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2020-12-25 騰訊網

項羽死了,杜牧、王安石與李清照都有話說!

一、項羽的烏江之死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漢王劉邦撕毀與項羽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訂立的以鴻溝為界的「楚河漢界」和約,與韓信、英布、彭越會師追擊項羽。項羽力戰難勝,兵退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誤入韓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楚軍喪失鬥志。在上演了一曲霸王別姬後,項羽帶著僅存的八百江東子弟兵連夜突圍。後有灌嬰五千追兵,項羽南渡淮河,且戰且走,一口氣跑到烏江,這時項羽的身邊只剩下二十六人。

司馬遷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是這樣記載項羽的烏江之別: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於是,又殺回敵陣,戰至力竭自刎而死。

對於項羽的慷慨赴死,許多人覺得惋惜。普通民眾還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處事之道,項羽卻要把路走死,不留給自己機會,也讓歷史失去了一次可能被改寫的機會。

對於項羽之敗、之死,後世的許多文人墨客,都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了不同的追思。比如,杜牧、王安石及李清照都有過自己的看法,他們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在旅經烏江項羽殉難處,通過自己的詩歌,向讀者曲折地傳導了真心所想。

二、杜牧的美好猜想

唐代詩人杜牧於會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路過烏江亭時,寫了一首著名的詠史詩《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在詩中,杜牧的惋惜之情是顯而易見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人才濟濟,如果西楚霸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杜牧此詩一出,一時成為人們評論項羽成敗的重要參考,紛紛暗怨項羽不懂變通之道,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因而斷送了一次可以翻牌的機會。

三、王安石的理性思考

時隔二百多年,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秋,一個名叫王安石的宋朝人,再過烏江時,耳邊也響起了杜牧的那句「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的設問,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卻不能苟同於杜牧的觀點,也揮筆寫下了一首詠史詩《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的這首詩用現代漢語通俗地表達就是,上百次的徵戰早已讓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雖然江東子弟現在仍在,誰知他們是否還願意跟楚霸王捲土重來?

王詩的開篇就以史實扣題,針對項羽的失敗直接指出「勢難回」。楚霸王的轉折點在「鴻門宴」,沒能殺成劉邦,到「垓下之圍」時已經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境地。而細數項羽失敗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剛愎自用了吧。詩中的「壯士哀」就隱含著這樣的信息,那時的項羽已經失去人心,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項羽已經失去,要挽回大業是十分艱難,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兩句中進一步闡釋「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確地表示,即使項羽真的重返江東,江東子弟是否肯再替他賣命,還真難說。項羽之敗,並不在烏江邊的逃避,而是其性格中的不良因子慢慢發力,才將他帶入絕境的。

四、杜王的分歧與李清照的加盟

杜牧與王安石的觀點不同,是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和立場不同。杜牧著眼於不懼失敗,是借題發揮,是詩人詠史;王安石則是審時度勢,指出項羽敗局已定,勢難挽回,詩中最後的反問道出了歷史的殘酷與人心向背的變幻莫測,也體現出王安石獨到的政治眼光,是政治家論史。如果說杜牧是為項羽翻案,那麼王安石則是為歷史本身翻案,人與歷史的關係本來就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

王安石是從實的方面,從分析失政原因入手,說不可能捲土重來,這也許更符會歷史實;杜牧是從虛的方面,從人應該有的志氣著筆,說可能捲土重來,這是要讓人們有不甘失敗的頑強精神。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對於項羽事件的反思,其靈感則是源於她身邊的男人。

五、如意郎君失意客

李清照18歲那年,與一個名為趙明誠的太學生在汴京成婚。趙明誠是山東諸城人,他的父親趙挺曾官至左僕射,身世顯赫。趙明誠年長李清照3歲,受家學影響,「致力於金石之學,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這是一對興趣與愛好相近的男女,婚後的日子還算和諧。

但是,他們所處的那個年代,正是邊患不斷、兵亂如麻的特殊時期。受大環境的影響,趙明誠的仕途並不如意。尤其是到了大觀元年(1107年),其父趙挺之去世後,趙明誠遭到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就連家屬也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只得遠離京師,屏居青州鄉裡,這一待就是13年。直到宣和年間,趙明誠才又出來工作,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但是,趙明誠在江寧知府任上只做了一年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這件事,給了李清照以非常巨大的打擊。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時在江寧的御營統治官王亦準備發動叛亂,下屬將此事向知府趙明誠匯報後,趙明誠卻沒有把它放在心上。見知府不作為,他的下屬自行準備,以防不測。是夜,王亦果然造反,結果,被趙明誠的部下擊敗。天亮時,當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卻發現他在昨晚發生兵變的危機關頭,自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下溜出城逃跑了。

