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主持變化。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出補外官,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蘇軾在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但是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在執行新法,有很多的舉措操之過急,反而對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響。蘇軾心中不滿,訴諸於筆端,因此激怒新黨,說蘇軾誹謗朝政,遂將蘇軾逮捕下獄,百端羅織罪名,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烏臺詩案」。
幸而宋神宗還算明白,終於釋放蘇軾出獄,將他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黃州,至元豐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所謂的「量移」,指的是被貶謫的大臣,遇大赦酌情移近安置,並非官復原職。
蘇軾在去汝州赴任前,告別黃州父老鄉親,還寫下了一首《滿庭芳》的詞作,詞中小序記載這樣寫道:「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滿庭芳》的小序寫明了蘇軾離開黃州的具體時間,根據蘇軾達到黃州和離開黃州的時間推算,他在黃州任上待了四年之久。
蘇軾在黃州期間,寫下了許多的詩文,也譜寫了很多詞作。蘇軾曾在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寫下過一首《卜算子》的詞作,是他在寓居黃州定惠院時寫下的。
這首詞中也有一條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另外,蘇軾還寫有遊記文《遊定惠院記》,蘇軾在《遊定惠院記》中寫道: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蘇軾不僅十分熟悉當地風物,而且與當地居民的關係極為融洽,字裡行間充滿了濃鬱的人情風味與鄉土氣息。
這裡說明一下,位於黃州的定惠院,是一座寺院,是北宋年間有名的古剎,今址在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青磚湖社區內,緊靠黃州古宋城東城遺址旁。
在有的版本裡,將蘇軾詞中的定惠院也寫作「定慧院」,這其實是同一個地方在不同名字而已。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解讀
《卜算子》詞是蘇軾在黃州期間的一首抒懷之作。上片敘寫寓居定慧院時的寂靜情況。原詞如下: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從以上的相關解讀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惠院時所作。蘇軾被貶黃州後,一度陷入困境,起初連正常的生活都無法為繼,後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蘇軾在黃州租地耕種,自食其力,自號「東坡」。
蘇軾是樂觀曠達的,他率領全家通過耕種來渡過生活難關,生活也逐漸得到了改善。但蘇軾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蘇軾借「缺月」和「孤鴻」等意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不隨波逐流的心境。
(一)「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上片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缺月掛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圍。
這樣的一個氛圍也為為「幽人」、「孤鴻」這兩個意象的出場做好了鋪墊。「漏」指古人用來計時的漏壺,相當於古代的計時器,銅製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標誌以計時間。簡稱「漏」,如我國漢語成語中的「銅壺滴漏」、「漏盡更深」等詞語說的就是沙漏或者水漏的計時工作原理。
「漏斷」也就意味著時間到了深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又是一個孤寂的夜晚。
蘇軾在另一首同樣寓居定惠院的詩作《定惠院月夜偶出》中,曾寫道「廟堂無地能爾容,風月在天從我借」,這可以和蘇軾的詞作《卜算子》互相佐照應,可見蘇軾此時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之情。
月亮似乎也知道蘇軾的心事似的,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在情境的渲染上是非常高妙的,詞人渲染出一種孤高清冷的境界。
(二)「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兩句的意思是:定惠院內是一片寧靜幽寂,在夜深人靜的「漏斷」時分,還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獨自徘徊呢,自己在月下徘徊的身影就像是一隻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
詞人先是點出一位在月下獨自徘徊的「幽人」形象,隨即又將「幽人」形象比作「孤鴻」的形象。「幽人」和「孤鴻」這兩個意象互相對應,兩者的形象也契合在了一起。此時蘇軾那幽獨、寂寞的心境不正像那飛過蒼穹的孤鴻之影嗎?
