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2021-01-09 暮城煙雨遙

王安石與蘇軾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比蘇東坡年長十六歲,因為蘇軾的父親荀洵的關係,二人在政壇上處於敵對狀態。

然而在「烏臺詩案」之時,王安石卻不忍「盛士殺才士」,不計前嫌地營救蘇軾。事後蘇、王二人金陵見相會,一笑泯恩仇。自此,他們化敵為友,相攜同遊,一起談詩論文。

正在此時,蘇軾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軾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

一、王安石《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詩作意譯:飛來山上有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聽說只要登上塔頂,一聽到雞叫,就能看見旭日東升。在哪裡不怕浮雲遮擋視線,因為你已經站到了最高的一層。

宋代一尋是八尺,「千尋」是誇張的說法。杭州靈隱寺的前面有一座飛來峰,峰上有一座始建於隋代的神尼舍尼塔。

公元1050年,30歲的王安石從杭州知縣任上返回江西老家,途中經過這座山,寫下了這首詩。詩中第二句說「雞鳴見日升」,公雞打鳴後,太陽出來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並非每一次日出都能被我們看見。很多時候,太陽會被浮雲遮住。不過杭州當地的人告訴王安石,只要登上了飛來山上這座高塔,就可以衝破雲層的遮擋,看到絢爛的朝陽。

詩的最後一句是對上述現象的解釋:為什麼登上塔頂就能看到朝陽呢?因為你已經站到了最高的地方。浮雲都被你踩到了腳下,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妨礙你見到朝陽。

王安石寫這一首詩的時候正當而立之年,滿懷壯志雄心,隨時準備在政治上大展拳腳。他在地方上當官,政績非常漂亮。朝中的歐陽修等人,多次舉薦他去當京城都被他拒絕了。

可是,從《登飛來峰》這首詩的內容來看,他其實一早就明白: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就必須站到「最高之處」去。這說明他一早就下定了決心,不當官則已,要當就要當最大的官。

於是,他幾次三番以家有老母為由,拒絕朝廷的徵召。直到十六年後才進宮當了翰林學士,因此就難怪有人懷疑他「虛偽」了。

蘇軾的父親蘇洵對王安石有成見,他第一次見王安石就說他「囚首垢面」。後來又寫《辯奸論》,罵王安石「不近人情」,這樣的人是不會體恤天下老百姓的,國家將來一定會被他搞得大亂。蘇、王兩家因此產生了矛盾。

二、王安石《登飛來峰》與蘇軾《題西林壁》異同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的這一首詩,以前我曾經解析過,況且又是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就不重複囉嗦了。下面只談一下王、蘇二人詩作的異同。

蘇軾這首詩非常有名,表面上看,它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很相似。因為這兩首詩都是寫登高望遠,詩人都遇到了一個障礙,然後他們各自找到了最終的解決辦法。

由於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這兩首詩最終的區別很大。王安石的詩是借景抒情,而蘇東坡的詩卻是借景說理。王安石《登飛來峰》要看的是朝陽,蘇軾登廬山,要看的卻是山的本身。

在詩的開始,王安石向大家介紹了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然後告訴大家,只要能夠攀到它的最高一層,就能清晰地看到日出。

蘇軾的詩,卻不是在寫廬山的高度。他說:廬山有七座並連的高峰。橫著看,它們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側著看,它們就組合成了一座山峰。

王安石告訴讀者,想看到日出的全過程,只要登上飛來山的這座高塔,就不怕「浮雲」擋住了我們的眼睛。蘇軾告訴讀者:想要看清楚廬山真面目,就要從遠、近、高低不同的距離和角度去觀察它。

王安石詩中的「障礙物」是具體的,它是高天上的「浮雲」。而蘇軾詩中的「障礙物」是抽象的,它是我們自己所處的位置。

王安石在詩中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非常剛猛的——只要我站到它的頭頂上。蘇軾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較圓融——只要我站在它之外。

