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寫失敗英雄項羽,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為何大不同?

2020-12-25 好玩的國學

中國詩人喜歡寫懷古和詠史詩詞。其實,懷古和詠史的詩詞,基本上就是一類。就是詩人們登臨某處歷史遺蹟,想起遙遠的古代發生的轟轟烈烈的歷史,而現在只剩下一堆黃土,發出的歷史感慨,這是懷古詩的一般的套路。比如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比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等。而詠史詩詞,主要是針對一段史實,一個人等,發出的感慨。比如阮籍經常登上山頂,感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再比如,唐朝詩人杜牧、宋朝詩人王安石、詞人李清照,對失敗英雄項羽的詠史詩詞等。

我們知道,文學固然是反映世界的,但一定是反映詩人 自我情感的,正所謂是我手寫我心也。同樣,面對同樣一段歷史,詩人們在詠嘆歷史的同時,一定會沾染上自我的性格,它是詩人自我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折射 。同時,一首作品除了反映詩人的自我價值之外,一定會有時代的風霜的 痕跡,反映著時代的風雲變化。我們從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對悲劇英雄項羽的詠嘆之中,就會發現,這三個詩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點,以及晚唐、北宋和南宋不同的歷史軌跡。

我們先來看看杜牧是如何詠嘆項羽的。

杜牧是懷古和詠史詩的大家,他在《題烏江亭》這樣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說,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杜牧除了是晚唐時代著名詩人,他還是一個軍事理論家,他曾經親自注釋了孫子兵法,並在做幕府期間,為當權者提出了很多軍事戰略上的建議。無奈在牛李黨爭的背景下,杜牧的才能和主張得不到重用,所以杜牧是一個懷才不遇鬱鬱寡歡的人。但是杜牧始終沒有放棄,他還是在等待機會,尋求崛起的時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杜牧對項羽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是項羽還沒有學會忍。老子的道德經中經常強調「柔弱勝剛強」「以退為進」,這是中國人的謀略,而項羽卻不能以退為進,為了面子和虛榮自殺。第二,批評項羽沒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和決心,假如項羽能夠在失敗和忍耐之中等待機會,說不定有捲土重來的一天,這正是杜牧本人性格的寫照。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王安石怎麼去寫項羽。

王安石寫過一首《疊題烏江亭》的詩。從題目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首詩是王安石在杜牧的那首詩的基礎上寫的,算是和杜牧的詩。王安石這樣寫道: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說,頻繁的徵戰使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雖然江東子弟現在仍在,但他們是否還願意跟楚霸王捲土重來呢?

很顯然,王安石這是和杜牧唱反調。王安石認為,即使當時項羽不自殺,返回江東,由於常年的戰亂,再加上項羽的剛愎自用不得人心,那些江東子弟們也不一定願意跟隨項羽東山再起了。

王安石和杜牧不一樣,杜牧只是一個謀士,一個軍事理論家,而王安石則是一個政治家,他主持了北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 王安石變法。以政治家的眼光來看,一個人能否成功,一項改革能否推行下去,主要是看天時地利人和,在政治活動之中,人心向背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王安石 認為,項羽即使是回到江東,由於項羽失去了 人心,因此,王安石很肯定地認為,項羽即使回到江東,也終將失敗,因為他失去了民心,他 太剛愎自用不懂得使用人才,吸納別人的意見。這就是政治家的眼光。

我們再來看看北宋靖康之恥之後,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寫的一首詠嘆 項羽的詩歌 。李清照這樣寫道: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這首詩中,婉約派小女人李清照,卻表現出完全不同於小女子的性格,李清照仿佛一個男子漢大丈夫,與失敗英雄項羽是惺惺相惜 。李清照說,我們活著就應該作人中豪傑,死了也應作鬼中的英雄。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也許,女孩子崇拜英雄,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問題是,李清照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不是少女了,而是一個飽經了亡國喪家治亂的中年婦女了。當年金人南下之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竟然是棄城而逃,作了可恥的逃兵。而李清照跟著丈夫趙明誠逃難的時候,寫的一首詩。

我們可以從這首對悲劇英雄項羽的讚揚之中,看到另外的意思:第一,李清照對丈夫趙明誠的臨陣脫逃極為不滿,認為這不是一個大丈夫所為,這是一種可恥的典型的逃跑主義,第二,這是對奉行投降和逃跑主義的南宋小朝廷的諷刺,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一個是可恥的逃跑,一個是有血有肉有擔當的偉丈夫。從這樣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態度:就是死,也要抵抗,就是死,也要回到家園。

從以上三首詠嘆項羽的詩歌可以看出,不同的詩人,不同的時代,對同一件歷史事實的觀察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杜牧希望能 忍辱負重等待機會東山再起,這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期許,王安石說項羽早已經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而民心正是政治家王安石所要考慮的最大的問題。而弱女子李清照,則是強烈反對南宋小朝廷逃跑主義,因此發出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悲憤的呼喚!

