進去了,不過他沒找老百姓的麻煩,甚至金銀珠寶也沒拿,這無疑是他做給項羽看的,也是做給天下人民看的,讓人民看看他有多仁義。項羽就不一樣了,進都進來了,肯定要秀一下自己的王霸之氣,先是一把火給阿房宮燒了,再把秦王砍了,最後對著百姓開始殺。人們一看這人也太殘暴了,他要是上位可能還不如秦王。
  • 為什麼項羽名聲比劉邦好
    說到這個項羽和劉邦的名聲問題,也還是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問題,很多人都說了,這個項羽都烏江自刎了,而且是被這個劉邦給逼迫的,所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啊,名聲好的人應該就是這個劉邦啊,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劉邦要比這個項羽名聲差很多,很多人都還是比較喜歡這個項羽一些的,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為何劉邦比項羽有帝王之才,卻更多人喜歡項羽,看完你就明白
    為何劉邦比項羽有帝王之才,卻更多人喜歡項羽,看完你就明白劉邦與項羽這兩位的楚漢爭雄,一直以來都是歷史上非常精彩的看點。大家有時候也會想,劉邦與項羽這兩個人誰才能夠一統天下,幾乎一眼就看得出來。項羽這個人雖然武力值很高,作戰能力也挺強,但是他在識人用人方面實在是太差了,而且一點腦子都不會動,只知道打仗,幾乎不會什麼權謀計策,脾氣還非常的暴躁,這樣的人完全不能一統天下。相比之下劉邦則由勇有謀,該忍則忍。
  • 項羽因何失敗,他和劉邦比差在了哪裡
    項羽因何失敗,他和劉邦比差在了哪裡項羽在軍事上屬於勇戰派的代表人物,號稱萬夫不當。許多人認為比起劉邦,項羽才更像一個大英雄。確實,項羽出身好,起初時聲望極高,可以說是一呼百應,且自身本就不凡。後來劉邦項羽攻入鹹陽,約定好了誰先進去誰就是王,結果劉邦先進去了,不過他沒找老百姓的麻煩,甚至金銀珠寶也沒拿,這無疑是他做給項羽看的,也是做給天下人民看的,讓人民看看他有多仁義。項羽就不一樣了,進都進來了,肯定要秀一下自己的王霸之氣,先是一把火給阿房宮燒了,再把秦王砍了,最後對著百姓開始殺。人們一看這人也太殘暴了,他要是上位可能還不如秦王。
  • 項羽為何會輸給劉邦?韓信用兩句話總結,不如郭嘉一字道破
    一說到項羽,我們都知道他是貴族後代,項羽的爺爺項燕在楚國更是一個大英雄,名聲比項羽更加響亮。項羽力氣非常的大,最後又在巨鹿大勝秦軍,這也直接奠定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名號,在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成為了人盡皆知的大英豪,當時的之後對項羽都是敬畏三分,無不臣服。
  • 歷史上救了劉邦的人真的是項伯嗎?鴻門宴上項羽放虎歸山究竟為何
    歷史上救了劉邦的人真的是項伯嗎?鴻門宴上項羽放虎歸山究竟為何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新的一天又是這麼可愛,大家好,我是「小花和您一起聊歷史」的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一樣的精彩內容,希望各位看官給小編動手評論點讚喔!
  • 項羽為何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
    這時他的母親對他說:「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於是陳嬰不敢稱王,轉而尋求在王的下面做一個諸侯,基於這種定位,陳嬰帶領自己的軍隊歸屬了項梁。領導者理想、抱負的確定,既有個人的因素,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具體來說,他的抱負不是空中建閣,是基於當時社會的背景做出的。
  • 原來劉邦比項羽大了這麼多!
