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句詩」是一種很特殊的詩歌題材,引用和化用一般都是選擇其中的一兩句,但是集句不一樣,通篇都是前人所作。
集句詩起源於何時已不得而知,只知現存最早的集句詩是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而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為集句詩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宋朝時,集句詩漸漸成熟並流行起來。
根據記載,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石孝友等都創作了大量的集句詩,時人爭相效仿,成為一時之風尚。
尤其是王安石,沈括的《夢溪筆談》、嚴羽的《滄浪詩話》、周紫芝的《竹坡詩話》,說到「集句詩」時,都會提到王安石。
「王荊公集句最長」、「集句近世往往有之,惟王荊公得此三昧」……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便是王安石晚年所作的集句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哲理,令人叫絕。
《梅花》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說到「梅花」,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另一首絕句,「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首五絕是他第二次被罷相後,退居鐘山時所寫,借梅花的凌寒綻放,遺世獨立,來抒發自己頑強不屈的高尚品格。
在這首五絕中,他的靈魂是不屈的,也是孤獨的。
而這首集句詩不一樣,雖然也流露出了落寞之感,但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隨遇而安的恬淡心情。
此時的王安石,放下了種種執念,並不是說他變得膽怯,而是已看淡所有,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
首句「白玉堂前一樹梅」出自唐朝詩人蔣維翰的《春女怨》,是一首閨怨詩。
蔣維翰的生平事跡難以考證,只知他是開元年間的進士,《全唐詩》收錄了他的三首詩歌,《春女怨》便是其中之一。
第二句「為誰零落為誰開」,出自晚唐詩人嚴惲的《落花》。
史書中關於嚴惲的記載也很少,只知他大致活動於唐武宗會昌中前後,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都名落孫山。
晚唐大詩人杜牧與其私交甚好,皮日休、陸龜蒙也曾慕其詩名,專程拜訪,可惜的是他僅留下了《落花》這一首詩。
王安石在他的另一首詞《浣溪沙》中也引用了這句詩,足見他對這首《落花》是十分喜愛的。
從前兩句來看,蔣維翰和嚴惲均非著名詩人,其詩歌也不為後世所熟悉,而王安石卻能信手拈來,王安石之博學可見一斑。
「唯有春風最相惜」,這一句出自中唐詩人楊巨源的《和練秀才楊柳》,借楊柳來抒發離情別緒。
相比前兩位詩人而言,楊巨源還算有名,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均有詩歌唱和,「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便是他的代表作。
這首《和練秀才楊柳》也是為後世所稱讚的名作,根據記載,連一向挑剔的朱熹都十分喜歡這首詩,「每喜誦之,取其興也」。
最後一句「一年一度一歸來」出自宋初詹茂光妻的《寄遠》,表達的是對遠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詹茂光是何人,歷史並無記載,其妻更是無從考證,而古代女子地位不高,王安石卻依然引用了她的詩句,足見其胸襟之廣闊。
整首詩以最平白樸素的語言,描繪了梅花的綻放和零落,雖不乏惋惜落寞之感,但更多的是揭示了一種四季變化,盛衰有時的自然規律。
一篇絕佳的集句詩,嚴格遵守「起承轉合」的原則,講究格律、平仄、用韻、對仗等等,創造出一種渾然一體的藝術美感。
有些集句詩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揭示人生哲理,發人深省。
王安石這首詩便是如此,雖然每一句都是抄襲的,卻道出人生至高境界
這世間就從來沒有完美之事,花開花落,月圓月缺,聚散離合,皆是常態,
寵辱不驚,靜看世間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不問歸途,不問前塵。
靜守流年,從容度日,無愧於心,如此便好。
-END-
作者:解憂詩詞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