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這首詩才是「過年」該有的樣子,讓人懷念三十年前的年味兒

2020-12-18 鈺姐的書屋

2020年已接近尾聲,已悄然進入2021年春節倒計時,今天突然想起了春節,仍不免覺得有些冷清,去年在疫情突襲下,著急忙慌地從老家趕回了成都,今年春節又將何去何從?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氣氛越來越冷清了,年紀越大則越懷念曾經的年味來。在農村,憧憬著城市的車水馬龍與燈紅酒綠;在城市,則嚮往著農村的青山綠水、嫋嫋炊煙。

這真是一個讓人心酸糾結又無所適從的悖論。既然願望不易達成,則反倒讓我想起了王安石充滿年味兒的這首詩《元日》。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的大意很好懂: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然過去了。溫暖的春風送來了新年,人們歡快的暢飲著新釀的醇美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這首詩歷來為人推崇,因為它慰藉了多少遊子的鄉愁,抵達了多少遊子的溫柔,安放了多少遊子無處安放的心靈。

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如此除舊迎新的傳統風俗,才是當時的老百姓過春節該有的樣子。歡樂、祥和、嚮往,也才是老百姓們最簡單、最純粹的心音。

詩的標題"元日",應是農曆的"正月初一",不是元旦,而是我們現在過的春節。

詩的上聯,詩人便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歡快熱鬧的意境氛圍:

噼噼啪啪的爆竹聲裹著人們的歡聲笑語,煙霧氤氳中,孩子們追逐嬉戲,大人們忙碌開懷;溫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將溫暖送進了千家萬戶,人們喜氣洋洋,共同暢飲著醇香的美酒......,一幅辭舊迎新的歡樂場景,美不勝收。

這樣的意境帶給我們太多的美好,令千百年來多少遊子心馳神往。她就象一幅濃墨重彩的親情油畫,鐫刻在人們的心間,溫暖了遊子的整個寒冬,也溫柔著遊子的整個人生。

不管人生的路途有多艱辛,那聲聲爆竹,那醇香屠蘇,那新舊桃符,始終是消除我們旅途疲憊的那方良藥。所有的這些意境都是文字營造的氛圍帶給我們的代入感。

古時"燃爆竹"習俗是人們通過燒竹子爆裂發出響聲,以達到"驅鬼避邪"目的。這種習俗也沿襲下來了,後來演變成了"放鞭炮",同樣也有"震懾鬼邪"作用。再後來"放鞭炮"進一步演變成了"放煙花",聲聲悅耳、絢爛多彩,如同嚮往中的精彩人生。

"屠蘇"是指屠蘇酒,喝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這天全家同飲用屠蘇草浸泡過的酒,以期待"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的願望。我們現在過年所飲的酒,紅酒白酒等,倒是隨意了許多。如有機會,能嘗嘗那屠蘇酒的滋味,感受下宋人過年的韻味,倒也是人生一件幸事。

如果說詩的上聯還沒完全表達過年的氛圍,那麼詩的下聯則再次將氛圍提升:

新春初升的太陽,燦爛耀眼,光明美好。千家萬戶裡,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喜上眉梢,取下了舊的桃符,換上了新桃符......,一幅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

"曈曈"一詞用得極其貼切又讓人舒適,輝煌燦爛,灼灼其華。細細讀之再慢慢感受,如同明媚的春光灑在久違的冬衣上,和煦溫暖,在冬衣上還能嗅出陽光的味道、春天的味道。

"桃"指的是桃符,古代的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在桃木板上寫下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再將桃木板懸掛在門旁,用來驅魔避邪。這同我們現在的貼門神、貼春聯等異曲同工。這桃符,也讓我想起少時書寫潦草,被母親狠批"鬼畫桃符"的場景,至今猶新。

從詩的通篇來看,王安石不惜筆墨的描寫了老百姓放鞭炮、飲屠蘇、換舊符等細節習俗,渲染了一個歡樂濃烈的過年的意境氛圍,這樣的意境強烈感染著我們。

而這樣意境的背後,詩人真正的意圖是想抒寫他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這就是他寫景背後的境界。

人常說,宋詩哲理性很強,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的背後都是"情語",都是"境界"。拋卻王安石變法的種種弊端,至少在他的這首詩裡,不可否認,他的境界還是很高尚、很高格的。

如今,繁華褪盡,染指流年。30年過去了,少時過年場景仍歷歷在目,恍如昨日。那時的我們,是多麼的沒心沒肺、無憂無慮,最期盼的就是屈指可數的過年的日子了,因為那時"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餃子,蒸年糕,打燈籠,放鞭炮",到處歡喜。

記得臘月之初,年味就逐漸濃起來了,與現在的冷清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農村臘月開始置辦年貨,殺年豬,打臘肉,做香腸,曬肉乾、醃雞鴨.....等等,整個臘月,滿院都是臘肉飄香的,饞得讓人直掉口水。