    說到劉邦和項羽,大家都知道他們是亂世相爭的英雄。人們經常把他們二人拿來做對比,但是你知道他們其實差了二十多歲嗎?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冬月,項羽生於公元前232年。也就是說,劉邦比項羽大了二十多歲。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鹹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了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是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原因。這時的劉邦已經五十歲了,而項羽剛剛二十六歲。
  • 項羽一生的故事:頂天立地大丈夫,千古流芳真英雄
    此後他在中原名聲大噪。各地起義軍紛紛投奔他,其中就包括後來與之爭霸天下的劉邦。項羽是秦朝最終的掘墓人。如果沒有項羽,秦軍就不會那麼容易被打敗,歷史將會是另一番畫面。此時的項羽已不滿楚懷王這個無能的領導,乾脆把傀儡皇帝廢了,自立為「西楚霸王」——在所有諸侯王之上的,有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霸王」。但是,隨著劉邦勢力日漸強大,項羽和劉邦之間最終爆發了「楚漢之爭」。
  • 為什麼項羽名聲比劉邦好
    說到這個項羽和劉邦的名聲問題,也還是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問題,很多人都說了,這個項羽都烏江自刎了,而且是被這個劉邦給逼迫的,所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啊,名聲好的人應該就是這個劉邦啊,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劉邦要比這個項羽名聲差很多,很多人都還是比較喜歡這個項羽一些的,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為何歷史上劉邦有那麼多女人,而項羽卻只有一個虞姬?
    在女人的問題上,劉邦確實是一個率性而為的人,喜歡就喜歡,橫刀奪愛乃家常便飯。而項羽呢?有史記載的,似乎也確實只有一個絕色佳人虞姬。劉、項二人在對待女人的問題上意趣不同,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所追求的女人也性格完全不同,劉邦除了結髮妻子呂雉醋勁十足之外,大都賢惠順從,與劉邦相敬如賓。而項羽的虞姬,外表美貌,內心貞烈,為愛人要犧牲自己生命的時候連眼睛都不眨一下,是令人唏噓感嘆敬佩有加的奇女子。這就註定了一個結果,劉邦眾愛愛,項羽獨愛愛。
  • 鴻門宴上劉邦為何能逃脫?原因:項羽根本沒想殺他
    鴻門宴上真正想殺劉邦的是項羽的謀士範增,項羽至始至終都沒有下定決心殺劉邦。可以說鴻門宴上項羽就是故意讓劉邦逃走的。所以鴻門宴上劉邦成功逃走的根本原因就是項羽對他至始至終都沒有起殺心。下面我們來對鴻門宴的過程做個具體的分析。
  • 劉邦稱帝後為何不抹黑項羽,反而封賞他的家屬,並賜國姓「劉」
    但例外的是,劉邦在登上皇位之後,對他的老對頭項羽卻沒有這樣做,甚至還大肆加封項羽的家人,讓很多人都大感意外。 其實劉邦這樣做有深刻的原因。原因之一就是項羽曾經幫助劉邦。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項梁戰死的定陶之戰,項羽有無參加,史書沒有記載。如果不算這一戰,項羽一生只敗垓下之戰一場。唯一的一場戰敗,卻決定了項羽失敗的命運,可見一千個戰術勝利,也比不上一次戰略失敗。,劉邦本該在這三個地方選擇一處埋葬項羽,為何最後將項羽葬於山東泰安?
  • 項羽的文韜武略遠勝劉邦,為什麼在楚漢爭霸中,劉邦能戰勝項羽?
    劉邦為什麼能在楚漢相爭中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從兩個人的比較來看,在能力方面,劉邦比項羽差得多。在楚漢爭奪霸權的四年裡,劉邦從未在對項羽的作戰中獲勝,都輸得相當委屈。在彭城的戰鬥中,項羽以3萬兵力對抗劉邦的50萬大軍,韓軍棄甲四處逃跑。
  • 實力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地痞流氓劉邦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西楚霸王項羽吧?他的名聲,他的精彩的故事一直受到後人的傳頌,他一開始都是家大業大,並且身為貴族,後來又做了西楚霸王,若是我們拿劉邦和項羽相比較,那劉邦差的不是一點半點,那麼這麼厲害的項羽,到最後為什麼會敗給劉邦這個一介草民呢?
  • 為何死於項羽手中
    子嬰就是秦三世,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四十六天,就投降於劉邦,秦朝滅亡。那麼,子嬰怎麼死的呢?這個問題一直是很多人所好奇的問題,接下來為你揭秘子嬰怎麼死的。子嬰殺死趙高之後,劉邦的大軍就兵臨鹹陽了。子嬰見大勢已去,就帶著一家人,身著白服素服,還帶上了皇帝的玉璽、兵符這些東西,出城迎接劉邦,投降於劉邦。雖然當時樊噲執意要求把子嬰給殺了,但是劉邦一時仁慈,就沒要了他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