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寺院寫下一首詞,他因何而作,詞的上片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2020-12-11 小話詩詞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主持變化。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出補外官,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蘇軾在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但是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在執行新法,有很多的舉措操之過急,反而對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響。蘇軾心中不滿,訴諸於筆端,因此激怒新黨,說蘇軾誹謗朝政,遂將蘇軾逮捕下獄,百端羅織罪名,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繪像

幸而宋神宗還算明白,終於釋放蘇軾出獄,將他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黃州,至元豐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所謂的「量移」,指的是被貶謫的大臣,遇大赦酌情移近安置,並非官復原職。

蘇軾在去汝州赴任前,告別黃州父老鄉親,還寫下了一首《滿庭芳》的詞作,詞中小序記載這樣寫道:「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滿庭芳》的小序寫明了蘇軾離開黃州的具體時間,根據蘇軾達到黃州和離開黃州的時間推算,他在黃州任上待了四年之久

蘇軾繪像

蘇軾在黃州期間,寫下了許多的詩文,也譜寫了很多詞作。蘇軾曾在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寫下過一首《卜算子》的詞作,是他在寓居黃州定惠院時寫下的。

這首詞中也有一條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另外,蘇軾還寫有遊記文《遊定惠院記》,蘇軾在《遊定惠院記》中寫道: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蘇軾不僅十分熟悉當地風物,而且與當地居民的關係極為融洽,字裡行間充滿了濃鬱的人情風味與鄉土氣息。

赤鼻磯,蘇軾cengyoucidi

這裡說明一下,位於黃州的定惠院,是一座寺院,是北宋年間有名的古剎,今址在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青磚湖社區內,緊靠黃州古宋城東城遺址旁。

在有的版本裡,將蘇軾詞中的定惠院也寫作「定慧院」,這其實是同一個地方在不同名字而已。

蘇軾手跡《黃州寒食帖》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解讀

《卜算子》詞是蘇軾在黃州期間的一首抒懷之作。上片敘寫寓居定慧院時的寂靜情況。原詞如下: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卜算子》詞意圖

從以上的相關解讀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惠院時所作。蘇軾被貶黃州後,一度陷入困境,起初連正常的生活都無法為繼,後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蘇軾在黃州租地耕種,自食其力,自號「東坡」。

蘇軾是樂觀曠達的,他率領全家通過耕種來渡過生活難關,生活也逐漸得到了改善。但蘇軾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蘇軾借「缺月」和「孤鴻」等意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不隨波逐流的心境。

(一)「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上片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缺月掛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圍。

這樣的一個氛圍也為為「幽人」、「孤鴻」這兩個意象的出場做好了鋪墊。「漏」指古人用來計時的漏壺,相當於古代的計時器,銅製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標誌以計時間。簡稱「漏」,如我國漢語成語中的「銅壺滴漏」、「漏盡更深」等詞語說的就是沙漏或者水漏的計時工作原理。

古代水漏工作原理

「漏斷」也就意味著時間到了深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又是一個孤寂的夜晚。

蘇軾在另一首同樣寓居定惠院的詩作《定惠院月夜偶出》中,曾寫道「廟堂無地能爾容,風月在天從我借」,這可以和蘇軾的詞作《卜算子》互相佐照應,可見蘇軾此時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之情。

月亮似乎也知道蘇軾的心事似的,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在情境的渲染上是非常高妙的,詞人渲染出一種孤高清冷的境界。

「缺月掛疏桐」詞意圖

(二)「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兩句的意思是:定惠院內是一片寧靜幽寂,在夜深人靜的「漏斷」時分,還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獨自徘徊呢,自己在月下徘徊的身影就像是一隻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

詞人先是點出一位在月下獨自徘徊的「幽人」形象,隨即又將「幽人」形象比作「孤鴻」的形象。「幽人」和「孤鴻」這兩個意象互相對應,兩者的形象也契合在了一起。此時蘇軾那幽獨、寂寞的心境不正像那飛過蒼穹的孤鴻之影嗎?