那時候,每家每戶都自己養豬,吃豬肉不算難事,畢竟是自家養的,而且頭年的臘月年豬肉,次年也還能再吃上半年,所以殺年豬也是過年的頭等大事。

母親還會曬糯米粉,打餈粑等;蔬菜就吃自家地裡的;乾貨零食也早早購買;貼春聯、貼門神、掛燈籠等自然是孩子們的事,在年前幾天就已貼好,以迎接新春。

除夕這天,全家煮年飯,吃年夜飯,看春晚,放鞭炮,要壓歲包,吃零食.....熱熱鬧鬧、不亦樂乎。新年這天則最是高興的,我們再怎麼調皮搗蛋,父母親也不會責罵我們的,因為母親說過"新年罵人是最忌諱,要避免",看來我們還是沾了新年的光了。

新年一大早,便穿上頭天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的新衣起床了。看著母親搓好的湯圓在沸騰的鍋裡上下起伏而興高採烈,再興高採烈的跑出去和小夥伴們嘚瑟炫耀、打鬧一番......那種孩提的興致是溢於言表的。

如今,記憶遠逝了,有些模糊,有些泛黃,有些讓人泛淚,但回憶起來卻總是暖的。回不去的少年時光,抹不去的溫馨童年,過年的美好已然在那刻定格了。

無獨有偶,王安石《元日》老百姓過年的歡樂情境,與我們的少年時光何其相似,簡直就是如出一轍,讓人心生無窮的懷念和遐想。這也是筆者喜歡《元日》的原因之一。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日夜輪迴,冬去春來,年輪漸增,春節的年味正在慢慢的變淡,我們對"過年"已不再如少時那般的期許了,更少了那份對「元日」的期許。

冥冥之中感覺到,人生中少了這份"期許",便少了人生中最為靚麗的風景,少了那份來自心底的歡喜,讓人徒生悲涼和心酸。

古代文人巨匠的"元日"尚且如此。而今,我們的"元日"又是什麼呢?我們心中的"元日"又去了哪裡?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相關焦點

