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題西林壁》幾首宋人說理詩,是同一個模具裡出來的

2021-01-09 古詩詞管窺

"詩言志"、"詩抒情"之外,還有"詩說理"。所謂"詩說理",即"說理詩"。宋詩發展到梅堯臣、蘇舜欽的時候,朝野詩風一變:議論化、散文化的獨特面目初步形成,寫的詩有很多是說理的。詩人們往往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把自己在生活中的頓悟或者事理的體會訴之於筆下,從而成為說理詩。方法上表現為直接說理、就事說理、寓景於理等多種,結構上則呈現五彩繽紛的面貌。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幾首說理詩,構思方法上卻面貌酷似,就像是從一個模具裡出來的鑄件。

一,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山,又作飛來峰,有說是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之山峰,傳說此峰從瑯琊郡東武縣飛來,故名飛來峰。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八尺為尋,千尋,極言其高。"飛來山上",已顯其高;山上又塔,塔而"千尋",高而又高了。登上此塔,能夠看到奇特的"日升":時間:是在"雞鳴"時分的日升;狀況:是大家還在鼾睡時的日升;即使是大家已經醒起,但不登此塔就不能看見的日升……其高已達極點。前兩句,是寫景,是全詩的鋪墊,中心在一個"高"字,站在此處,可以目極萬裡。第三句一轉,是說站在這樣高處用不著擔心浮雲飄來遮住了"望眼",第四句是合,因為站立者站在連浮雲也無法遮住望眼的"最高層",站得高就看得遠,一個道理就這樣講出來了。後兩句的說理,是因果關係,作者先說"果",後說"因","因",便是作者要說的道理。(當然,在說理過程中,也表現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一一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二,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蘇軾遊廬山後有感而題的詩。前兩句也是寫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正面、側面等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廬山面目完全不同,一個角度看是嶺,換個角度就成了峰,究竟誰是嶺誰是峰,沒法說得清,移步換形,千姿萬態,中心在一個"迷"字。第三句是轉,直說觀者之"迷";第四句是合,原來,觀者之"迷",就因為觀者"身在此山中",是當局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道理就這樣講出來了。後兩句,也是先"果"後"因","因",就是作者要說的道理。

三、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朱熹應南城縣上塘蛤蟆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還在該村寫下了此詩。"半畝方塘",是詩人所見的一汪水塘,清澈無比,"鑑",鏡子。前兩句說:半畝方塘清澈明淨,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水塘之中,不停地變換,猶如人的徘徊。這兩句也是寫景,是全詩的一個鋪墊。第三句,"問"字一轉: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渠:它,指方塘之水)第四句作答,是"合":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在源源不斷地為這個方塘輸送活水!後兩句的說理,也是因果關係,第三句是"果",後一句是"因",是作者要說的理。"半畝方塘"的清澈無比,原因就在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不汙濁、永遠充滿生機。這正如人的學養,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補充新知,人的精神境界才能保持美好常新。

四,陳與義《襄邑道中》: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裡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前兩句寫詩人坐船趕路的情景。兩岸飛花,一望通紅,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紅了,兩岸榆樹,一派新綠,紅綠映襯,何等明麗!更喜人的是一路順風,百裡之遙,僅用了"半日風"。第三句一個"臥"字,既表現了詩人順風中的閒適,更是由平視轉為仰視:奇怪呀!那天上的雲,在我這麼快速東進的情況下,卻並沒有被我拋向後邊,與我的距離紋絲未變,為什麼呀?第四句,明白了原因:原來是"雲與我俱東"!雲與我,猶如今天天空的加油機與受油機!這後兩句,又是先"果"後″因"!

真是巧絕!四個宋人,四首說理詩,都用了"起承轉合",都是前兩句作鋪墊,都是後兩句先"果"後"因",猶如同一個模具裡出來的鑄件!難道所有的說理詩都遵循這一格式嗎?說理詩還有沒有其它的面貌?同學們,自個兒探究去吧。