這兩句,既是實寫,突出幽人的形象,又通過「孤鴻」意象的對應契合,蘇軾託物寄懷,借「孤鴻」的形象進一步加深了「幽人」的形象。詞人用虛中寫實的手法使「幽人」孤獨和寂寞的形象更加具體化。此時的詞境也是景情交融、物我合一

(三)「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下片承接上片而專寫「」孤鴻」,是對「孤鴻」意象的特寫,詞意是說這個孤鴻驚恐不安,心懷幽恨,揀盡寒枝,都不肯棲息,只得歸宿於荒冷的沙洲。詞人託物比興,借孤鴻襯託,這正是蘇軾此時此刻的心情與處境的寫照。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寂寞的內心世界呢?詞人身邊連幾個知心的朋友也沒有,知音難覓,內心是孤苦難耐的。

(四)「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兩句寫孤鴻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

詞人此處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驚恐、回頭、和選擇棲息之地的多種描寫,表達了自己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詞人此時的情境與孤鴻是何其的相似,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物化、具體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回顧蘇軾貶謫黃州的經歷,他因為受到誣告入獄,又被貶謫到黃州。詞作最後兩句是詞人審視自己的處境,神似孤鴻,驚鴻甫定,這兩句又託物寄懷,寓意深遠

這首詞上片營造的氛圍

前面說過,這首詞的上片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缺月掛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圍。這樣的氛圍離不開詞人用意象的烘託。詞作上片出現的意象有「缺月」、「疏桐」、「幽人」、「孤鴻」。這些意象以其獨特豐富的蘊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共同映射出詞人內心深處孤獨寂寞的情感體驗

第一個意象「缺月」

月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它有多重的表現力,亦或是真摯的情意,亦或是團圓,當然還有思念的。

這首《卜算子》中,「缺月」除了表明時間和營造環境氛圍之外,還有其他的寓意,參照蘇軾在黃州的處境,其實蘇軾被貶謫黃州就是流放,是戴罪之身,加之遠離親友,可以說是陷入了人生的低谷。「缺月」意象傳達出了蘇軾身處無以復加的落魄和困頓。

第二個意象「疏桐」

「疏桐」在蘇詞中既是季節的表徵,又容易讓人產生多重聯想。「疏桐」就是梧桐,別名青桐,在國古典神話故事中經常與鳳凰並提。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鳳凰棲梧桐」的的詩句,如《大雅·卷阿》中的「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一首《雲居寺孤桐》的詩,白居易的詩中,桐樹能夠高聳入雲,是因為其「高意」不已。詩人表達了要成就非凡的事業,就要有非凡的追求。

在蘇軾的這首《卜算子》詞中,「疏桐」的意象首先是特定環境氛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寄寓了詞人超越塵俗的人生追求。其次,「疏桐」是「孤鴻」既眷戀渴望又無法駐足的一個所在。孤鴻原本希望找一枝得以安棲,但結果卻是:揀盡寒枝,無枝可依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這是古代讀書科舉入仕的士大夫階層的普遍價值觀念,蘇軾借「疏桐」的意象也無非是表達自己入仕的一片真情

蘇軾手稿《定惠院月夜偶出》

(三)第三個意象「幽人」「幽人」在古典文學中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幽隱之士,一是指幽囚之人。結合蘇軾此時的處境和心態,顯然「幽人」的第二個含義更符合蘇軾的境況,但也包含第一個含義的神韻。

詞中人深夜獨自徘徊月下,心神不定。「幽人」的意象,正透射出蘇軾在遭受仕途跌宕、貶謫黃州的真實境況:那就是在彷徨和孤獨中又孤高自賞、特立獨行的心境。

書法作品·蘇軾《卜算子》

第四個意象「孤鴻」「孤鴻」是指離群的大雁。在詞作中蘇詞還賦予這隻鴻雁鳳凰的品格。「孤鴻」也是「揀盡寒枝不肯棲」,與鳳凰一樣有著「良禽擇木而棲」的價值觀念。蘇軾詞中「孤鴻」,儘管飄零失所,驚恐不安,卻依然擇地而棲,潔身自好。這個「孤鴻」意象其實正是詞人卓爾不群、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小結

詞作的上片,以「孤鴻」意象為中心,「缺月」、「疏桐」、「幽人」、「孤鴻」這幾個意象相互渲染,共同生發,營造出一種孤寂清冷有出塵脫俗的意境

這首詞的境界,也正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所說的那樣:「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一詞,尤其是上片中意象的寄託,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詞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詞作上片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缺月掛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圍,在多重意象的的烘託下也表達出詞人在彷徨和孤獨中又孤高自賞、特立獨行的心境

