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2020-12-24 卿卬看文化

大家都知道蘇軾和王安石,這兩人都是宋代的著名文學家,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文學成就,蘇軾更勝一籌,論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並且發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顯然蘇軾不能與之相比,兩人政見不和,王安石曾經貶謫過蘇軾,在蘇軾身處險境的時候,王安石也曾伸出過援手,蘇軾後來也特地去金陵,拜訪晚年的王安石,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蘇軾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遊觀賞山川美景、切磋文學,完全看不見兩人曾經的隔閡,這時的兩人只剩下相互欣賞和敬仰對方。蘇軾對王安石說「從公已覺十年遲」。王安石也感嘆蘇軾的才華「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所以蘇軾和王安石兩人的微妙關係也讓人難以捉摸。

也許是性格上的差異,蘇軾和王安石在看待問題的時候也有差異,但是有兩首詩,他們竟然想到了一起。先看看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這首詩說明了要看清事物,不為浮雲所蒙蔽,就必須身處高位,也就是必須「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我們再看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這首詩說明了看不清事物的原因就在於「身處事物之中」,換句話說,要看清事物,就必須跳出事物本身這個「樊籬」,只有這樣才能看清事物。這其實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蘇軾和王安石這兩首詩都是宋代有名的哲理詩,王安石從正面來說,要看清事物的條件就是要「站得高」,而蘇軾則從反面來說,他講到人們之所以看不清事物本質的原因就在於身處事物之中,那麼自然聯想到欲看清事物的條件就是跳出物外。王安石將認清事物的條件歸納為「站得高」,蘇軾則將認清事物的條件歸納為「跳出物外」,仔細想來,這兩者頗有相似之處。

將蘇軾和王安石這兩首哲理詩結合起來看,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蘇軾和王安石這兩位性格迥異的大文豪這一次的觀點是多麼相似,也算是兩人在文學創作上的一次殊途同歸,但是在仕途上他們的不同主張卻始終沒讓他們走到一起,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蘇軾和王安石在晚年能成為諍友,也是文人之間惺惺相惜的一種反映吧。

