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2020-12-09 正北方網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一、先介紹作者,同時介紹一些資料,順便講講我的一點看法。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他曾當過宰相那樣大的官,在位期間,推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因為他曾三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今屬南京)知府,後來皇上封他為荊國公。所以,我們看到「王荊公」這個稱呼,就應知道是指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王臨川集》與《臨川集拾遺》之中。據專家考證,《登飛來峰》這首詩是他擔任鄞縣(今屬浙江)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途經杭州時所寫;那時,他只有30歲。

下面再介紹一些資料,同時講講我的一點看法。

1.有人說,王安石有「三不愛」:不愛官,不愛財,不愛色。的確如此:一是王安石進士及第後,看到其他人都想方設法要留在京城當官,而他卻主動要求到偏遠地方任職,結果他到了鄞縣(今屬浙江)當了縣令。而且他曾多次提出辭官的請求。二是他搬出宰相府邸時,相府之物寸草不帶。他的妻子想把自己喜歡的一張床照價買下來,王安石都沒有答應。三是王安石所處的時代,官員是崇尚納妾的,他的妻子覺得自己的丈夫也應該納妾。於是,她主動花好多錢給他買來一個女子。一天晚上,那女子被送進他的房間。王安石問明情況後,就讓那女子回到她原來的房間安歇。第二天一早,他就命人將那女子送回家去,並且不要退錢。王安石一生只有一個妻子,無任何緋聞。

2.王安石與司馬光、蘇軾之間。

中學語文課本選過一篇題為《答司馬諫議書》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王安石。其內容就是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幾點意見,以及王安石的回答。有人說,王安石剛愎自用,遇事不管對錯,總要堅持;甚至有人用汙穢語言攻擊他。我多次看過講過《答司馬諫議書》這篇文章,倒覺得王安石是很講道理的人,而且也非常懂得尊重人。比如,司馬光說他的變法是「侵官」「生事」「徵利」,他據理反駁道:「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意思是,我根據朝廷的意見,讓官員去執行,不是「侵官」;我提倡先王的主張,來興利除弊,不是「生事」;我設法讓天下人都得到實惠,不是「徵利」。文章最後說:「如果您責備我在位這麼久,還沒能幫助皇上有所作為,那我認罪了;如果您說我現在啥事也別幹,固守以前的做法,這一點我是不敢接受的。」我覺得王安石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改革家。

另外,王安石變法,蘇軾也曾上書反對,這的確使王安石非常生氣,也因此貶過蘇軾的官。但後來,蘇軾因為寫詩被人誣告,說他諷刺皇上,將要判他死刑。這時王安石雖然已經辭官,但他卻勸阻皇上,說:「現在是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怎麼可以斬殺文人呢?」

從王安石對待堅決反對自己變法的兩位朋友的態度來看,他堅持的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主張,而絕不是明知不對,卻不知悔改。王安石變法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失敗了,但他的初衷與他的堅守,是值得我們肯定與學習的。

3.梁啓超評價王安石。

1908年,梁啓超的人物傳記《王荊公》問世。梁啓超對王安石的評價極高,稱他是「三代以下第一完人」。所謂「三代」,指的是堯、舜、禹。意思是說,堯、舜、禹那時的當政者能夠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如果王安石的變法成功,也會出現像堯、舜、禹「三代」那樣的社會。這固然有些誇張,而且是聯繫他與康有為等人的「戊戌變法」看問題的。但縱觀王安石一生所作所為,他的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

我們還知道,好多涉及王安石變法的文章中,幾乎都提到列寧說過的話:王安石是「21世紀中國的改革家」。這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王安石對後世的影響。當然,歷來也有一些人是詆毀王安石的,甚至把大宋王朝的滅亡都歸罪於他。這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二、部分詞語注釋:

1.飛來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指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還說此峰是從琅琊郡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2.千尋塔:塔,指的是鐵塔;尋,這裡指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是誇張的說法。