相關焦點

  • 蘇軾在潁州西湖賞花,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詞,更是成全了荷花的美名
    除了散文之外,還有詩歌和詞作裡,那也是有無數的經典名篇,其中同樣大名鼎鼎的蘇軾,也寫過一首有很趣的詞來讚美荷花,也就是他的這首《浣溪沙·荷花》,寫這首詞時,正好是在潁州擔任太守望,有一天與朋友去潁州西湖賞荷花,於是信手拈來之間,寫下了這首經典之作。
  • 為讚美小妾貌美,蘇軾寫下一首妙趣橫生的詞,順讀和倒讀一字不差
    導語:美妾死後,蘇軾懷念無比,為了讚美小妾的美貌,他寫下人生最難的一首詞,順著讀和倒著讀一字不差,可謂是千古奇詞。蘇軾是宋代最傑出的詩人、詞人,他不僅有"詩神"之稱,更是有"豪放詞宗"的美譽。蘇軾一生寫下過無數經典的佳作,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或是"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都堪稱是千古絕唱。而對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字研究透徹的蘇軾,在迴文詩的創作上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蘇軾一生創作過許多著名的迴文詩,像《菩薩蠻·回文夏閨怨》、《西江月·詠梅》都是迴文詩詞中的巔峰之作。
  • 蘇軾特唯美一首詞:那年正值大旱,求雨成功的蘇軾寫下一首詞
    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蘇軾其實就做過這樣的事情,當時的他正在擔任徐州太守,卻偏偏趕上了旱災,於是他就帶領著當地的百姓一起向上天祈禱希望能下雨,結果最終竟然真的被他求來了雨,所以為了感謝他寫下了一首詞。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這首,這首詩寫得唯美而又充滿趣味性,值得一讀。
  • 秦觀在旅館隨手寫下一首詞,不想師傅蘇軾愛不釋手,還寫在扇子上
    蘇軾對秦觀都是非常喜歡的,秦觀的一首詞,蘇軾曾將它寫在扇子上。這首詞就是秦觀被貶郴州時,寫下的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這首詩悽苦哀怨,就是秦觀被貶於郴州時所作。秦觀先是被貶為杭州通判,又貶處州,後來,又遷徙到湖南的郴州,最後,又被貶到雷州。這一次貶謫,對秦觀影響很大,他被削去了所有的官爵、俸祿,心中的悲苦悽涼可想而知。上片寫景。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在三與七日這天去沙湖的時候,正好中途遇雨,就寫下了這首詞。黃州(今湖北黃岡)蘇軾雕塑像蘇軾的這首詞在簡樸的詞意中表達了深意,是一首看似尋常卻波瀾橫生的詞。雖然寫的是雨中隨感與眼前情景,詞中卻處處透露著詞人心中的感慨。
  • 蘇軾被好友妻子趕出門,他憤然寫下一首詞,衍生出一成語流傳至今
    蘇軾,北宋著名詞人,這是人們對他最直觀的一個印象,從小我們就熟知蘇軾的詞,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的詞多為氣勢恢宏、豪放自如。可有那麼一首詞,令人啼笑皆非,作這首詞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拜訪好友時被友妻趕出家門,氣憤之下寫下的一首詞,後來經過漫長的歲月竟然衍生出一成語,流傳至今、火了千年!事情是這樣的,蘇軾有一好友名叫陳慥,字季常,我們就稱呼他為陳季常。
  • 居然出自蘇軾的一首詞
    可能會有人聽過這首歌,但極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其實是出自北宋蘇軾蘇東坡的一首詞。這首詞名為《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而在寫這一首詞時,蘇軾遭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變故。當時的蘇軾,給宋神宗寫了一封信,而蘇軾是詩人,即使是這種公文,也難免不帶些個人的感情色彩。於是,就有新黨來毀謗蘇軾,甚至誣陷蘇軾對皇帝不忠。
  •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
    是啊,世人提起蘇軾,皆道他豁達樂觀,交友廣泛,喜食好色,好像他無論遭遇多少挫折和困境,都能能我行我素。不悲觀,懂幽默,睡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殊不知,蘇軾也是人,他有會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時候。
  • 蘇軾攜妓拜訪高僧,高僧大怒,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對方啞口無言
    東坡作長短句,令妓歌之曰……這段記載,講述了蘇東坡曾經做過的一件事,他在鎮守錢塘的時候,天天都在西湖遊玩。有一天,他帶著一名歌妓去拜訪大通禪師,大通禪師非常生氣,於是,蘇東坡就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令這個歌妓唱給大通禪師聽。
  • 蘇軾為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百讀不厭,驚豔千年
    不過也有一些文人,在面對離別的時候,能夠以曠達的態度以處之,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本文就讓我們通過一首詞《臨江仙·送錢穆父》,來共同感受一下蘇軾面對離別時的曠達。顧名思義,這首詞是蘇軾為送別友人錢穆父而作。那麼這位錢穆父是何人呢?蘇軾又是在何種時代背景下寫出的這首詞呢?《宋史》卷三一七《錢勰傳》載:「勰(xié)字穆父,彥遠之子也」。可見錢穆父即錢勰。