王安石創作《登飛來峰》的時候只有30歲,而蘇軾創作《題西林壁》的時候已47歲。不管是論年齡,還是講性格,王安石都和蘇東坡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可以從王安石後來推行「新政」的一系列手段得出結論:王安石青年時代的思想和中年時代的言行,是一以貫之的。他就是這麼「剛」。我無所畏懼,妨礙我的都是些「浮雲」。只要我能站到你的頭頂上,我就可以達到我的目的。

而蘇軾不一樣,他較早地就接觸到老莊之說,後來又修禪,沒有王安石那種「火氣」。他從哲學的角度,跳出了生活中的困境,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語

蘇東坡創作《題西林壁》的時間,正是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他被貶黃州之後。也就是在這一年,他主動跑到金陵與王安石見了面。

蘇軾早年因父親的關係和王安石結怨,後來又因為政見不同,一直反對王安石。而王安石在與蘇洵鬧翻前,就作文章誇蘇軾年輕、博學多才。後來在「烏臺詩案」中,王安石不計前嫌上書替他說情。

蘇軾出獄後,意識到過往對王安石的態度有失客觀。他們之間的恩怨,主要是政治見解不同,而非私人恩怨。所以蘇軾對自己的一些言行進行了檢討。兩人相逢一笑,遂化敵為友。

他們一起遊覽山川,論文賦詩。大概在那個時候,或者是更早的時候,蘇軾到了王安石的那首《登飛來峰》。於是他憑藉自己四十七年的人生經驗與驚世才華,寫出了青出於藍的《題西林壁》。

