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寫一首戰爭詩,詩中戰場奇幻無比,王安石卻說前兩句「不通」

2020-12-13 騰訊網

「詩鬼」李賀的作品,向來以詭異奇特而著稱。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曾以一詩夜謁韓愈,得到對方的極力讚賞,王安石卻說詩的頭兩句寫得「不通」。

宋人為了解決詩中的「BUG」,特地為李賀搗鼓出了一個「新版本」。明朝的大才子楊慎為了力挺李賀,直接罵王安石是個不懂詩的老古董。

歷代詩評家力挺李賀,一致認為:因為遣詞造詞和場景渲染的出色,讓詩的內容顯得都那麼不重要了。這一首詩的名字就叫——《雁門太守行》。

一、李賀原作淺析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歌意譯:

城外半空中青雲密布,雲角低垂,已經有了破城的跡象。一道陽光自雲層的縫隙中穿過,照射到守城戰士的甲冑上面,反射出點點鱗光。

秋天的戰場,號角聲聲似悲鳴,這一仗從日出打到了黃昏。戰事結束之後,晚霞照射到地面的燕脂草,混合著土壤裡的血汙,凝結出一大片詭異的紫色。

馳援的軍隊準備發動一次夜襲,趁著月色偷渡易水,直奔敵營。半卷著紅色的軍旗前進,到達目的地後,卻因為夜寒霜重,連戰鼓都擂不出響聲。

那個戰場是過去燕昭王修築黃金臺,是招賢納士的地方。如今他們便要提著玉龍寶劍前去作戰,以報答君主的知遇之恩。

詩中第一句「黑雲壓城城欲摧」,是通過對天象的描寫來渲染一種陣前的氛圍,最初描寫的是一場守城之戰。城外天空中的「黑雲」代表著敵軍的氣勢,其勢之盛,馬上就要摧毀這座城池的防禦。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黑雲裂開了一道縫隙。一縷金色的光線直射到城中戰士的盔甲上,甲片反射出一點點鱗光。

這一點點的鱗光,象徵著守城者心中的勇氣與希望。哪怕只有這一點點鱗光,他們也要堅守自己的職責,鏖戰到最後一刻。

這是一場慘烈的血戰。李賀並沒有花費筆墨描寫人仰馬翻、肝腦塗地的戰爭畫面。而是在第三、四句中,通過對秋風號角的悲鳴聲,以及晚霞映照到血汙大地上呈現出來的恐怖的紫色,告訴讀者戰爭的結局。

這一場大戰的結局是守城一方慘敗,雙方將士的血汙和塞上燕脂花以及晚霞一道,被這個寒冷的天氣凝固了。畫面定格於此,但是戰事還遠遠沒有結束。一支援軍深夜渡過易水,直奔敵營。

紅旗半卷是因為夜行需偃旗息鼓,渡過易水,讓人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最後,他們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已經凍得連戰鼓都擂不響了。

顯然,之前的描寫都在暗示,他們這一次是去送死的。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去送死呢?李賀在倒數第二句中提到了原因。

在易水東南面有一個黃金臺,從前燕昭王曾在那裡修築高山,放滿了黃金招攬天下賢人。如今,也曾經有一位這樣的君主待他們以重金厚禮。所以他們才會提著玉龍寶劍,前去為國捐軀。

二、《雁門太守行》創作背景

李賀這一首詩寫於元和二年,詩歌描寫的是一場唐朝中央軍隊與藩鎮叛軍之間的戰爭。不滿二十歲的李賀按照唐朝的規矩,詩謁韓愈,希望得到賞識與提拔。

根據唐人張固《幽閒鼓吹》中的說法,李賀半夜詩謁韓愈。韓愈辦了一天的工,本來都睏乏得不行了,但是看到他的詩頭兩句,立即被吸引住。

而宋代的王安石看了這首詩,卻大搖其頭。王安石認為:第一句才說了黑雲壓城,第二句的太陽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黑雲壓城是馬上要降下傾盆大雨的徵兆,太陽肯定是看不到的。因為王安石挑出了這一根刺,很多人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於是在宋朝時期就冒出來一個刻本,把裡面的「向日」直接改成了「向月」。

宋人解釋道:詩中講的是一場發生在夜晚的戰爭,黑雲起初十分濃密,但是後來裂開了一道縫,就見到了月光。且不忙說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看不看得到「黑雲」壓城的景象。單說「密雲裂開一道縫,就能見到月光」,那和見「日光」有什麼區別?