  • 蘇軾攜妓登佛門,差點引起群毆,他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眾僧釋然
    韓愈在文學史上一直以公允、正派的形象示人,其實他的妓妾之樂開展得尤為火熱,但可惜他是古文運動的領袖,文章巨公也,百代文宗也;再加上他又是當朝重臣,昌黎先生也,文道合一也。職業素養要求他必須通過人品與文品的雙重考驗,所以韓愈玩火這事兒始終為人詬病。然而作為風流才子的蘇軾卻恰恰相反,別人蓄妓是玩火,他蓄妓則成了文採風流的必要象徵。
  • 一位南宋詞人在汴梁寫下一首詞,當時是怎樣的情境,他因何而作
    《好事近》原詞如下:凝碧舊池頭,一聽管弦悽切。後來,韓元吉將這首詞寄給遠在老家賦閒的陸遊,陸遊讀完詞作後,有感於詞作的情感,寫下了《得韓無咎書寄使虜時言宴東都驛中所作小闋》,陸遊在詩中寫道:大梁二月杏花開,綿衣公子乘傳來。桐陰滿第歸不得,金轡玲瓏上源驛。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於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蘇軾的詞就是這樣,每一首詞的背後都有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也是蘇軾經歷了風雨,看到一些場景後,即興寫下的,但是每一首,都能讓後人加以讚嘆!人的一生,輾轉各處,像什麼呢?正像到處飛的鳥類。
  • 蘇軾難度最大的一首詞,正讀讓人欣喜萬分,倒讀卻又讓人悲痛不已
    而被稱為宋代第一大文豪,作為老師的蘇軾,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展現高超技藝的機會,其中有那麼一首悼亡詩,不僅難度極高,正讀讓人欣喜萬分,倒讀卻又讓人悲痛不已蘇軾有一位十分喜愛的侍妾,名叫王朝雲。當時蘇軾被貶姬妾遣散,只有朝雲執意相隨,蘇軾到惠州後寫下《朝雲詩》,引子中記述了朝雲對自己不離不棄的堅貞感情但是事不隨人願,王朝雲本想一直陪伴著蘇軾,卻在34歲時染病去世,朝雲死後,蘇軾非常傷心,先後為她寫下了《朝雲墓志銘》、《惠州薦朝雲疏》、《雨中花慢》和《題棲禪院》等許多詩詞文賦,來悼念他在世間唯一的知心人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詞,讀懂了受益終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說起宋詞有一位大文豪那是怎麼也繞不過去,也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蘇軾,他的一生可謂是堪稱傳奇,無論是他的文學作品,還是他的人生經歷,那都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而他筆下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首比一首經典,其中很多的詞作也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譬如他的這首《臨江仙·送錢穆父》,也是一首很抒情,同時又充滿了哲理的作品,通篇看似寫得漫不經心,蘇軾也是信手拈來,可是那一份深厚的哲理
  • 蘇軾不服老,洋洋灑灑寫下一首詞,最後7字成為名句
    但今天還是想通過蘇軾的一首詞《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喚起大家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它是蘇軾不服老的宣言,亦是蘇軾在被貶謫生涯中曠達樂觀的體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寫於公元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當時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首詞便是蘇軾在該年春天三月遊蘄水(今湖北浠水縣)清泉寺時所作。
  • 蘇軾遊山玩水寫下的一首詞,成為經典傳唱,最後7字令人感染
    蘇軾,北宋風雲人物,詩詞書畫樣樣可以,是歷史上少有的全才,更是天才。蘇軾在仕林之中名聲極大,但一般名聲極大,不一定有一個好仕途,因為嫉妒忌憚的人太多。雖然曾經被讚譽為「宰相之才」,可是我們知道就是一貶再貶。蘇軾最危險的一次就是「烏臺詩案」,差點面臨殺身之禍。
  • 蘇軾與小妾王朝雲一同過端午,詩興大發了寫了一首極為深情的詞!
    文學最是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性格,同時文學也最是能夠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果蘇軾沒有那樣的經歷,大概他也寫不出那些名動一時的詩詞來,也就不可能成就他的千古美名;所以蘇軾的不幸,雖然造成了他一生的痛苦,但是對於中國文學來說,卻是邁進了一大步。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詞人,他也是豪放派的典型人物,蘇軾的詩詞跟他的為人一樣,處處透露著豁達的人生態度。儘管蘇軾的一生被貶無數次,但是他卻沒有對生活失去過信心,依然能夠用微笑的態度面對生活,縱使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對生活依然充滿了希望。
  • 蘇軾的學生19歲遊覽農村即興寫下一首詞,論才華一點不輸於蘇軾
    衡量一首詩詞到底好不好,看它能夠被後世的人記得多久是一個標準。「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都是膾炙人口的詞句,也都來自一位蘇軾的學生之口。這位學生到底是誰,你想到了嗎?才華不輸於老師蘇軾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