相關焦點

  • 若寫項羽的詩有段位,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誰是青銅,誰是王者
    人人都寫霸王,不僅讓項羽的形象更加豐滿,也讓寫作者們展現了他們的內心。於是比較這些作品,譬如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就多了一分秦末歷史之外的趣味。且他這首七言絕句,還是把對項羽的不足諷刺得非常生動的一首。烏江亭在秦時就已是一處官方驛站,是那一帶重要的渡口。而當項羽於漢高祖五年(前202)在此自刎後,人們又在這為項羽建起祠堂。於是烏江亭,就被牢牢地和項羽「綁」在了一起。而《題烏江亭》裡那「若隱若現」的主人公,自然也是早杜牧近千年的項羽。
  • 杜牧、李清照、王安石,每人一首詩寫項羽之死,格局高低一目了然
    (項羽烏江自刎)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這樣寫: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杜牧的《題烏江亭》這樣寫: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對於項羽烏江自刎,李清照高唱讚歌,稱頌他的鐵骨錚錚,而杜牧呢,他則反過來批評項羽的目光短淺,認為真英雄不該逞一時之勇。
  •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項羽死了,杜牧、王安石與李清照都有話說! 一、項羽的烏江之死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漢王劉邦撕毀與項羽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訂立的以鴻溝為界的「楚河漢界」和約,與韓信、英布、彭越會師追擊項羽。
  • 杜牧題詩為項羽翻案,200多年後王安石又題詩懟杜牧,誰說得對?
    西楚霸王項羽的標籤就是悲劇英雄。給項羽貼標籤的,是司馬遷。司馬遷對中華民族是有功的,因為沒有他的煌煌巨著《史記》,我們對本民族歷史的認知,肯定要延後很多。我們現在了解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都來源於司馬遷的《史記》。說來也奇怪,司馬遷寫《史記》,把當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寫得像個流氓,把項羽寫得像個英雄,把楚漢之爭寫得像老實人敗給了無賴。
  • 項羽烏江自刎,引來三位詩人圍觀,每人吟詩一首,你最喜歡哪首?
    那是一個英雄橫流的時代,項羽卻站在眾多英雄的頂端。 《題烏江亭》 公元844年,時光的洪流滾到了晚唐——那個曾經極其輝煌壯闊的唐朝的尾巴。烏江旁,一位天才,面對滾滾而去的流水,思緒萬千。1000年前的那場慘烈的戰鬥,仿佛就在眼前,他就是才華橫溢的詩人——杜牧。
  • 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說的是項羽「烏江自劍」的故事
    嘉祐三年,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寫了歷史上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上書中他指出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於當世之變」,並完整地提出了他的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併之風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王安石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因此改革科舉制度,廢明經科目,設明法科目,進士科不考詩賦而改考時務策。
  • 後人是如何評價項羽的?
    從古至今,人們對項羽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如說他有勇無謀,有人說婦人之仁,也有說他重情重義,有君子之度。在我的眼裡,項羽是一位英雄。縱觀古今項羽是英雄和君子形象,恰恰和劉邦的無賴和小人模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項羽要不要過江?結論藏在相互拆臺的古詩
    ——杜牧 《題烏江亭》言說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一時的得失並不算什麼。如果當年項羽能夠忍辱渡江,回到江東之後,憑藉江東眾多才俊子弟,未必不能重新奪回失去的江山。不過,與杜詩的樂觀主義不同,北宋詩人王安石對項羽能否捲土重來一事,心中十分懷疑。
  • 李清照看不起前人的詠梅作,提筆寫一首,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
    李清照看不起前人的詠梅作,提筆寫一首,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世人皆知李清照論才氣是千古第一女詞人,卻很少有人知道,若論狂傲她更是首屈一指,烏江臨畔,一首《夏日絕句》diss全大宋的男人貪生怕死。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項羽烏江不自刎,捲土重來也可知,霸王別姬只是傳奇故事