相關焦點

  • 《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都是千古絕唱,你更欣賞哪一首?
    宋人當然也浪漫,但卻少了幾分唐人的天真,多了幾分理性,主要由於時代背景的變化,讓兩朝詩文也產生了根本上的不同。比之於唐,宋人以哲理入詩,在對人生和世界的探索上,則更勝一籌,蘇軾和王安石,他們的身份不只是政治家、文學家,同時也都是哲學家,所以他們的詩中,往往都富有很強的哲理。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正在此時,蘇軾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軾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一、王安石《登飛來峰》《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前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唐宋幾首登臨詩,難分高下,你會背幾首
    第一首《登鸛雀樓》唐朝·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第三首《登金陵鳳凰臺》唐朝·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你更喜歡哪首?
    今天我們來品味一下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的不同風格。《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創作的《望廬山瀑布》,是一首經典的七言絕句,寥寥28個字便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香爐峰以及廬山瀑布的壯美磅礴景象。
  • 王安石和蘇軾最相似的兩首詩,富有哲理,千年難分高下
    關於他們的文鬥最典型也是最可信的應該是那兩首很相似的詩了,至今傳唱不衰,還入選教科書。 這兩首詩分別是蘇軾的《題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博山人收藏的石頭,《題西林壁》,絕~
    品讀這方「題西林壁」文石如同欣賞一幅好畫,領略一處絕美的風景,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此石的魅力。     舉目觀石,觸之肌理,霎時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視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是為何等快哉?這方「題西林壁」文石,橫豎自然,排列有序,濃濃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進而使觀者浸染其中,沉醉其間。
  •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中國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仍在以它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滋養著堅持品讀古詩詞的人們。沿著歷史的長河溯流而上,我們總能撿拾到古代文人墨客於中華山水之間留下的那些經典之作,讀來朗朗上口、妙趣無窮。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第二首,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首詩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登上名山後的感懷之作,都是集寫景與說理為一體的千古名篇,而且還都被收錄於語文課本,成為人人會背的宋詩經典。 先說《登飛來峰》。該詩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當時的王安石還不滿30歲,初入官場的他,滿懷政治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回鄉途中路過杭州飛來峰,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 唐人的興象與宋人的理趣
    唐詩重興象,宋人重理,後來兼重理趣。拿太白的《望廬山瀑布》與東坡的《題西林壁》作比,前者玩味景觀,後者體悟自我。不過,唐人的興象,是以象起意,指情為歸;宋人的理趣,是以趣飾理,理中求趣。這在藝術追求上有明顯差異。
  • 盤點宋人寫的十首經典哲理詩,風採其實不輸唐人
    唐人主情,宋人主理。嚴羽在《滄浪詩話》說宋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儘管宋詩缺乏唐詩那種大氣磅礴、恢弘開闊的氣象,但他們在寫詩歌的理趣上別開生面,既充滿哲理,又包含趣味。其實已不輸唐人!臥榻先生精選十首宋人寫的哲理,以饗讀者。
  • 為你讀詩:《登飛來峰》,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再次翻讀《登飛來峰》時,我不禁想起那次乘坐飛機的感受。那一次旅行,飛機在雙流機場騰空而起時,周圍一片陰翳。這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四川盆地嘛,日常的雲層是極常見的,連帶著盆地裡的女子膚色也極白皙皎好。所以,有點副作用,光線有點暗,也是尋常。但是,當飛機在雲層之上飛翔的時候,我卻驚喜地發現: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 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不賦題為哪般?心在凌雲腳踩峰!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正值壯年時寫的一首七絕,詩人當時豪邁英發,不到30歲就任職浙江鄞縣知縣,並且在任期間政績卓著,受到皇帝嘉獎,任職期滿王安石獲恩準回故裡探親,途經杭州飛來山時便一登為快。這首詩手法奇特,給人以新奇之感,和那些庸俗的登山寫景之作是有本質區別的。
  • 學霸筆記: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蔽眼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老家,途徑杭州,登上飛來峰,寫下了《登飛來峰》一詩。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舉目四望,天下仿佛盡在眼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為什麼沒有任何的事物能夠擋住我的視線呢?因為我站在塔的最高一層。
  • 徐有富:宋詩的理趣
    宋嚴羽說:「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明李夢陽說:「宋人主理,作理語。詩何嘗無理,若專作理語,何不作文而詩為耶?」稍後的楊慎也說:「宋人詩主理。」清劉大勤說:「宋詩多言理。」近人錢鍾書也指出:「唐人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宋人以詩說理的內容很多,最重要的當然是表現哲理。譬如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 只知道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他的這首詩讀過嗎
    王安石在還沒當上宰相的時候,路過杭州就曾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首詩表明了王安石想要治理國家的志向。後來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王安石先後推出了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免疫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將兵法等,並改革學校科舉。王安石堅持更革「祖宗舊制」,在統治階級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
  • 「詩詞鑑賞」十二首題壁詩,欣賞另一種詩詞的魅力!
    而題壁詩在古詩詞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通常由詩人有感而作,或有所寄託,然後題在牆壁上。從載體來說,這裡所說的牆壁又可分為寺壁、石壁、殿壁、樓壁等。較有名的題壁詩有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譚嗣同的《獄中題壁》「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題西林壁》:寫下了蘇軾對人生的思考,還告訴了世人許多大道理
    廬山是天下名山,位於今天江西省的北部九江市境內,這是一座文人倍受推崇的山,無數的文人墨客都為廬山寫過詩。所以說廬山在文學史上也是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現在只要提起廬山,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李白那首《望廬山瀑布》,整首詩氣勢磅礴,李白的神來之筆,讓這首詩充滿了靈性,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仙對於廬山的喜愛。
  •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登飛來峰》
  • 七下《登飛來峰》《遊山西村》賞析和練習
    詩的前兩句寫景:飛來峰位於山巔,已經很高,峰上又有極高之塔,更是矗立雲霄,這是實寫。接下去說在雞鳴之時,站在塔上可見旭日東升,更以虛筆法,渲染烘託了塔的高入雲天,為接下來的議論抒情做好鋪墊。後兩句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們常用「浮雲蔽日」來比喻奸佞小人當道,君主昏庸無能。比如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中所說「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