這兩句,既是實寫,突出幽人的形象,又通過「孤鴻」意象的對應契合,蘇軾託物寄懷,借「孤鴻」的形象進一步加深了「幽人」的形象。詞人用虛中寫實的手法使「幽人」孤獨和寂寞的形象更加具體化。此時的詞境也是景情交融、物我合一。
(三)「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下片承接上片而專寫「」孤鴻」,是對「孤鴻」意象的特寫,詞意是說這個孤鴻驚恐不安,心懷幽恨,揀盡寒枝,都不肯棲息,只得歸宿於荒冷的沙洲。詞人託物比興,借孤鴻襯託,這正是蘇軾此時此刻的心情與處境的寫照。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寂寞的內心世界呢?詞人身邊連幾個知心的朋友也沒有,知音難覓,內心是孤苦難耐的。
(四)「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兩句寫孤鴻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
詞人此處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驚恐、回頭、和選擇棲息之地的多種描寫,表達了自己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詞人此時的情境與孤鴻是何其的相似,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物化、具體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回顧蘇軾貶謫黃州的經歷,他因為受到誣告入獄,又被貶謫到黃州。詞作最後兩句是詞人審視自己的處境,神似孤鴻,驚鴻甫定,這兩句又託物寄懷,寓意深遠。
這首詞上片營造的氛圍
前面說過,這首詞的上片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缺月掛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圍。這樣的氛圍離不開詞人用意象的烘託。詞作上片出現的意象有「缺月」、「疏桐」、「幽人」、「孤鴻」。這些意象以其獨特豐富的蘊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共同映射出詞人內心深處孤獨寂寞的情感體驗。
第一個意象「缺月」
月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它有多重的表現力,亦或是真摯的情意,亦或是團圓,當然還有思念的。
這首《卜算子》中,「缺月」除了表明時間和營造環境氛圍之外,還有其他的寓意,參照蘇軾在黃州的處境,其實蘇軾被貶謫黃州就是流放,是戴罪之身,加之遠離親友,可以說是陷入了人生的低谷。「缺月」意象傳達出了蘇軾身處無以復加的落魄和困頓。
第二個意象「疏桐」
「疏桐」在蘇詞中既是季節的表徵,又容易讓人產生多重聯想。「疏桐」就是梧桐,別名青桐,在國古典神話故事中經常與鳳凰並提。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鳳凰棲梧桐」的的詩句,如《大雅·卷阿》中的「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一首《雲居寺孤桐》的詩,白居易的詩中,桐樹能夠高聳入雲,是因為其「高意」不已。詩人表達了要成就非凡的事業,就要有非凡的追求。
在蘇軾的這首《卜算子》詞中,「疏桐」的意象首先是特定環境氛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寄寓了詞人超越塵俗的人生追求。其次,「疏桐」是「孤鴻」既眷戀渴望又無法駐足的一個所在。孤鴻原本希望找一枝得以安棲,但結果卻是:揀盡寒枝,無枝可依。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這是古代讀書科舉入仕的士大夫階層的普遍價值觀念,蘇軾借「疏桐」的意象也無非是表達自己入仕的一片真情。
(三)第三個意象「幽人」「幽人」在古典文學中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幽隱之士,一是指幽囚之人。結合蘇軾此時的處境和心態,顯然「幽人」的第二個含義更符合蘇軾的境況,但也包含第一個含義的神韻。
詞中人深夜獨自徘徊月下,心神不定。「幽人」的意象,正透射出蘇軾在遭受仕途跌宕、貶謫黃州的真實境況:那就是在彷徨和孤獨中又孤高自賞、特立獨行的心境。
第四個意象「孤鴻」「孤鴻」是指離群的大雁。在詞作中蘇詞還賦予這隻鴻雁鳳凰的品格。「孤鴻」也是「揀盡寒枝不肯棲」,與鳳凰一樣有著「良禽擇木而棲」的價值觀念。蘇軾詞中「孤鴻」,儘管飄零失所,驚恐不安,卻依然擇地而棲,潔身自好。這個「孤鴻」意象其實正是詞人卓爾不群、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小結
詞作的上片,以「孤鴻」意象為中心,「缺月」、「疏桐」、「幽人」、「孤鴻」這幾個意象相互渲染,共同生發,營造出一種孤寂清冷有出塵脫俗的意境。
這首詞的境界,也正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所說的那樣:「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一詞,尤其是上片中意象的寄託,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詞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詞作上片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缺月掛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圍,在多重意象的的烘託下也表達出詞人在彷徨和孤獨中又孤高自賞、特立獨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