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王士禎曾評價說,自古以來,詩人中稱為「仙才」的非曹植、李白、蘇軾莫屬。認為他們三人分別代表了魏晉、唐、宋,這三個中國詩歌輝煌時期的最高水平。但是也有他們代表不了的人物,在魏晉是王粲,在唐代是杜甫,在宋代則是王安石。
當年,年長王安石14歲,已經是一代文壇領袖的歐陽修,曾贈詩讚賞王安石說「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意思是說,李白的詩歌,韓愈的文章,雄霸文壇已數百年,無人敢與其爭鋒。我雖然有心與其一較高下,但是畢竟已經年老,有心無力了。而後繼之人中只有你王安石是其中翹楚,日後的文壇必然是你的天下。
歐陽修說這番話時,小王安石16歲的蘇東坡,才初出茅廬,政壇地位和文壇地位,尚不足以同王安石相提並論。雖然後世之人,在對王安石和蘇東坡的詩歌接受過程中,蘇軾漸漸後來居上。但是在當時,蘇東坡對王安石還是需要仰視的。
宋代 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王安石退居鐘山之後,有一個朋友從蘇軾任職的黃州來拜訪他,並帶了蘇軾的新作《成都聖像藏記》給王安石看。王安石邊看邊大加讚賞,並說:「蘇軾確實是人中之龍,只是有一個字用得不恰當!」。朋友問是哪個字。王安石說:「文中的『日勝日負』,不如改成『日勝日貧』」。蘇東坡聽說了這件事,也心悅誠服,認為王安石的改法非常恰當。縱觀大宋,敢改蘇軾文章的,也只王安石一人而已。
蘇東坡與王安石因政治立場不同,曾是政壇上的敵人。但是後來能成為朋友,確是因為彼此崇拜對方的才華,而惺惺相惜。蘇軾的詩歌才華自不必說,王安石的詩歌才華,在宋代詩人中也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尤其是王安石晚年的絕句,獨步大宋詩壇,蘇軾也只能望其項背。曾季貍《艇齋詩話》中說:「絕句之妙,唐則杜牧之,本朝則荊公,此二人而已。」,黃庭堅說:「(荊公)暮年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不可以常理待之。」,徐俯也說:「荊公暮年金陵絕句之妙傳天下。」葉夢得《石林詩話》中評價王安石的詩,說:「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髮。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
為了印證上述對王安石的詩歌的評價。特選了五首王安石的精品五言絕句,供大家品味賞析。
南浦
南浦隨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
浦,指水邊或者江河與支流的匯合處。古詩中多用於送別之地。我乘坐一葉小舟,追隨著花的蹤跡而去。回來時卻迷失了來路。陣陣幽香撲鼻而來,卻找不到這香氣來自何處。抬眼望時,夕陽已經斜掛在畫橋以西。
山中
隨月出山去,尋雲相伴歸。
春晨花上露,芳氣著人衣。
一大早,太陽還沒有出來,空中還掛著一彎殘月,我就踏著這熹微的月色走出了山林 。天亮了,我抬頭尋找天上的白雲,與它相伴返回山中。在這樣春天的早晨,一路上看到鮮花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衣服也被鮮花的香氣薰得香噴噴的。
題齊安壁
日淨山如染,風暄草欲薰。
梅殘數點雪,麥漲一溪雲。
如洗的碧空之下,一眼望去群山如同用彩色的畫筆塗抹過一樣。和風暖暖地吹著,空氣中氤氳著綠草的香氣。殘留的梅花,就像幾片雪花點綴在樹上。溪邊的麥田裡麥子瘋長,像是一大片綠雲落在了這裡。
染雲
染云為柳葉,剪水作梨花。
不是春風巧,何緣有歲華。
摘下天上的一片雲,用它來暈染地上綠柳的葉子。把地上的一池池春水,剪成一樹樹鮮嫩欲滴的梨花。如果不是春風擁有這神奇巧手,為何每年春來,都會有一番這樣的美景。
花下
花下一壺酒,定將誰舉杯。
雪英飛落近,疑是故人來。
這是一首集句詩。詩句分別集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重憶一首》中「欲向江東去,定將誰舉杯」,沈傳師《和李德裕觀玉蕊花見懷之作》中「雪英飛舞近,菸葉動搖深」,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中「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集句詩,是一種才子詩,對創作者的學識,學養有極高的要求。從不同的詩篇中挑出詩句,既要符合格律,扣題應景,還要融會貫通,翻出新意。這種創作難度是高於創作一篇新詩的。王安石是集句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推動者。
王安石,自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封舒國公,後改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