3.望眼:指視線。

4.自:原來。有的書上把「自」寫作「只」,這是不妥的。

5.緣:因為。

三、賞析這首詩。

前面已經說過,王安石是在三十歲時寫這首詩的。毫無疑問,此詩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眼光與無所畏懼的精神。

首先,我們逐句分析這首詩的表層意義。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一看就是誇張。一尋是八尺,千尋就是一千個八尺,哪有這麼高的鐵塔?詩人寫鐵塔之高,其實是暗中顯示自己的高度,因為他是登在其上的呀!站得高,才可望得遠。所以,詩人起筆就展現了自己的宏圖壯志。

第二句是「聞說雞鳴見日升」。你看,詩人不說他登上高塔之所見,卻寫他想像中的景物。他興奮地告訴讀者,當時在高塔上,他耳邊聽到的是雄雞報曉的聲音,眼前出現的是滿天紅霞、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這豈不是在向讀者展示他那朝氣蓬勃而又對前途充滿信心的廣闊胸懷嗎?

第三句是「不畏浮雲遮望眼」。你看,他仍然不寫當時看到了什麼,只是說「浮雲」擋不住他的視線。這就是藝術所在,這就是詩人為讀者留下的想像空間。他好像說:「我登上高塔想像到了雞鳴與旭日東升,如果你們登上高塔,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呢?」至於詩中的「不畏」的深刻內涵與「浮雲」的隱含意義,這裡也暫不分析,先留給讀者思考吧。

第四句是「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緊接第三句,似乎只是寫「浮雲」擋不住視線的原因:因為人站在高處,所以「浮雲」無可奈何。但細細一想,事情並不那麼簡單。「身在最高層」一句,不僅告訴讀者,詩人登上了飛來峰的最高一層,不像某些人登山往往半途而廢。這不僅實寫了詩人登峰的高度,而且表現了詩人那種「山登絕頂我為峰」(清代林則徐語)的魄力與意志。

其次,試著分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藝術。

1.善於運用借喻的手法。

詩中的「浮雲」「望眼」「最高層」都是喻體,其本體如下:「浮雲」的本體是阻擋賢德之人前進的奸邪小人,「望眼」的本體是詩人的遠大目光,「最高層」的本體是詩人能夠高瞻遠矚的憑藉。詩人所用借喻的手法,其實就是一種「隱身術」,與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筆法相同。

2.實寫與虛寫相結合。

詩的前兩句「飛來峰上千尋塔」與「聞說雞鳴見日升」,都是寫景。但寫法有所不同:第一句雖然是誇張,可它是寫詩人實實在在登上飛來峰的感覺呀!可第二句寫的則並非當時所見,而是詩人登塔後的一種虛幻想像。這樣一虛一實,就使讀者既體會到山峰之高,更感受到詩人登上高塔時的愉快與自豪的情感。

3.巧用典故,卻不露痕跡。

這裡僅舉一例略加說明。第三句的「浮雲」二字,恐怕就與李白的詩有關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中有這樣的句子:「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王安石反其意而用之:李白見到「浮雲」,是「愁」;而王安石見到「浮雲」,卻是「不畏」。

其實,就是「雞鳴」與「最高層」也是用了典的;這裡不贅。最重要的是,詩人的妙筆在於用了典,讀者卻未必看得出,而這對顯示詩人的思想感情,卻毫無影響。

最後,還想提醒讀者:一是人們重視王安石,除了因為他搞了變法,還在於在一片反對聲中,他對自己主張的堅守。二是王安石的詩文,其思想永遠是樂觀的,沒有發現哪一首詩能看到他的氣餒與哀怨。他的《元日》展現的是溫暖千家萬戶的「曈曈」紅日,他的《泊船瓜洲》期待的是照他還鄉的那輪「明月」。三是他一生廉潔,接近百姓而又為百姓著想,其思其想與其言其行,正可用範仲淹的話來形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李淑章)

[責任編輯:何娟]