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因為臨陣脫逃被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被革職不久,趙明誠又被啟用,移官湖州。於是,李清照又隨趙明誠前往湖州赴任。

六/李清照的無奈浩嘆

說是赴任,其實是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聯想起丈夫在江寧任上的醜事,以及南宋小朝廷的苟安,一時激憤難平,隨口吟誦出了那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屈原的《國殤》中有「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之句),可謂字字珠璣,字裡行間透出一股正氣。趙明誠站在她的身後,聞之愧悔難當,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病卒於建康(南京),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古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自古為一渡口,秦漢之時即設有亭長,是我國最早的驛站之一。自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兵敗自盡後,烏江亭由此聞名古今。烏江亭並不僅僅是指一座具體的亭子,而是成為一代悲情英雄的代名詞。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寫失敗英雄項羽,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為何大不同?
    比如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比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等。而詠史詩詞,主要是針對一段史實,一個人等,發出的感慨。比如阮籍經常登上山頂,感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再比如,唐朝詩人杜牧、宋朝詩人王安石、詞人李清照,對失敗英雄項羽的詠史詩詞等。
  • 若寫項羽的詩有段位,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誰是青銅,誰是王者
    於是比較這些作品,譬如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就多了一分秦末歷史之外的趣味。此時的王安石,在朝中有點聲望。但距離他往後獨攬大權操持國政,這點地位還不夠。所以此時的他還在積澱。他願意,也只願意把項羽的結局當作一件政事去分析,並不想去談什麼蒼生與情懷。他用反問去諷刺當初勸項羽渡江的烏江亭長,也否定了杜牧珍視的國家大局的渺茫希望。
  • 杜牧、李清照、王安石,每人一首詩寫項羽之死,格局高低一目了然
    這首詩叫《贈王介甫》,其中「介甫」是王安石的字,具體內容筆者就不逐句翻譯了,大意就是誇王安石寫詩堪比李白,寫文堪比韓愈,論才華,當今天下沒有人能與王安石相提並論。總之,就是一頓海誇。(項羽烏江自刎)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這樣寫: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 杜牧題詩為項羽翻案,200多年後王安石又題詩懟杜牧,誰說得對?
    司馬遷這一筆,使得後世所有人的歷史情感都倒向了項羽,對他「不肯過江東」既敬佩又惋惜。最惋惜的就是唐朝的杜牧,他寫詩說:題烏江亭【作者】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說的是項羽「烏江自劍」的故事
    想要讀懂王安石的這首詩,需要將其與先前杜牧所作的那首著名的《題烏江亭》相互對照。《題烏江亭》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從杜牧的詩中可以看出,詩人認為勝敗本是兵家常事,項羽作為堂堂英雄,即使戰敗,也應有「包羞忍恥」的堅韌品格,加之項羽發跡的江東多有才俊之士,也許還有捲土重來、反敗為勝的機會。可見杜牧對項羽的失敗自是感到惋惜的。然而,王安石這首詩則反其道而行之,給出了另一種獨特見解。
  • 五首詠梅詩詞,王安石經典,陸遊驚豔,18歲的李清照最是出口狂傲
    一、王安石 《梅花》 提到詠梅詩詞,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會是王安石的《梅花》,這首實在太經典了,婦孺皆知,人人會背,筆者無需贅言,只簡略介紹一下創作背景。 歷史中的王安石,不只是詩人、文學家,更是政治家。為了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發動了一場大型改革運動,史稱「王安石變法」。
  • 李清照看不起前人的詠梅作,提筆寫一首,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
    李清照看不起前人的詠梅作,提筆寫一首,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世人皆知李清照論才氣是千古第一女詞人,卻很少有人知道,若論狂傲她更是首屈一指,烏江臨畔,一首《夏日絕句》diss全大宋的男人貪生怕死。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走進濟南「二安文化」之一的李清照,探索「千古一代才女」的一生
    「二安文化」是濟南的特色名片易安李清照和幼安辛棄疾兩位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人物在齊魯文化交匯地——濟南交融碰撞今天讓我們走進濟南「二安文化」之一的李清照讀懂她命運的真實寫照和歷史無法掩蓋的輝煌!
  • 李清照有多狂?寫了首詠梅詩,自稱第一,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
    李清照有多狂?寫了首詠梅詩,自稱第一,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千年難遇的才女。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李清照可以說是最光彩奪目的女性,取得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成就。都說李清照的詞溫婉多愁,卻不知李清照也有狂過李賀等男兒的詩詞。李清照曾說「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大致意思就是:「在我看來,別人寫了那麼多詠梅作品,卻都俗氣得很。
