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蘇軾的千古名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這首詩將蘇軾最豁達的心態,最灑脫的個性,彰顯的淋漓盡致。彼時的蘇軾,被貶黃州已經三年了,他已經由最初的惶惶不安,變得豁達通透;他的生活,也由最初的極其窘迫,漸漸好轉。這一天是三月初七,他和幾個朋友往黃州東南三十裡的沙湖,也叫螺師店,去買田。回來的路上,遇上了大雨,帶著雨具的朋友已經先走了,於是,他們就被淋成了落湯雞。眾人都覺得太狼狽,只有蘇軾不當回事,還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成為他的經典之作。
那麼,在雨中瀟灑漫步的蘇軾,回來後怎麼樣了呢?數日之後,他又寫下了一首詞,《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又是一首很灑脫的詞,彼時,蘇軾和一位朋友,同遊蘄水清泉寺,在這裡,他看到了一幕很奇怪的現象,原來這所清泉寺門前是蘭溪,這條蘭溪的水,是向西流的,所以,蘇軾才會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
那麼,這首詞和上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就在於和蘇軾同遊清泉寺的朋友身上。
據《蘇軾文集·書清泉寺詞》記載,「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名螺師店,餘將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時善醫且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裡許……」
也就是說,在蘇軾往沙湖買田回來那一天,因為淋了雨,生了一場病。聽說麻橋有一位名叫龐安時的人,雖然是個聾子,但是醫術很高明,於是就去找龐安時看病。痊癒之後,就和龐安時一起往清泉寺遊玩,於是就有了這首《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將這兩首詞產生的前後過程聯繫起來,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灑脫的蘇東坡老先生,在雨中漫步,寫下那首傳誦千古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之後,回到家裡,因為淋了雨,就生了一場病!
也難怪,蘇軾會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說「微冷」,看來這個「微冷」,是真的。看來,為了這首千古名篇,東坡先生也付出了小小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