  • 懷念往日年味兒,看看這些年味兒是否觸及到你的美好回憶?
    「——孔尚任過年要的就是一種氛圍,這種氛圍我們常稱之為」年味兒「。如今,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充實,我們過去所喜愛的年味兒漸漸淡薄了。發出感慨最多的恰恰是我們身邊的長輩們。他們記憶中的年味兒到底是怎樣溫馨熱鬧呢?快隨小編一起看看長輩們昔日的新年過程。
  • 《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藏著孩子不該忘記的民俗記憶
    1、童年漸行漸遠,年味兒越變越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元日》詩,詩中描繪了春節喜慶、祥和、萬象更新的熱鬧景象。《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沒有誇張的言辭,沒有過剩的情緒,用平淡的語調,將過年的那些事娓娓道來。展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的景象,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繪本中獨特徽派建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即便不懂建築的人,也會被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築所折服。
  • 過年啦!以前年味兒VS現在年味兒
    盼望著,盼望著新年就到了百般思緒湧上心頭,化成一句「過年啦!」在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裡,每個人都有自己對過年的感受,過年在你的心中是怎樣的呢?買年貨、放鞭炮、貼春聯……記憶中,過年好玩的事兒特別多,讓人一想起,就不由覺得開心。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到了90後、00後這一代,不少人開始感慨,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 王安石一首描寫過年風俗的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相,主持變法,同年的春節,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準備過年的快樂景象,聯想到變法改革已經有了起色,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充滿過年快樂氣氛的詩篇。在一陣陣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溫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都在快快樂樂的準備著過年。「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剛剛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忙著把去年的對聯摘下,換上新的春聯。
  • 港媒:這才是香港人該有的樣子
    站出來向暴力說不,這才是香港人該有的樣子。該名司機忍著傷勢和痛楚,堅持和香港警方一起清理完路障後,方才駕車離開。,有的頭戴鴨舌帽,此外還有多名外籍人士。有香港市民看到這一幕後大呼感動,稱「止暴制亂,只要大家齊心就有用!」11日晚,香港各地都出現了這令人感動的一幕,在香港警方默默清理路障時,香港市民紛紛走上前,和香港警方站到了一起……光頭警長劉Sir轉發了香港市民齊心協力清理路障的視頻,表示「感謝愛香港的市民,感謝你們以行動,告訴社會我們對(暴徒)破壞和暴力行為的不認同」。
  • 詩鬼這首詩,前二句就被王安石批判,但是楊慎卻說:王安石不懂
    下面要介紹的這首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從內容和一些材料的記載來看,應該描述的是藩鎮割據戰爭的內容。雁門太守行李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全詩共八句,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前四句為一層,寫戰鬥,後四句為另一層,寫軍隊活動。
  • 農村春節:70、80後才有的經歷,現在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不過,一年比一年的年味少了,幾乎已經當作一種形式來過年了。要是說最有年味兒的話,那還是在自己六七歲的時候,那個時候過年才算是最好的,至少有過年的味道。那麼大家就和我一起來體驗下,農村過年的熱鬧喜慶吧。每年過年前的幾個集市是最熱鬧的,在外打工回家,一年就這個時候是家裡最熱鬧的。
  • 王安石最經典的五首七絕: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寫於變法初期,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主要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以抒發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2、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裡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 推薦最佳春節旅行地,過年就該去最有年味兒的地方!
    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yang望世界,馬上就要過年了。對於不少人來說,春節是一個倍感糾結的日子,一方面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它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含義。而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也開始增強了。過年已經很少能有過去的那種熱鬧的年味兒。
  • 這才是老街巷該有的樣子
    坐在這裡,品一碗大碗茶,才能體會到的老濟南人那種悠閒時光,安靜、愜意、古樸。「崖下水出,匯為一池,汩汩有聲,流入城壕,其清可鑑眉須」,迎著夏天的風,欣賞一池碧水,華亭柳綠,感受泉水的清冽,不乏是在濟南消遣的最好選擇,沿著護城河,閒庭信步般走過這一段路,你就能體會到濟南為什麼叫泉城了。
  • 每逢過年趕大集,這5種美味賣的特別火,最後1種年味兒最濃了!
    如果你要問一年當中,什麼時候農村的集市最熱鬧,那肯定要數每年的臘月,也就是快要過年的時候。這個時候在外務工的人們,都會返回到自己的農村老家,在外奔波了一年,也該給家裡好好的備上一些年貨了。農村置辦年貨,不像城裡邊有大超市,很多時候農村的年貨都是在集市上擺著,所以越是臨近年底,這農村的集市也就越熱鬧,人來人往的,絲毫不亞於城裡的大超市,而且這樣顯得年味兒更濃!這個時候,集市上的小吃也是一年當中最豐盛的時候,今天美食家庭季就給大家分享5種農村集市上的小吃,最後1種最有年味兒了!
  • 王安石的這首詩意境高遠,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是寫得氣勢恢宏!
    王安石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詞人、思想家等等,雖然後世對於王安石的評價另來褒貶不一,有些人認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對於北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有的人則又是認為他就是一個奸臣。其實無論怎麼去評價王安石,那都是無法撼動他的地位,直到今天王安石也還沒有歸類到奸臣。
  • 春節就要來到,中國最有年味兒地方,您去過幾個呢?很有氛圍哦!
    但是我國還有很多地方,過年還保持著濃厚的氣氛,小編也是很羨慕,那就去看看,那裡的年味兒是什麼樣的呢?山西.平遙古城,當您過年期間來到這裡,就會感受到濃濃的,火紅的年味兒。它是北方古城最有年味兒的地方,每家每戶張燈結彩,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剪窗花,貼窗花。住在客棧民居裡,都掛著紅紅的燈籠,喜慶的樣子會讓您心情大好。
  • 這才是香港國際機場該有的樣子!
    可愛的孩子們演繹中國經典歌曲機場飄蕩著熟悉而美妙的樂音無數旅客駐足觀看傾聽戳視頻↓↓↓網友評論@李麗青:香港的少年好樣的,這才是我們朝氣蓬勃的少年人該有的樣子@譚先生:怎麼突然就熱淚盈眶了@INSIST:東方之珠響起來了,淚目啊這,
  • 王安石這首描寫杏花的詩作,雖然有些冷門,但不失為一首傑作!
    這900多年來,人們對於王安石有各種不同的評價,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在政治上的失利,由於他的改革由於遭到了舊派的反對,最後不了了之。但是人們對於他的負面評介,正是由於他的這一改革,但是關於他在文學上的評價,卻是眾口一詞,都認為他是北宋時期非常重要的詩人。
  • 過年啦!老蘇州過年的味道,還記得嗎?
    記憶裡, 童年的歡樂都是帶著甜味的, 這和蘇州人特有的年味緊密相連。 蘇州人老底子的年味兒, 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年味兒,其實一直都在
    每個人都喜氣洋洋,從小區到各家,張燈結彩,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小楊說。工作之後,小楊只有到除夕時才能回到家,就很少參與這些過年的準備活動了。而且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小楊小時候最喜愛的糖果、乾果,也變得稀鬆平常。小楊的媽媽高阿姨是「60後」,對年味兒有著更深刻的體會。
  • 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一些不同的聲音不斷出現,有人說王安石離開舒州通判的崗位即將高升,作為一個政府高官,他心裡裝著的是家國天下,而不是文學;異議者說「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的旗幟,王安石是八大家之一,「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大師級文學水準,雖在文中參禪悟道,但文學品質依然卓越,「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尤可識,曰『花山』」「其下平曠,有泉側出……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
  • 王安石的這首詩很冷門,最後5個字卻畫龍點睛,令人叫絕!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詩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代表作,有《泊船瓜洲》、《元日》、《登飛來峰》等。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王安石的一首詩作《歲晚》。
  • 中國年味兒最濃20地方 今年去哪過年?
    但越來越多的人吐槽大城市的年味越來越淡,沒有門前高掛的紅燈籠,也沒有除夕震天的炮竹,更沒有小時候心切期盼過年的快樂。新年到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遺憾,越來越多傳統特色的過年習俗都在漸漸流逝。但其實,中國還有許多地方,仍然保留著最傳統最熱烈的新年慶祝方式,有著最鮮明最濃鬱的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