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2021-01-08 暮城煙雨遙

北宋名相王安石,外號「拗相公」。一生堅持己見,極力在北宋王朝推行其「變法主張」。結果不但生前遭到朝中「保守派」打壓,死後也被文人蓄意撰文抹黑。

王安石為了變法兩度被罷相,中途家人還遭到了陷害,可是他仍矢志不渝。他寫過一首詠梅詩,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默寫過。不過,這首詩並非他原創,而是「洗稿」《古樂府》中一首五言詩作成。

詩句大意和敘事的順序都非常相似,但原詩經「動詞作者」王安石妙筆一改,頓時化腐朽為神奇,被人傳誦至今。被模仿的那首詩,倒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下面我把這兩首詩都摘錄出來,供大家參考一下。或者我們可以通過王安石的創作思路,悟出創作中「推陳出新」的正確方式。

一、《梅花》賞析

《梅花》——北宋·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首詩的意思非常簡單:牆角有幾枝梅花,迎著嚴寒獨自盛放。遠遠地看過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可是因為它的盛放,空氣中暗香浮動,人就被這梅花的「暗香」吸引過來了。

為什麼要說是「遙知不是雪」呢?盧梅坡《雪梅》詩中說:梅須遜雪三分白。因為它明顯沒有雪那麼白。

這些梅花,其實是王安石的自喻。在它們的身上,我們可以見到王安石本人和梅花一樣,凌寒自放的傲骨。

他一生堅持自己的理想,主持熙寧變法,不管遭遇多少反對、打擊,甚至是自己的親弟弟遭到對手陷害,都沒有變改過主張。

熙寧變法觸動了貴族上層的利益,就連把他視為恩師的宋神宗,中途也幾次動搖。因為變法給北宋國家和社會帶來的「陣痛」,讓他的形象看上去並不那麼高大。

文人一直在編寫段子抹黑他。比如說他常年不洗澡,比如說他造作,當著皇帝的面吃魚餌等等。同時,民間更有各種上不得臺面的八卦消息流傳。

王安石自問做不到像雪一般的潔白,但是他自信他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他的心是散發著芳香的,他也希望有人能發現到他內在的芬芳。

王安石這一首詠梅詩,精準地突出了梅花的孤傲與內秀。它之所以能在眾多詠梅詩中脫穎而出,主要是避開了詠梅必說「潔白」的窠臼。

但是南宋李壁在《王荊文公詩箋注》裡介紹,王安石這首詩其實脫胎於《古樂府》中一首五言:

庭前一樹梅,寒多未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

李壁認為這王安石的《梅花》和上面這一首詩非常相似,很可能只是巧合。其實,這兩首詩講的內容和順序基本一致,但是情緒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樂府詩的作者是偶然發現庭前有梅樹開花了,再出來尋找。而且他是先看到了「花似雪」,然後才發現花還很香的。王安石則不同,他其實是先嗅到了梅花的「暗香」,故意尋梅而來。

「寒多未覺開」,花開的時機讓詩人有點意外,可是詩中歌頌寒梅的意圖不明顯;「凌寒獨自開」則是直接謳歌寒梅的氣節。

王安石筆下的梅花和尋花人都是「主動」的,梅花故意在嚴寒中開放,並且是「獨自開」,說明它根本不在乎有沒有人關注到自身。王安石筆下的看花人也很「識貨」,他根本不在乎梅花白不白,他看中的是梅花的「內在美」。

而「遙知不是雪」,既可以是指詩人自己早就明白它不是雪,也可以是指一切欣賞梅花的人,早知它不是雪。在這裡,還可能是指王安石最好的學生宋神宗,早知道他不是雪。

所以,儘管兩首詩看著高度相似,但是王安石這一首明顯更加富有哲理,同時也更能啟發讀者的聯想。於是自從王安石這一首歌問世後,另一首就被人遺忘了。

二、「踏雪尋梅」的知音人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他自小生長在一個官宦人家。他的父親王益是一個才子,曾經當過大理寺丞,又有多年在地方上當官的經驗。

王益為官清廉,品性純良,對王安石影響非常大。王安石終身以父親為榜樣來做人。王安石的外祖母和母親也不是普通人,他們都是知書達理的才女,他的母親吳氏還通「陰陽術數」。

王安石青年時代文章就寫得很好,後來他從政之後,宋神宗一直把他當成自己的老師。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在他請求辭職的時候,宋神宗就說:「卿,朕師臣也。」意思是說,你是我的臣子,也是我的老師。

在他第一次罷相之前,宋神宗可以說是對他言聽計從。北宋到了宋神宗那個時代,距離開國已經過了一百多年。由於政策上的積弊太深,國家經濟處於崩潰的邊沿。但是要推行新政,就會觸動權貴利益,所以困難重重。

王安石不是北宋第一個提出改革的人,當年範仲淹也搞過「慶曆新政」,最後也失敗了。但是沒人罵範仲淹,因為範的新政持續的時間短,也不如王安石來得徹底。

在第一次罷相之前,全國上下對王安石的反對呼聲一直非常高。不光大批文官反對,最後連宋神宗生母、宋英宗的皇后,全都出來反對他。推行了新法,剛好趕上了天災,也有人藉口是新法惹怒了老天,非要廢除。