相關焦點

  •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登飛來峰》
  • 登飛來峰賞析 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登飛來峰》這首詩看似是寫的景色,實際作者將自己的政治抱負都寫進了詩中,整首詩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正在此時,蘇軾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軾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一、王安石《登飛來峰》《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不賦題為哪般?心在凌雲腳踩峰!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正值壯年時寫的一首七絕,詩人當時豪邁英發,不到30歲就任職浙江鄞縣知縣,並且在任期間政績卓著,受到皇帝嘉獎,任職期滿王安石獲恩準回故裡探親,途經杭州飛來山時便一登為快。這首詩手法奇特,給人以新奇之感,和那些庸俗的登山寫景之作是有本質區別的。
  • 古詩文學習090:七年級下冊,王安石《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故又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今山東諸城)飛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②〔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③〔緣〕因為。
  • 七下《登飛來峰》《遊山西村》賞析和練習
    07 登飛來峰(王安石)【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
  • 學霸筆記: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蔽眼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老家,途徑杭州,登上飛來峰,寫下了《登飛來峰》一詩。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舉目四望,天下仿佛盡在眼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為什麼沒有任何的事物能夠擋住我的視線呢?因為我站在塔的最高一層。
  • 王安石《登飛來峰》,雄心激揚,天地為讓,唯斯人而有斯言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詩言志",王安石這首《登飛來峰》,真言志之詩。王安石借說"高",以表達自己澄清天下的高遠志向。其雄心,其自信,舉世莫及,令人敬服。人生在世,都有其志向,而不同的人,志向有所不同。有人志在謀福天下蒼生,此聖人之屬,天地間最罕有的,從古到今,也就出了幾個。有的人有志於功業、文章,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這些人數量不少,大概有一萬個人裡面有一個,也不過是邀名之徒。
  • 只知道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他的這首詩讀過嗎
    王安石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還沒當上宰相的時候,路過杭州就曾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首詩表明了王安石想要治理國家的志向。後來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就是副宰相。
  • 初中八年級語文知識點之《登飛來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知識點之《登飛來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登飛來峰》   宋朝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為你讀詩:《登飛來峰》,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再次翻讀《登飛來峰》時,我不禁想起那次乘坐飛機的感受。那一次旅行,飛機在雙流機場騰空而起時,周圍一片陰翳。這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四川盆地嘛,日常的雲層是極常見的,連帶著盆地裡的女子膚色也極白皙皎好。所以,有點副作用,光線有點暗,也是尋常。但是,當飛機在雲層之上飛翔的時候,我卻驚喜地發現: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 高考語文早讀17:《登飛來峰》《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
    01《登飛來峰》(王安石)42.《登飛來峰》(王安石)①飛來山上千尋塔,[助記] 詩人借峰上古塔之高,寫自己的立足點之高。②聞說雞鳴見日升。[助記] 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情境默寫】1.杜甫登臨泰山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而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也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趣聽詩詞|登飛來峰:聽說爬的山足夠高,白雲就追不上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是王安石早年的一篇作品,寫這首詩時,王安石三十歲左右,對未來的政治生活充滿信心和鬥志,這首詩便透露著王安石的非凡抱負。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前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登飛來峰》原文及翻譯
    [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2021年七年級語文古詩選擇題訓練:登飛來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七年級語文古詩選擇題訓練:登飛來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 登飛來峰翻譯全文 登飛來峰翻譯
    《登飛來峰》是宋代詩人王安石所作,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正好借這首詩表達自己的寬闊胸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蘇軾像) 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先說《登飛來峰》。該詩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當時的王安石還不滿30歲,初入官場的他,滿懷政治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回鄉途中路過杭州飛來峰,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 《登飛來峰》《題西林壁》幾首宋人說理詩,是同一個模具裡出來的
    一,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飛來山,又作飛來峰,有說是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之山峰,傳說此峰從瑯琊郡東武縣飛來,故名飛來峰。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八尺為尋,千尋,極言其高。"飛來山上",已顯其高;山上又塔,塔而"千尋",高而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