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練習題

2022-01-25 一夕雜談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習題】

一、基礎知識

1、詞語積累。

千尋:              緣:          

眼:                最高層:          

1、古以八尺為一尋,極言塔高。  因為。

視線。 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2、這首詩處處寫景,又另有所指,如「泘雲」既是實寫眼前景,又比喻               ,

現在一般用來比喻                    。詩中的「最高層」,

字面是指                    ,實則指                    。

2、奸佞的小人,當時保守勢力。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千尋塔的最高層   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

3、本詩作者        ,字      ,晚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        。宋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            」之一。

3、王安石 介甫 王荊公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

 

二、理解性默寫

1、王安石《登飛來峰》中富於哲理,借情抒景,表達自己銳意改革的遠大政治抱負的詩句是: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這首詩中正面寫飛來峰高的詩句是                   ;

側面寫飛來峰高的詩句是                    。

2、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三、選擇題

1、對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畏顯示出作者的自信,表達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惡勢力阻撓的豪情壯志。

B."浮雲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比喻阻撓變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C.詩人登高遠望,似覺天地萬物皆可盡收眼底,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借景說理,語意雙關,既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又表現出作者歸隱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D.這首詩作者借景抒懷明理,表達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並沒有歸隱山野的意思。

2、對《登飛來峰》這首詩賞析有誤的是(    )

A.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出了飛來峰塔之高,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飛來峰頂尋找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那裡可以看到日出。

C.這首詩的後兩句表面看是寫自然現象,實際暗指社會現象。這裡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阻撓。

D.作者善於把抽象的事理寓於具體形象中借景抒懷,表明自己不畏艱難,對前途充滿信心。

【解析】B「千尋塔」是塔名。

3、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尋塔」極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說,登飛來峰頂的高塔,在晨雞報曉時分,便可以看到旭日東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現了詩人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D.詩作最後兩句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

【解析】B

 

四、賞析簡答題

1、「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

1、表達了詩人對保守勢力的蔑視,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畏艱險、不屈服於舊勢力的勇往直前的堅定決心,自信向上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2、最後兩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2、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對改革的非議、阻撓,具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3、這是一首哲理詩,其表達特點是                          。

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寫自己             之高,為下文             。

3、把抽象事理寓於具體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動。

自己的立足點。  千尋作鋪墊。

4、「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詩,與王之渙的詩句「                ,

                」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與蘇軾詩「                ,

                」也是一脈相承,王安石是從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4、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相關焦點

  • 七下古詩《登飛來峰》《己亥雜詩》《泊秦淮》的講稿和練習題
    景:飛來峰上建有高高的塔。事:聽說雞一叫,就能看見太陽升起來。作用:第一個注釋有個傳說故事,這告訴了我們,峰以飛來為奇,其上建塔更奇。這第一句是從這個塔的位置和它的高度,來告訴讀者自己所在位置之高。這樣看來,年輕時的王安石寫《登飛來峰》和年輕時的杜甫寫《望嶽》,都是在抒寫一種年輕時的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與我們寫作時深化中心一樣,未別是實指,而是寫作的需要。
  • 【名師課堂】《登飛來峰》
    ——七年級下——登飛來峰宋| 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1.在筆記本上背默王安石的詩歌《登飛來峰》。(1分鐘)2.聽《登飛來峰》誦讀和講解。(5分鐘)3.觀看微課《登飛來峰》視頻,在筆記本上做好批註。(20分鐘)4.完成釘釘裡的課堂作業——《登飛來峰》課堂鞏固練習。(10分鐘)5.對照答案,用紅色的筆修改,然後在釘釘作業裡拍照上傳。
  • 蘇軾的《題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哲理性更強?
    蘇軾的《題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宋詩最大的特徵就是說理。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唐詩重感性,宋詩重理性。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荊公對自己的仕途安排是非常有想法和遠見的,他在地方上工作很久,即使中央屢次召喚也不就職京官。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正在此時,蘇軾看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寫下的一首詩,受到啟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才子蘇軾是怎樣向王安石「偷師」的。一、王安石《登飛來峰》《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登飛來峰》
  • 七下《登飛來峰》《遊山西村》賞析和練習
    07 登飛來峰(王安石)【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
  • 王安石《登飛來峰》
    今天不限行 明天限行5和0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 初中八年級語文知識點之《登飛來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知識點之《登飛來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登飛來峰》   宋朝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 《登飛來峰》《題西林壁》幾首宋人說理詩,是同一個模具裡出來的
    一,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飛來山,又作飛來峰,有說是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之山峰,傳說此峰從瑯琊郡東武縣飛來,故名飛來峰。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八尺為尋,千尋,極言其高。"飛來山上",已顯其高;山上又塔,塔而"千尋",高而又高了。
  • 《登飛來峰》之賞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廣安2011 10.對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畏」顯示出作者的自信,表達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惡勢力阻撓的豪情壯志。B.
  • 中考語文古詩文複習:《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注釋】 1、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3、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
  • 初中八年級語文知識點之《登飛來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知識點之《登飛來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登飛來峰》   宋朝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高考語文早讀17:《登飛來峰》《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
    01《登飛來峰》(王安石)42.《登飛來峰》(王安石)①飛來山上千尋塔,[助記] 詩人借峰上古塔之高,寫自己的立足點之高。②聞說雞鳴見日升。[助記] 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情境默寫】1.杜甫登臨泰山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而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也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不賦題為哪般?心在凌雲腳踩峰!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正值壯年時寫的一首七絕,詩人當時豪邁英發,不到30歲就任職浙江鄞縣知縣,並且在任期間政績卓著,受到皇帝嘉獎,任職期滿王安石獲恩準回故裡探親,途經杭州飛來山時便一登為快。這首詩手法奇特,給人以新奇之感,和那些庸俗的登山寫景之作是有本質區別的。
  • 古詩文學習090:七年級下冊,王安石《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故又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今山東諸城)飛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②〔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③〔緣〕因為。
  • 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先介紹作者,同時介紹一些資料,順便講講我的一點看法。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
  • 為你讀詩:《登飛來峰》,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再次翻讀《登飛來峰》時,我不禁想起那次乘坐飛機的感受。那一次旅行,飛機在雙流機場騰空而起時,周圍一片陰翳。這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四川盆地嘛,日常的雲層是極常見的,連帶著盆地裡的女子膚色也極白皙皎好。所以,有點副作用,光線有點暗,也是尋常。但是,當飛機在雲層之上飛翔的時候,我卻驚喜地發現:白雲之上,陽光燦爛。
  • 高考語文早讀17:《登飛來峰》《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
    01《登飛來峰》(王安石)42.《登飛來峰》(王安石)①飛來山上千尋塔,[助記] 詩人借峰上古塔之高,寫自己的立足點之高。②聞說雞鳴見日升。[助記] 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情境默寫】1.杜甫登臨泰山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而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也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登飛來峰》,古詩朗讀,賞析!
    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