相關焦點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王安石與蘇軾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比蘇東坡年長十六歲,因為蘇軾的父親荀洵的關係,二人在政壇上處於敵對狀態。然而在「烏臺詩案」之時,王安石卻不忍「盛士殺才士」,不計前嫌地營救蘇軾。事後蘇、王二人金陵見相會,一笑泯恩仇。自此,他們化敵為友,相攜同遊,一起談詩論文。
  • 雨中漫步的蘇軾,寫下千古名篇,後來發生的事,誰都沒有想到
    這首詩將蘇軾最豁達的心態,最灑脫的個性,彰顯的淋漓盡致。彼時的蘇軾,被貶黃州已經三年了,他已經由最初的惶惶不安,變得豁達通透;他的生活,也由最初的極其窘迫,漸漸好轉。這一天是三月初七,他和幾個朋友往黃州東南三十裡的沙湖,也叫螺師店,去買田。回來的路上,遇上了大雨,帶著雨具的朋友已經先走了,於是,他們就被淋成了落湯雞。眾人都覺得太狼狽,只有蘇軾不當回事,還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成為他的經典之作。
  • 王安石和蘇軾最相似的兩首詩,富有哲理,千年難分高下
    經常看到有文章說蘇軾和王安石不合,時不時便上演文學大戰。 流傳最廣的便是關於蘇軾改字的故事。 傳說有一次蘇軾前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在午睡。 蘇軾不小心瞄到王安石書桌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名為《詠菊》。
  • 弟弟蘇轍抱怨日子過得苦,蘇軾寫了首詩安慰,被後世奉為千古名篇
    侄子蘇轍埋怨生活過得苦,蘇東坡寫了首詞安慰,被後人譽為千古名篇這三個人中,蘇東坡的才華不用多講,蘇洵能夠2個出2個這般優異的孩子,才華當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蘇軾的弟弟蘇轍,仿佛在古代文學史上的成就感並沒有很高,因此 很多人都感覺蘇轍跟蘇東坡的史學功底差了一大塊,客觀事實真的是這般嗎?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王安石與蘇軾,一個是百官之首的當朝宰相,一個是萬眾拜服的文壇領袖,他們二人,堪稱北宋神宗朝最耀眼的兩顆巨星。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各自登山寫下名詩,你喜歡哪一首
    中華歷史上的文人墨客中,多是耿直率性這人,如果沒有那樣的性格,恐怕也寫不出錚錚鐵骨的傲氣之詞。這唐詩宋詞的文豪大家之中,儘是鐵骨男兒,從不懼怕世事艱難,一直以來值得我們欽佩。古人好登山望遠,借景抒懷,尤其是有著政治遠見的蘇軾和王安石,皆是如此。二人皆寫有千古名篇的登山抒懷之作,後人讀來各有品評。
  • 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
    儘管如此,他憑藉著豁達和樂觀飲酒作賦,瀟灑生活,留下了許許多多千古傳頌的優秀作品。今天我們說的就是一篇與蘇軾喝酒有關的千古名篇。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園1082年)九月,也就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第三年,一天夜裡,蘇軾跟朋友在東坡田中飲酒。酒宴散後,蘇軾深夜孤身回到居處雪堂,結果吃了閉門羹。
  • 王安石與蘇軾的真正關係
    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蘇軾,皆是當時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散文家,是年輕有為的朝廷棟梁。兩人因緣際會於北宋那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年代,身不由己的捲入了黨派之爭。政治上的背道而馳,是兩人在官場上針鋒相對。
  • 王安石出聯:「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蘇軾:我對不出來
    在很多人眼中,王安石和蘇軾那絕對是水火不容的存在,畢竟一個是主張改革創新的"新黨",而另一個則被認為是"舊黨",其實蘇軾也並非"舊黨",他新舊都不靠,而是有自己的主張。
  • 蘇東坡千古無人超越的兩首詞:悼念妻子和懷念弟弟,動人至深
    此情可待成追憶,妻子已經走了整整十周年,蘇軾細細咀嚼過往那些琴瑟和諧的美好時光,提筆寫下了千古第一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讀來讓人悽然下淚。十一年的恩愛時光,如同倏然而逝的夢境。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寫得最精彩、評價最高的是王安石的《祭歐陽文忠公文》,這篇祭文壓倒了和歐陽修關係最為密切的曾鞏、蘇軾、蘇轍等寫的祭文,成為傳頌千古的名篇。 祭文中,王安石稱歐陽修是他敬慕且親近的前輩,讚頌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光輝成就,在政治上的高風亮節和突出建樹。全文情真意切,譽而不諛,悼而不戚。
  • 蘇軾調侃:寺中禿驢何在?和尚妙語回六個字,不成想成為千古名篇
    而蘇軾可謂是期間的代表人物,在仕途上的發展卻不怎麼順利。熙寧4年(公元1071年),這一年正是王安石當政掌權的時候,而蘇軾與王安石隸屬不同政黨,在朝堂上意見相左、針鋒相對是常有的事。而這次,蘇軾則是開始抨擊起了王安石的新法。這下令王安石怒不可遏,隨即他便讓人在宋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最後不得不自動請求調離京城。這就是為什麼蘇軾經常漂泊在外不在京為官的一個原因。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成千古名篇,林語堂稱讚不已
    說起宋詞豪放派的代表,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蘇軾蘇東坡,他既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哲人。在他的詩句中,我們總是能讀出許多人生哲理。蘇軾的詩詞,大氣磅礴,境界廣闊,借懷古之情,寫今日之景,抒曠達之心。東坡筆下的詩詞,集灑脫、曠達、超脫於一體,雖寥寥數語,卻千古傳誦。
  • 白居易看透黨爭,離京途中發現晚上的江水,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他的詩歌都有著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據說當時就連不識字的都能張口就來。唐宣宗曾在白居易死後給他的弔唁中說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來表達他詩的容易理解。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有著「詩王」之稱,他曾在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瞥見晚上的江水,吟下了一首千古名篇,一起來看下吧!《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 名篇名誦 | 方明詠誦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千古得失,時事風煙,奔來心底,老人的神情漸漸凝重起來。於是,他提筆寫下一首詞《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 蘇軾兩次犯傻成兩名作,一次以為歐陽修近視,一次說王安石沒常識
    能做美食家、能當釀酒師、能引領北宋文人的穿戴風尚、能做二品大員的蘇軾,也有犯傻的時候?沒錯!歷史上蘇軾犯過兩次傻,一次以為歐陽修近視,一次說王安石沒常識,但卻成就了兩首名作。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圍觀一下。
  • 5首經典的詠梅詩,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到底哪一首打動過你呢
    古人對於梅花的喜愛直接入詩,於是有了很多的詠梅名篇,筆者在這裡精選挑選了10首詠梅詩,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到底哪一首打動過你呢? 王安石的這首五絕《梅花》膾炙人口,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只要一提起詠梅詩,頭腦裡立馬會想到這首詩。那這首詩寫得也是很有趣,通篇沒有一句議論,從梅花的外形寫起,從而肯定了梅花高尚的品格,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蘇軾這篇短文只有85個字,卻成千古名篇,充滿人生哲理
    蘇軾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縱橫恣肆,讀起來非常暢快。我們學過的就有《石鐘山記》、《赤壁賦》等經典名篇,其中最最令人映像深刻的恐怕就是《記承天寺夜遊》了。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只有85個字,卻是非常令人喜愛的千古名篇。這篇文章寫於元豐六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此時,蘇時被貶黃州已是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裡,他在困境中反覆思考人生的意義,逐漸從貶謫的痛苦中恢復過來,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榮辱,曠達超然。這篇文章呈現的就是一個曠達超然的蘇軾。
  • 蘇軾與王安石
    王安石大力改革便提出:在財政經濟方面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在軍政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教育和科舉方面頒布了《三經新義》作為學校的統一教材。但是,這便引起了「保守派」的反對。其中以司馬光和蘇軾反對的最為激烈。
  • 李白一首最經典的詠酒詩,被蘇軾引用,成千古名篇
    大詩人李白,大家都非常熟悉熟悉看吧,要說李白最喜歡什麼呢,只有酒和月亮了,這個酒和月亮能同時出現,那麼,就能營造出一首非常經典的詩句來,因為李白既是詩仙也是酒仙,對於李白來說,可以不做官,不能沒有酒喝也不能不讓他醉,只有醉了,才能創造出一首經典和精彩的詩句來,李白最經典的喝酒詠月詩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