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勢力漸漸坐大,各地之間經常發生戰亂,導致國家動蕩、民不聊生。詩鬼李賀便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在李賀生活的年代,其實已經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藩鎮割據戰爭了。
比如說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王承宗的叛亂軍隊攻打定州、易州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戰鬥。下面要介紹的這首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從內容和一些材料的記載來看,應該描述的是藩鎮割據戰爭的內容。
雁門太守行李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全詩共八句,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前四句為一層,寫戰鬥,後四句為另一層,寫軍隊活動。
首二句寫景又敘事,「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以豐富的色彩渲染了兵臨城下、戰前披甲的緊張局勢和氣氛,其中最妙的一個字是「壓」字,將敵人那種來勢洶洶、敵眾我寡的軍事力量對比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據說王安石當年讀完這首詩之後,曾經批評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對李賀詩句的真實性進行了質疑,但是後來大才子楊慎聲稱自己就看見過這樣的景象,反過來又譏諷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其實,我們也不必那麼較真,要知道藝術和生活畢竟還是有點差距的,二者不能等同,我們只要欣賞作者用來營造這種意境的手段便可以了。
三、四句著重聽覺和視覺的描寫,寫戰爭之激烈,戰鬥之慘烈。「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正值深秋,落葉滿地,在這一片肅殺之中,號角嗚嗚地響起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將打響。但是李賀奇詭之處在於,並沒有直接寫戰鬥之激烈,而是通過寫戰後所見來烘託,鏖戰之後的地面上,鮮血凝結成了紫色,可見戰鬥之悲壯、慘烈,這種視覺上的衝擊,更能給人以震撼!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黑夜之中,部隊將紅旗半卷,艱難前進,「易水」既是表明地點,也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夜寒霜重,戰鼓也都擊不響了。
可是即便面對艱難的環境,這些無謂的戰士們,仍然「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招攬天下才士的地方,李賀採用這個典故,表現了戰士們大無畏的報國精神。
一般來說,寫慘烈的戰鬥場景,以白描的手法更容易震撼人心,但是李賀這裡卻反其道而行,以豐富的色彩,構成斑斕五彩的戰鬥畫面,以金色、胭脂紫與黑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極具衝擊力,畫面感很強,完全沒有違和的地方,可見詩人「詩鬼」的名號,確實足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