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上的文人墨客中,多是耿直率性這人,如果沒有那樣的性格,恐怕也寫不出錚錚鐵骨的傲氣之詞。這唐詩宋詞的文豪大家之中,儘是鐵骨男兒,從不懼怕世事艱難,一直以來值得我們欽佩。
無奈的是,因為政見不同,卻總有本該惺惺相惜的英雄,卻時常寫文章來較一下高低,這文筆的較勁,卻也讓我們這些古今看客過了詩詞的癮。
今天不得不說,古今不得不佩服的文豪王安石與蘇軾,就是這麼一對筆墨「冤家」,他倆生於同一個時代,二人也都是當時文壇中的佼佼者,卻因為各自的政治理想不同,而爭了半輩子。
這二位文豪的爭鬥,除了政壇上的變幻之外,更多的是詩詞上的文筆較勁,而真正讓我們感慨的也是英雄相惜的感動。王安石在關鍵時刻著實救了蘇軾一命。
政見不同,卻也英雄相惜
王安石主張變法革新,與蘇軾的想法完全不同,而蘇軾更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在同朝為官之時,二人有過幾次交手。
但是終歸是時代大勢如此,最終蘇軾以失敗告終。蘇軾的官場失意,寫了許多詞句,以表達他心中的憤懣之情。
蘇軾後又因「烏臺詩案」有了牢獄之災,如果不是王安石修書一封,將蘇軾保住,恐怕蘇軾就此一命嗚呼了。
而當王安石被罷官歸隱鄉林的時候,蘇軾更是千裡迢迢的趕雲探望,可見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作為政治家,兩個人的意見不合,但是作為文學家,兩個人的君子情卻是值得稱頌。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胸懷萬千,志在遠方。
登山遠眺,抒懷暢情
正是二人戲劇化的政治生涯,與二人耿直個性所造就的世事變化,讓人們容易對他們二人的作品進行比較。
二人皆有著作流傳於世,各自的文學成就也是高不可及,所以無論何時讀來,都如沐春風,能感受到文豪的開闊心胸。
古人好登山望遠,借景抒懷,尤其是有著政治遠見的蘇軾和王安石,皆是如此。二人皆寫有千古名篇的登山抒懷之作,後人讀來各有品評。
蘇軾哲思《題西林壁》
先來讀這一首眾所周知的《題西林壁》,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出自於此詩。
這首詩是中年蘇軾登廬山而作,這一篇詩作,充滿了哲學的意味,更是將辯證思想融入其中。
理性的思考和美好的山色相得益彰,看似寫景,卻是表意。蘇軾觀山並不是普通的看景,他表達的是一連串的關於哲學的提問。
蘇軾此時將詩作已經看成某種工具,他思考人生甚至是世事,在登山之時,不禁自問,為什麼山景從不同的角度看起來完全不同?
他用此來提醒世人去思考這樣一個看起來顯而易見,卻是極難回答的深刻問題。最後詩人用睿智的思想告訴世人,因為你身處其中,所以很難了解真正的情況。
王安石巧思《登飛來峰》
而這另一首王安石的登山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安石意氣風發之時登山賞日出,旭日初升之時,心中有著「雄雞一叫天下白」的豪情壯志,此情此景,讓詩人在登高遠眺之志頗有自豪感。
詩的最後,則直接點出,為什麼會看到這麼美這麼壯闊的景色呢?「自緣身在最高層」,如果不是登高怎能望遠?
這一句話,將王安石的為國抱負的凌雲之志全然表現在紙面之上。可見當時的王安石,正是事業上升,豪雲壯志之時。
這兩首詩讀起來,看似蘇軾的哲思更加深刻,但是王安石的語句透著更多的豪情,二人的詩作不分伯仲,的確是文豪大家之間的小切磋。這一文字間的比試讓我們看到了詩句的魅力。
如果您也喜歡詩詞,那麼不妨找出《蘇軾詞傳》仔細翻閱,應該能找出更多的佳詞絕句,也能夠更深刻的了解那個時代文人墨客的政治理想和感情生活。
這些詩詞佳句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也塑造了美好的中華文化,除了此書之外,您還可以看一下這套詞作的其他著作,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性德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這一套書原價238元,現在為了回饋讀者的熱情,特惠79元。只要點擊下方連結,就能夠約會文人墨客,徜徉在詩書海洋之中,的確是人生一大美事。
史淚總結:這二人的詩句雖然是不同時期表述了不同的心情,但是語意結構,包括哲學思想都十分一致。
二人後期放下政治的各執己見,將對方作為自己的君子之交,正是緣於他們二人對文學詩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