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因何失敗,他和劉邦比差在了哪裡

2020-12-18 你的心中

項羽因何失敗,他和劉邦比差在了哪裡

項羽在軍事上屬於勇戰派的代表人物,號稱萬夫不當。許多人認為比起劉邦,項羽才更像一個大英雄。確實,項羽出身好,起初時聲望極高,可以說是一呼百應,且自身本就不凡。反觀劉邦當時活脫脫的一個小混混,但就是這樣一個大英雄般的人物為什麼會輸給一個小混混呢?

又是為什麼會讓他拔劍自刎不敢去見父老鄉親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英雄有英雄的好處,誰肯定都想當英雄,但是項羽錯就錯在別人說他是英雄也就罷了,他還以英雄自居。覺得沒錯就是我,我這樣的就是英雄。這是一點,自以為是。自以為是也就罷了,還很喜歡逞英雄。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裝。而劉邦就不一樣了,他很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出身差又沒什麼本是,完全就是個小混混。自己什麼都和項羽比不了,所以他招賢納士,我一個人鬥不過你十個人還不行嗎?項羽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歸結於他的這個性格。但是他這個性格也並不只有壞處,當初巨鹿,秦軍二十萬,楚軍只有區區六萬,糧草供應緊張,將士們的士氣都不是很高。

那肯定的啊,大家想想,讓你們六個人打對方二十個人誰也開心不起來啊。但這時候項羽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直接就把己方主將砍了,又把船全毀了,最後連鍋也砸了,只剩下夠吃三天的飯。這一下將士們回也回不去,不贏就得死。一個個都拼了命,最後竟然真的用六萬軍隊打贏了二十萬軍隊。這也是項羽的成名戰,我們不否定他的才能。

這也讓項羽嘗到了甜頭,心中更是堅定這種事情要多在人前做一做。後來劉邦項羽攻入鹹陽,約定好了誰先進去誰就是王,結果劉邦先進去了,不過他沒找老百姓的麻煩,甚至金銀珠寶也沒拿,這無疑是他做給項羽看的,也是做給天下人民看的,讓人民看看他有多仁義。項羽就不一樣了,進都進來了,肯定要秀一下自己的王霸之氣,先是一把火給阿房宮燒了,再把秦王砍了,最後對著百姓開始殺。

人們一看這人也太殘暴了,他要是上位可能還不如秦王。可項羽為什麼這樣呢?這也是做給天下人看的,他認為要想別人不再反抗,血腥的武力震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為了讓天下人看看他有多強,看誰還敢反抗,反抗前先掂量下自己夠不夠資格。劉邦項羽兩種做法都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但劉邦靠的是民心,項羽則是武力。這麼一看就高低立判了。

後來著名的鴻門宴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特點,項羽邀請劉備吃飯,劉備赴約。當時範增都已經給他安排好了,自己其實什麼都不用管,在那吃飯就行了。範增原本是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著劉邦來了項羽一聲令下就能殺了他。結果項羽礙於自己的面子放過了劉邦。劉邦來了之後對項羽服服帖帖恭恭敬敬,點頭哈腰的誰看著也不像想造反的,放在現代絕對是影帝級別的人物,這就把項羽難倒了,

他要是有點什麼謀反跡象自己還能找個藉口殺了他,他對自己這麼恭敬再殺了他肯定對自己的威名有損。這個時候項羽想的不是殺了他,竟然是怎麼維持自己形象。既然天下人稱我為英雄,那我裝也要裝下去。劉邦就是抓住了項羽在乎名聲的特點偷偷溜了。項羽的英雄氣概成就了自己也毀掉了自己。這還不算什麼,最後的項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在努力維持自己的英雄形象。敵人都打到門口了,四面全是包圍,他卻在那吟詩。

感覺跑不了的時候對旁邊人說要給他殺個敵軍將領看看。結果不一會兒真殺了一個,不過到這關頭你再殺十個又有什麼用,除了證明你很能打外就沒別的了。烏江邊上有人來救他,他卻不領情,覺得自己都這樣了,我哪還有臉面見父老鄉親們,還不如死了算了呢,還能落個好名聲。這裡不難看出項羽還在糾結自己的面子。

他這樣的人只願意把自己輝煌的一面展現給世人,不願在自己落魄的時候讓人看到。於是他毅然一劍先把自己老婆殺了,這時候嘴裡還喊著是上天要他死,最後落得拔劍自刎的下場。到死項羽也沒明白自己到底是死哪了,如果他不這麼愛裝,不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生命還重,不覺得自己是英雄不能失敗,不自刎而是回到江東休養生息,又未嘗不能東山再起。