    很多人對於項羽的評價,至今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例如杜牧的《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只有忍辱負重才能配得上男人,覺得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於項羽因為失敗就選擇自殺的方式非常失望。
  • 李清照有多狂?寫了首詠梅詩,自稱第一,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
    李清照有多狂?寫了首詠梅詩,自稱第一,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千年難遇的才女。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李清照可以說是最光彩奪目的女性,取得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成就。都說李清照的詞溫婉多愁,卻不知李清照也有狂過李賀等男兒的詩詞。李清照曾說「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大致意思就是:「在我看來,別人寫了那麼多詠梅作品,卻都俗氣得很。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前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杜牧的佳作,詞淺意深,相比《過華清宮》,也是毫不遜色
    由於社會生活和作家思想的複雜性,對於近似的題材,作者也可以進行全然相反的處理。客觀事物具有使人產生不同感受的許多側面,呈現於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變得複雜。比如同樣描寫明月,李白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蘇軾則懷念弟弟蘇轍,並深切地希望,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兩位大文豪雖然都是望月懷遠,但內涵各異。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無奈的是,因為政見不同,卻總有本該惺惺相惜的英雄,卻時常寫文章來較一下高低,這文筆的較勁,卻也讓我們這些古今看客過了詩詞的癮。今天不得不說,古今不得不佩服的文豪王安石與蘇軾,就是這麼一對筆墨「冤家」,他倆生於同一個時代,二人也都是當時文壇中的佼佼者,卻因為各自的政治理想不同,而爭了半輩子。這二位文豪的爭鬥,除了政壇上的變幻之外,更多的是詩詞上的文筆較勁,而真正讓我們感慨的也是英雄相惜的感動。
  • 項羽霸王別姬,他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李清照最著名的一首詩,寫得氣勢磅礴,堪稱千古名篇!
    李清照本來就是一位富有愛國熱忱的女子,又親身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南來以後,終日不忘淪陷中的故鄉,因此,對於南宋統治者的逃跑主義和屈膝求和的卑下行為非常 不滿。意思是說:一個人,活,要活得有點奈氣;死,也要死的英雄。這當然不僅是在一般地講人生哲理,而是在抨擊指責那些活得一點骨氣也沒有的南宋統治者們。也正因為詩人對幹現實有這種不滿,才引發了她對項羽 精神的讚美。項羽在楚漢之爭中是一位失敗的英雄。他剛愎自用,不善用人,也不善用兵。所以終於被劉邦圍在垓下, 全軍覆沒,獨自一人殺出重圍。當他行至烏江邊時,追兵已距他不遠。
  • 五首詠梅詩詞,王安石經典,陸遊驚豔,18歲的李清照最是出口狂傲
    這首《梅花》詩,正是創作於變法失敗、王安石二度罷相後。當時,王安石心灰意冷,退居鐘山,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傲霜鬥雪的梅花有諸多共通之處,故作此篇,以詩明志。 二、蘇軾《西江月·梅花》
  • 項羽因何失敗,他和劉邦比差在了哪裡
    項羽因何失敗,他和劉邦比差在了哪裡項羽在軍事上屬於勇戰派的代表人物,號稱萬夫不當。許多人認為比起劉邦,項羽才更像一個大英雄。確實,項羽出身好,起初時聲望極高,可以說是一呼百應,且自身本就不凡。反觀劉邦當時活脫脫的一個小混混,但就是這樣一個大英雄般的人物為什麼會輸給一個小混混呢?又是為什麼會讓他拔劍自刎不敢去見父老鄉親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英雄有英雄的好處,誰肯定都想當英雄,但是項羽錯就錯在別人說他是英雄也就罷了,他還以英雄自居。覺得沒錯就是我,我這樣的就是英雄。這是一點,自以為是。自以為是也就罷了,還很喜歡逞英雄。
  • 唐杜牧的哲理詩 題烏江亭
    杜牧,字牧之,號稱杜紫薇,又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 蘇軾和王安石,登上名山後,分別寫了一首千古名詩,誰更勝一籌
    蘇軾青年及第,文採斐然,在朝堂之上大放異彩,被歐陽修盛讚,王安石同樣對其稱讚有加。而蘇軾對王安石的文採,也同樣非常欽佩,曾親口承認,王安石所撰寫的《英宗實錄》,為本朝史書之中最佳,無人可以超越。但作為政敵,則是另一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