最後,王安石還想約蘇軾與自己一道「卜居秦淮」,不過蘇軾並沒有這樣的打算。他在政治上,始終不能完全贊同王安石。

後來王安石去世,元祐黨人打壓「新黨」。蘇軾站出來反對把王安石新政的成果一竿子打死,結果又得罪了元祐黨人。於是他在六十二歲高齡的時候,被貶謫到了海南,三年後病逝於歸途之中。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而王安石和蘇軾,正是把宋詩的哲理性和深刻性推向頂峰的人。 那麼,王安石和蘇軾,到底誰的哲理詩境界更高、思想更深刻?我們不妨選取他們各自的經典代表作加以對比。
  •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 王安石的這首詩意境高遠,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是寫得氣勢恢宏!
    王安石不僅人品好,同時他的學識也是一等一。據說王安石當年參加科舉考試時,還把自己的詩文呈現給歐陽修看,當時的歐陽修已是一代文宗,他讀到了王安石的詩作後,可謂是驚為天人,於是回了一首詩給王安石,在裡面把王安石給狠狠地誇獎了一通。認為他的詩比李白寫得好,文章更是可與韓愈相媲美。
  • 王安石《登飛來峰》,雄心激揚,天地為讓,唯斯人而有斯言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詩言志",王安石這首《登飛來峰》,真言志之詩。王安石借說"高",以表達自己澄清天下的高遠志向。其雄心,其自信,舉世莫及,令人敬服。人生在世,都有其志向,而不同的人,志向有所不同。有人志在謀福天下蒼生,此聖人之屬,天地間最罕有的,從古到今,也就出了幾個。有的人有志於功業、文章,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這些人數量不少,大概有一萬個人裡面有一個,也不過是邀名之徒。
  • 王安石早年最經典一首詩,每一句都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北宋時期的文壇可謂是群星璀璨,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的名家,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要數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秦觀、柳永、範仲淹、李清照等人,在這些人中很顯然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是被低估了,現在只要提到王安石,可能大家都會想到變法,反而是忽略了他在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其實他的成就完全可以比肩蘇軾
  • 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先介紹作者,同時介紹一些資料,順便講講我的一點看法。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前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王安石最有氣勢的一首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代文學大師,以及偉大的政治家,可能現在一提起王安石,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其實他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之外,他在文學方面同樣有著很高的造詣,無論是他的詩,還是他的詞作,那都是不輸於蘇軾;只是由於他的政治成就掩蓋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登飛來峰》
  • 《登飛來峰》練習題
    登飛來峰  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 《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都是千古絕唱,你更欣賞哪一首?
    比之於唐,宋人以哲理入詩,在對人生和世界的探索上,則更勝一籌,蘇軾和王安石,他們的身份不只是政治家、文學家,同時也都是哲學家,所以他們的詩中,往往都富有很強的哲理。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東坡先生這首詩寫廬山,是千古名篇,恰巧唐朝也有個詩人寫過廬山,也是千古名篇,那人叫李白。
  • 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不賦題為哪般?心在凌雲腳踩峰!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正值壯年時寫的一首七絕,詩人當時豪邁英發,不到30歲就任職浙江鄞縣知縣,並且在任期間政績卓著,受到皇帝嘉獎,任職期滿王安石獲恩準回故裡探親,途經杭州飛來山時便一登為快。這首詩手法奇特,給人以新奇之感,和那些庸俗的登山寫景之作是有本質區別的。
  • 【名師課堂】《登飛來峰》
    ——七年級下——登飛來峰宋| 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1.在筆記本上背默王安石的詩歌《登飛來峰》。(1分鐘)2.聽《登飛來峰》誦讀和講解。(5分鐘)3.觀看微課《登飛來峰》視頻,在筆記本上做好批註。(20分鐘)4.完成釘釘裡的課堂作業——《登飛來峰》課堂鞏固練習。(10分鐘)5.對照答案,用紅色的筆修改,然後在釘釘作業裡拍照上傳。
  • 王安石的這首詩,僅僅開頭兩句便很壯觀,通篇描寫得氣勢磅礴!
    那說起王安石的詩,可能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是他的那一首《梅花》,這首詩描寫的極為生動,也非常的抒情,同時還充滿了高遠的意境,成為了宋詩裡的千古名篇;除了這首《梅花》之外,他的另一首《登飛來峰》,同樣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詩人描寫的氣勢磅礴,僅僅是開頭的兩句,便是寫得很壯觀。
  • 學霸筆記: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蔽眼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老家,途徑杭州,登上飛來峰,寫下了《登飛來峰》一詩。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舉目四望,天下仿佛盡在眼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為什麼沒有任何的事物能夠擋住我的視線呢?因為我站在塔的最高一層。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王安石在關鍵時刻著實救了蘇軾一命。政見不同,卻也英雄相惜王安石主張變法革新,與蘇軾的想法完全不同,而蘇軾更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在同朝為官之時,二人有過幾次交手。但是終歸是時代大勢如此,最終蘇軾以失敗告終。
  • 趣聽詩詞|登飛來峰:聽說爬的山足夠高,白雲就追不上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是王安石早年的一篇作品,寫這首詩時,王安石三十歲左右,對未來的政治生活充滿信心和鬥志,這首詩便透露著王安石的非凡抱負。
  • 李白寫廬山無人能出其右,蘇軾不服挑戰了一首,同樣也是千古名篇
    昔日李白遊廬山瀑布作了一首名詩《望廬山瀑布》,中唐徐凝驚為天人,暗中將其編造成了自己的作品。後世蘇軾發現徐凝詩中的「貓膩」,撰詩怒斥徐凝。跟著,蘇軾一口氣寫了六七首關於廬山的詩,其中一首便是著名的《題西林壁》。
  • 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大家都知道蘇軾和王安石,這兩人都是宋代的著名文學家,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文學成就,蘇軾更勝一籌,論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並且發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顯然蘇軾不能與之相比,兩人政見不和,王安石曾經貶謫過蘇軾,在蘇軾身處險境的時候,王安石也曾伸出過援手,蘇軾後來也特地去金陵,拜訪晚年的王安石,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蘇軾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遊觀賞山川美景、切磋文學,完全看不見兩人曾經的隔閡,這時的兩人只剩下相互欣賞和敬仰對方。蘇軾對王安石說「從公已覺十年遲」。
  • 蘇軾和王安石,登上名山後,分別寫了一首千古名詩,誰更勝一籌
    蘇軾青年及第,文採斐然,在朝堂之上大放異彩,被歐陽修盛讚,王安石同樣對其稱讚有加。而蘇軾對王安石的文採,也同樣非常欽佩,曾親口承認,王安石所撰寫的《英宗實錄》,為本朝史書之中最佳,無人可以超越。但作為政敵,則是另一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