  • 王安石登金陵寫下一首詞,化用杜牧詩句,讓蘇軾讚嘆不已!
    金陵是六朝古都,而且定都於此的幾個朝代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時間短且暗弱無能,所以金陵也成了詩人創作借古諷今,嗟古悲今,諷刺朝政針砭時弊的詩句的常用意象,其中諷刺意味最濃的就是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將南朝統治者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 李清照寫了篇詠梅詞,自稱第一,狂到連蘇軾王安石都不放在眼裡
    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千年難遇的才女。曾經在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環形山,分別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來命名它們,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李清照可以說是最光彩奪目的女性,取得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成就。被譽為婉約詞派的「一代詞宗」。都說李清照的詞溫婉多愁,卻不知李清照也有狂過李賀等男兒的詩詞。讀起來沒有半點脂粉氣。
  • 半生煙雨,半世桃花,李清照愛酒、愛花、寫盡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二十一歲的趙明誠。二人的姻緣還要從李清照的那首流傳千古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說起。這一時期的李清照,是明豔可愛的,然而,就在李清照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時,人生的打擊悄然而至。
  • 杜牧的佳作,詞淺意深,相比《過華清宮》,也是毫不遜色
    再如同樣是抒寫項羽的故事,王安石在《烏江亭》中道出了歷史的殘酷、與人心向背的變幻莫測;而李清照卻在《夏日絕句》中借古諷今,正氣凜然。下面介紹杜牧的佳作,詞淺意深,相比《過華清宮》,也是毫不遜色。過勤政樓唐代:杜牧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他與李商隱齊名,但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其詩文選材多樣,描寫細膩,更顯得意境優美。
  • 李清照也是收藏家?
    作者 | 金冰池(孔網店鋪:金冰池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偶讀洪邁的《容齋隨筆》趙德甫金石錄,始知李清照趙明誠夫婦曾經是富甲天下的大收藏家。按洪邁「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與之同志」,可知李清照與趙明誠既是夫妻又是同志,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夫唱婦隨,「便有窮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買名人書畫、古奇器,每得寶物,相對展玩咀嚼」,「以中否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則舉杯大笑,或至茶覆懷中,不得飲而起」。夫妻恩愛、志趣相投於此可見一斑,似與《浮生六記》中沈三白和芸娘的愛情故事相仿,其樂融融,真真羨煞吾輩也。
  • 撫州市王安石紀念館
    1986年為了紀念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省、地有關部門在王安石的家鄉撫州興建王安石紀念館。王安石紀念館於1985年9月10日破土動工,館址座落在撫州市贛東大道南段右側,佔地20畝,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是一座由樓、閣、亭、臺、水榭、迴廊、曲橋、荷池、花木組成的具有宋代風格,仿我國江南古典園林的仿宋園林式的建築群。
  • 名篇名誦 | 方明詠誦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二是寄寓歷史興亡的反思。詩人們有著經世濟世的抱負,有著深刻的社會責任感。憑弔古蹟,思考歷史興亡、國家盛衰的規律與教訓,進行理性的反思。如劉禹錫的《金陵懷古》:「潮滿冶城渚,日斜徵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金陵有長江天塹為屏障,歷代統治者以為靠虎踞龍蟠的險要地勢便可固若金湯,長保無虞,因而不修國事,只圖享樂,卻一個個迅速覆滅,落了個遺恨千載。
  • 閒品漱玉詞:懷想古詩詞裡的那些百媚千紅
    閒品漱玉詞:懷想古詩詞裡的那些百媚千紅文:孟斜陽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蕩盡綿綿心痛望蒼天,四方雲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愛你那一種傷心處,別時路,有誰不同每每聽到屠洪鋼唱的《霸王別姬》總是讓人熱血沸騰,一種男兒豪情油然而生
  • 王安石的這首梅花詩,每一句都是抄襲的,卻道出人生至高境界
    根據記載,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石孝友等都創作了大量的集句詩,時人爭相效仿,成為一時之風尚。尤其是王安石,沈括的《夢溪筆談》、嚴羽的《滄浪詩話》、周紫芝的《竹坡詩話》,說到「集句詩」時,都會提到王安石。
  • 我遊玩桃花源 像在仙境中走了一回 也感嘆李清照的眼光
    ,連沉溺於閨房情誼的李清照也不例外。湖南常德桃源縣的桃花源是對世人開放遊覽的桃源仙境,我也有幸在桃花盛開的三月二十八日桃花節來此欣賞,感受古老的桃源的美妙、悠然、靜謐,又讓我想起李清照的念武陵人遠,我卻很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