特別是在熙寧四年「慶州兵變」之後,神宗對變法的態度有所動搖。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依然執拗地不肯改變主張,就難怪會得一個「拗相公」的外號了。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事後,得知政敵迫害他的親弟弟,不想讓他重返朝堂,宋神宗馬上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再度拜他為相。

結合王安石生平,再來看這首一《梅花》。王安石在詩中自喻為「凌寒獨自開」的梅花,而宋神宗無疑就是那一位,聞香而來、踏雪尋梅的知音人。

小結

王安石其實不是第一次「借鑑」別人的詩稿來創作了,比如之前我們提到過,他的《登飛來峰》可能借鑑過王之渙《登鸛雀樓》,他這首詩借鑑了一首《古樂府》詩。他另有一首《紅梅》,同樣借鑑了晏殊的《紅梅》。

但是每一次,他總是能夠從自己的理智與感情出發,推陳出新。《梅花》啟發我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並欣賞事物的「內在美」。

這首詩兼具理智與情感,給人以智慧的啟迪。所以儘管神宋宗與王安石那一段亦師亦臣的友誼,已經過去了近千年,但是這一首小詩卻能擺脫它原有的語境,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永久流傳,成為背誦並默寫的名篇。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北宋名相王安石,外號「拗相公」。一生堅持己見,極力在北宋王朝推行其「變法主張」。結果不但生前遭到朝中「保守派」打壓,死後也被文人蓄意撰文抹黑。 王安石為了變法兩度被罷相,中途家人還遭到了陷害,可是他仍矢志不渝。
  • 王安石罷相後寫下一首詩,通篇格調高遠,更是表達了遠大的志向!
    即使是說王安石千古以來一人,那也是不為過,自王安石之後,還沒有那位政治家能夠與之相比,那在文學上他也是獨樹一幟,成為了北宋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一生也是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裡面有一些比較經典的詩句,我們也是時常會引用,這也正是王安石最偉大的一個地方。
  • 王安石晚年罷相後,內心失意寫了一首詩,以物言志意境高遠!
    當然宋朝除了詞之外,詩歌也是同樣的取得了不錯的成就,這其中以範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最具有代表性,他們詩作或哀婉,或深情,或充滿哲理,讀來更是如沐春風,所以宋朝裡的很多詩作,那也是不容錯過,例如王安石的詩作,那就非同一般,尤其是他晚年罷相之後,內心失意寫了一首詩《梅花》,那更是宋詩裡的千古名篇,成為了詠梅詩中,最為經典的詩作,同時在這首詩中又表達出了詩人內心的純潔
  • 王安石罷相後寫下一首詩,通篇格調高遠,更是表達了遠大的志向!
    即使是說王安石千古以來一人,那也是不為過,自王安石之後,還沒有那位政治家能夠與之相比,那在文學上他也是獨樹一幟,成為了北宋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一生也是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裡面有一些比較經典的詩句,我們也是時常會引用,這也正是王安石最偉大的一個地方。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正在此時,蘇軾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軾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一、王安石《登飛來峰》《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遭受了很多的非議,於是寫下一首詩自證清白
    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再一次被罷相,這已經是第二次,由於朝中大部分的人都反對他變法,使得改革之路走得極為艱難,儘管早期宋神宗是全力支持他,可是慢慢地隨著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強烈,他也開始有些承受不住壓力,只好選擇妥協。
  • 一首經典的詠梅詩,記錄了王安石二次罷相後的心路歷程
    ,「詩者,志之所在也。這個時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罷相」。 北宋中葉,國家內憂外患,外有異族連年入侵,內有財政虧空不斷,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使得民不聊生,時有暴亂出現,朝廷內外危機四伏。 自此,神宗對變法產生了深刻懷疑,再加上朝堂諸臣對王安石的圍攻,於是新法暫停,王安石被第一次罷相,無奈回到了江寧休養。
  • 王安石罷相後的一首詩,文中8個山字,卻道盡平生的灑脫
    其中以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柳永等為代表,他們所寫作的詞篇,名動千古。然而在詞之外,宋代也有很多的寫詩高手,北宋神宗時期的宰相王安石,這位以改革聞名後世的歷史人物,一生寫詩不錯,但僅以膾炙人口的律詩,就足以讓他傲視大宋文壇了。和一般文人不同的是,王安石筆下的詩篇,充滿了盪氣迴腸的味道,沒有無病呻吟、矯揉造作之感。
  • 王安石晚年寫的詠梅詩,描寫了罷相歸隱後的心境,後兩句流傳千古
    自古以來詩人以梅花入詩的作品不在少數,且不缺乏佳作,有人詠梅的神韻,有人詠梅的氣質,有人詠梅的精神,還有人詠梅的風姿,真正是風格各異,千姿百態。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北宋能與蘇軾一爭高下的文學家王安石的這首《梅花》。 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更是驚豔了世人900多年,成為了千古名篇
    尤其是他的一首《梅花》,更是成為了詠梅裡的千古名篇,美得令人驚豔,通篇描寫得看似很一般,但是那一份優美的意境,以及那份品德則是令人感動。雖然詠梅詩有很多,歷代的詩人都寫過,可是王安石的這首則是別具一格,寫得很是抒情,同時又傳遞出了一種一份高尚的品德。而梅花之所以會被人們喜愛,也正是由於那一份品德,為此梅花也是為文人雅士所喜愛。