其實他肯過江也不全是自尊心作祟,也有另外一個原因,烏江亭長來接他時兩人聊了一會兒,聊到了江東的鄉親們,想到了自己當時誇下的海口,帶著無數江東子弟出來要幹一番大事。結果到現在就還剩他自己,老鄉們都兒女都跟他打仗死了,自己能有臉見他們就怪了。況且就算過了江保全性命東山再起,當初優勢這麼大都能被劉邦翻盤,自己現在還處於劣勢,贏得機率微乎其微,甚至還要讓江東血流成河,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死了痛快,死了也能下去陪著自己老婆,又能保護江東相親不再被危害,可以說項羽是個英雄,是個末路英雄。

本文由你的心中原創,如有問題請在下方評論,謝謝觀看

相關焦點

  • 揭項羽的霸王冢在哪裡?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西楚霸王項羽的結局可以說十分盪氣迴腸,他在與劉邦的戰爭中敗得一塌糊塗,最後自刎於烏江。不過歷史上關於項羽之死,流傳著很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有傳言他被劉邦的部下五馬分屍,最後屍骨無存,這是不是真的?如果這樣,那最後項羽的墓裡豈不是沒有屍體了?但是後世關於項羽的墓葬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項羽死後真正的霸王冢在哪裡,至今沒有準確的說法。
  • 劉邦比項羽更有才能,也更仁慈,為何劉邦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如項羽
    先從兩人的結局作個比較,劉邦與項羽在秦朝滅亡後,成為了直接的政治對手,最終結果是劉邦聯合天下諸侯打敗了項羽,從成王敗寇的角度看,劉邦贏了,項羽輸了,所以劉邦是王,項羽是寇,而中華文化向來是同情弱者的文化,所以項羽的失敗更讓人同情。同情歸同情,能不能轉化為項羽的知名度,還要看項羽是怎麼死的?
  • 項羽霸王別姬,他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假如劉邦比項羽實力強,他會燒掉鹹陽宮嗎
    劉邦沒有蕭何想得這麼周到,他面對著巍巍連綿的宮殿,婀娜多姿的美女,醇香的美酒佳釀,堆積如山的珠寶,還有那至高無上的皇權。一切都讓他迷戀不止。和普通人一樣,劉邦也是個情慾動物。他穿上了皇帝的龍袍,想想又黨造不妥,就脫了下來,如此反覆了幾次,他是既迷戀皇權又不敢堂而皇之地把龍袍穿上。
  • 項羽失敗的原因,《史記-項羽本紀》是如何描述的
    太史公把項羽列為本紀,抬高了項羽的地位。本紀都是帝王的傳記,項羽尊懷王為義帝,分王天下,自立為西楚霸王,項羽沒敢稱帝。太史公對項羽的失敗既表惋惜,又有責備之義。項羽認為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太史公對此持批評態度。
  • 「大丈夫當如是」和「彼可取而代之」,原來項羽的失敗早就註定
    」大丈夫當如是「和」彼可取而代之「,原來項羽的失敗早就註定劉邦和項羽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楚漢的相爭也是成就了很多人,留下很多佳話,就連現在的中國象棋,上邊都劃有楚河漢界。我們也都知道,楚漢爭霸的結局是項羽失敗,最後烏江自刎,而劉邦則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建立了大漢王朝。
  • 同樣是寫失敗英雄項羽,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為何大不同?
    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杜牧除了是晚唐時代著名詩人,他還是一個軍事理論家,他曾經親自注釋了孫子兵法,並在做幕府期間,為當權者提出了很多軍事戰略上的建議。無奈在牛李黨爭的背景下,杜牧的才能和主張得不到重用,所以杜牧是一個懷才不遇鬱鬱寡歡的人。
  • 劉邦明明更有領導才能,名聲卻為何不如「魔頭」項羽?
    劉邦出身市井小民,項羽出身名門世家,劉邦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劉邦首先個人形象就比不過項羽,以貌取人人之常情,首先是項羽少年成名,英姿勃發,又有大美人虞姬陪伴,郎才女貌,英雄美女
  • 呂雉被項羽俘虜,在項羽那裡待了2年,項羽也沒有輕慢她
    經過這次戰爭的失敗,劉邦已經實在是有些落魄,原本計劃把老婆呂雉接出來跟自己享受一下,誰知道呂雉一伙人才到半路,就被劫持了,只剩下呂雉與劉太公兩人落荒而逃。呂雉帶著劉太公去找劉邦,又被項羽所俘虜,徹底成為項羽的階下囚。
  • 項羽隨口說的一句話,成了千年笑柄,揭露了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之後,劉邦控制了關中,又之後,項羽又帶兵打進關中,鴻門宴後,劉邦又把關中拱手交給了項羽。公元前206年,手握四十萬大軍的項羽已經接替秦朝成為了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如果他真的有雄心大志,他應該將關中據為己有,依靠關中的天然優勢號令天下。
  • 是性格原因導致項羽的失敗嗎?非也,真正原因是這三點