  • 王安石這首詩因一個字的改動,有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終成千古名篇
    那說起這方面比較著名的例子,自然要數王安石的這首《泊船瓜洲》,據說他在這首詩中,一連改了好幾遍,始終是無法定稿,最終在修改了幾十次之後,才最終完成了這部作品,也讓我們讀到了一首經典的作品,整首詩不僅很唯美,同時也有著詩人對於人生的思考,最終成為了宋詩裡的千古名篇。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由於一個字的改動,最終成為了千古名篇!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熱愛寫作的人來說,往往看到自己的作品寫出來後,大概都可能不會太滿意,那都是會去不停地改動,直到改到自己滿意為止。而王安石也正是如此,譬如他的這首《泊船瓜洲》,更是一首難得的千古名篇,而且整首詩不僅抒情,更是營造出了一種悽美的意境,他對於這首詩更是一改再改,最終才成就這首優美的名篇,這也正是王安石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王安石晚年最令人感動的一首詩,通篇描寫得很是悽美,充滿了憂愁
    王安石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雖然由於他的改革被後人褒貶不一,可是作為一位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也是那個時代的翹楚,更是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尤其是他的詩作,很多都經典之作。特別是他的一首《梅花》,更是成為了宋詩裡詠梅的千古名篇。
  • 王安石一首頗有風味的小詩,把湖光山色描寫的活靈活現!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同時還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詩人、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描寫的非常唯美,尤其是他的一首《梅花》,更是成為了詠梅詩裡的傑作,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詩人只用了寥寥數語,便是把梅花的品格,以及自己內心的感悟,描寫的極為傳神。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由於一個字的改動,從而成為了千古名篇
    那說到古代詩人對於作品的重視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很多偉大的作家,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王安石,據說他最為經典的《泊船瓜洲》,也正是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這才最終定稿,使得我們讀到了這麼一首優美的詩作。這首詩也正是王安石最為經典的一首,同時也是王安石花費了最多心血的一首作品,他在寫這首詩時,不停地改動,一直改到自己滿意了為止,也正是他的這種精神,使得他的這首作品從而成為了宋詩裡的千古名篇,成為了一首難得的千古佳作,以至於直到今天我們再次讀起這首詩,依舊還是會被詩人所感動。
  • 王安石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每一句都寫得很唯美
    王安石很多的詩歌也是膾炙人口,尤其是那首經典的《梅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能夠超越。現在人們一提起詠梅名篇,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立馬會想到王安石那首。王安石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很高,特別是晚年創作的那一系列作品,每一首都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 王安石最需要細細品讀的一首詩,一個字修改十餘次,終成千古佳作
    文/子墨王安石最需要細細品讀的一首詩,一個字修改十餘次,終成千古佳作提起大詩人王安石,想必各位都知道他是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官場沉浮的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大詩人王安石的散文讀來邏輯縝密,短小精煉,說服力極強,令人讀後很自然地就被其說服。作為著名的變法家和文學家,王安石的文學功底極為紮實。眾所周知,後世「唐宋八大家」之一中也有王安石的身影。他的詩詞深刻精練,詩風沉穩悠遠,而他的詞詠物抒情,意境深遠闊。
  • 王安石兩次罷相,晚年創作了一首詩,短短28字寫盡心之所向!
    不管這場變法是否成功,都足以證明王安石的才智有多厲害了。圖片來源於網絡:王安石與熙寧變法王安石一生經歷了兩次罷相,每次罷相的原因以及感受都不一樣。所以創造出來作品的風格也略有不同。第一次罷相是在是在變法遭到暫停之後。
  • 王安石夜裡出門散步,看到夜色中的美景,即興寫下一首唯美的詩!
    晚年的王安石退回到江寧,每天無非是出門遊玩,空閒時吟詩作對,日子倒是過得很清閒;其實對於這麼一位改革家來說,生命仍然留有遺憾,他傳奇的一生兩次拜相,又兩次被罷相,正是由於他搞了一個變法,從而觸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最終使得變法很難維持下去,宋神宗駕崩了後,立馬全盤否定變法,重新啟用司馬光
  • 變法前王安石的一首詞凸顯志向,罷相後只叨念兩句詩,還被人誤解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王安石《浪淘沙令》這闕詞寫於王安石大刀闊斧的變法前夜。這個時候的王安石無疑是躊躇滿志的,他一直盼望中的明君出現了,他一直盼望著的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王安石出道很早,24歲就中了進士。但是,朝廷封給他的官,都不是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