    難以否認,項羽在楚漢之爭中的失敗有其性格方面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卻絕對不應當上升到決定作用,因為項羽失敗的原因還存在著更本質的問題。他的悲劇命運,之所以讓人認為是由其性格導致的,就是因為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正是通過其性格表現出來的。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項羽之所以失敗,在劉邦看來是他不會使用人才。兩相對比,劉邦的見解似乎比項羽要高出許多,然而有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們的見解是否完全解釋清楚漢勝楚敗的原因?如果沒有,那麼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本文便來詳細講述這個問題。十大罪狀?
  • 項羽和劉邦統治天下思想不同,如項羽勝利,中國會變成諸侯分治嗎
    那些對項羽分封不滿的人互相攻殺兼併,使得項羽為了維持他建立的秩序疲於奔命。最終項羽被劉邦打敗,被迫自刎烏江。劉邦再次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國家漢帝國。那麼,如果項羽打敗了劉邦,他是否會將他的分封制繼續到底呢?我們是不是會成為像歐洲那樣的小國林立的狀況。因為整個歐洲的面積和我們國家的面積差不多,可直到今天,歐洲也依然是各國林立的狀況。
  • 項羽的形象是如何演變的?項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英雄,是楚漢之爭中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戰,顯赫一時,在滅秦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項羽一生充滿了傳奇性色彩,從巨鹿之戰中勇冠諸侯到建立西楚,再到分封諸侯,楚漢之爭兵敗最終自刎烏江,無論是對其功績的推崇,還是對其失敗的惋惜,他所創造的輝煌和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了經典素材。
  • 項伯吃裡扒外,4次壞了項羽成就霸業的大事,為何項羽不殺他?
    當時的場的有六人,楚軍的軍事集團是以項羽為首,依次有範增、項伯和舞劍的項莊,而漢軍方面僅有劉邦和他的謀士張良。令人費解的是作為楚左尹(左丞相)的向伯,作為項羽的堂叔,在明白了項莊舞劍的意圖是刺殺劉邦之後,他竟然也拔出腰中的劍,和項莊虛以委蛇,還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劉邦。這樣一來,使得項莊就無從下手,刺殺行動也功虧一簣。
  • 一次放虎歸山就導致一生落敗,就算是項羽得到天下也會遭世人唾棄
    以考生角度去看待項羽,發現他就像一位怪異之才,別人做不出的高難度試題,他卻能輕鬆答出。但是,其中有一道重要得分題,項羽明明可以作對,他卻故意做錯,自傲無比,最終,以數分之差,名落孫山,這又能怪誰呢?然而,結果卻是令人意外,項羽考試砸鍋,因一項重大失誤,導致被劉邦輕易反超,後續再想追趕時,已經沒多少得分題目了。空有一身「博學」,卻無施展之力,只能選擇面對現實。最終,頭名拱手相讓,劉邦摘得天下。平常考試中,失敗了還有重來的機會,可若是爭奪江山失敗,面臨的可是性命之危。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後人是如何評價項羽的?
    從古至今,人們對項羽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如說他有勇無謀,有人說婦人之仁,也有說他重情重義,有君子之度。在我的眼裡,項羽是一位英雄。縱觀古今項羽是英雄和君子形象,恰恰和劉邦的無賴和小人模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假如項羽一直擁有像韓信,範增這樣的軍事家,他會打敗劉邦嗎?
    韓信一開始是項羽手下的將軍,後來又轉入到了劉邦的帳下。再後來劉邦建軍立業的時候要也少不了韓信的功勞。但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項羽還是擁有韓信這個厲害的軍事專家,那他會取得勝利嗎?會打敗劉邦嗎?就小編個人而言,項羽雖然在軍事方面能力很強,但是他為人剛愎自用,不能完全相信別人,所以就算項羽有了韓信,他也不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 項羽為什麼要在「鴻門」宴請劉邦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們點燃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卻在秦朝各地燃燒起來。在南方會稽郡起兵的是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他們殺死會稽郡守,佔領了會稽郡,幾天便建起一支8000人的隊伍,因為這支隊伍裡大都是當地的青年,所以被稱為「子弟兵」。項梁項羽帶著8000子弟兵渡過烏江,很快打下廣陵(今天的江蘇揚州),接著又渡過淮河,繼續前進。一路上又有各地的起義隊伍來投奔項梁,和他們聯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