由於唐代最早版本的詩句就是「向日」,所以最後大家還是以「向日」的版本為準。繼續討論黑雲壓城壓到「城欲摧」的狀態下,太陽光是從哪裡來的,大家討論了幾百年都沒有結果。

時間來到明朝,大才子楊慎跑出來說:烏雲裡面突然裂一條縫,有太陽光線照下來,這種事我也見過。王安石就是一個迂腐的宋朝老頭子,他根本不懂詩。

藝術的真實,怎麼能和現實劃上等號呢?李賀明明只是在用一種誇張的手法渲染城破之前的那種壓抑的氣氛。

後來,馬王堆帛書出土,有人研究了其中的一篇《日月風雨雲氣佔》,發現其中有一段寫到:城中氣青而高,木剽不見,城不拔;氣黑而卑,木剽見,若毋氣,城拔。原來古人有根據云層色澤與高低,來預測一場攻城戰爭勝負的習慣。

在詩的第一句中,李賀只是通過對天象的觀測來判斷這座城馬上要被攻破而已。其重點並不在於黑雲的量多到可以壓垮城牆,而是說黑雲(青雲)的位置很低,這是城破的徵兆。

這樣說起來,李賀也沒有誇大當時黑雲的濃密程度。「破城」之雲「若毋氣」,說明它若有若無的,自然不能完全阻擋「甲光向日金鱗開」了。

結語

李賀寫詩,偏愛選取一些傳統神話中的意象,並且詩中的內容顯得比較晦澀,讓人感覺十分神秘。

《雁門太守行》描寫的是哪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是他親眼所見,還是全憑自己想像,後人都無從知曉。因此讀這一首詩的時候,先看到的是他在詩中大量的顏色描寫與誇張的場景渲染。

「黑雲壓城」加上「城欲摧」,再另上後一句中的「金鱗開」造成的組合意象,對於一個不懂古代天文佔星學的人來說絕對不是自然的。

它更像是一種白娘子水漫金山,或者龍王水淹陳塘關前的恐怖徵兆。但是不管是從奇幻的角度,還是從古代樸素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理解這首詩,都是說得通的。

當然,王安石「摳字眼兒」,敢於質疑前人的行為也是很可貴的。假如不是他「摳字眼兒」,後來的人也不會認真鑽研,為什麼李賀要寫「黑雲壓城城欲摧」。

《雁門太守行》詩的第一句就展現出了李賀的博學多才與令人驚豔的藝術想像力。因此韓愈讀到詩後,馬上就產生了共鳴,並面見了他。後來,當李賀因為避父親名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時,韓愈非常同情他,還曾經撰文為他鳴不平。

相關焦點

  • 李賀寫詩夜謁韓愈,詩中場面奇幻無比,王安石卻說前兩句「不通」
    李賀的作品,向來以詭異奇特而著稱。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曾以一詩夜謁韓愈,得到對方的極力讚賞,王安石卻說詩的頭兩句寫得「不通」。宋人為了解決詩中的「BUG」,特地為李賀搗鼓出了一個「新版本」。明朝的大才子楊慎為了力挺李賀,直接罵王安石是個不懂詩的老古董。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卻被王安石批評不合理
    李賀生活的時代,時有藩鎮叛亂,經常爆發戰爭,這首《雁門太守行》,可能就是寫一場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雲壓城城欲摧」,黑雲既是指天上黑色的烏雲,也含著戰爭的煙塵。雲本輕,這裡卻寫「黑雲壓城」,是用外在環境來渲染大軍壓境的氣氛。
  • 王安石批評李賀:「此兒誤矣!」楊慎怒懟:老東西你不懂詩!
    這首《雁門太守行》很容易被入門的朋友當做一首七言律詩,但「雁門太守行」這個題目,本身是古樂府舊題,「行」,歌行,一種詩歌體裁,所以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歌。李賀也是借這個題目發揮,寫了一首描寫戰爭的詩,因為雁門地處北方邊境,戰事較為頻繁,所以許多詩人都喜歡用這個題目來反映戰爭之事。
  •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楊慎說王安石不懂詩妄評李賀
    這首詩在古人眼裡,還是有些爭議的,例如王安石就是認為,既然黑雲壓城,哪裡來的日光呢?一、兩種押韻方式李賀的這首詩,是一首八句換韻的古體詩。這種換韻的方式在八句的詩中不算太多見。二、王安石的異議,與楊慎的批評這首詩按照內容來分,也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面四句寫戰場的環境: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 李賀16歲寫下一首詩,開篇7個字氣吞山河,最後兩句讓人落淚
    根據史書記載,李賀屬於皇室宗親,先祖李亮是李淵的叔叔。雖然家道中落,早已失去貴族的光環,與普通百姓沒多少區別,但李賀對自己高貴的血統非常自豪,每次寫自薦信的時候,都會加上「唐諸王孫李長吉」。另外,李賀的父親,與杜甫是表兄弟關係,也許是遠方親戚,但不管怎麼說,李賀應該叫杜甫一聲杜伯伯。
  • 詩鬼這首詩,前二句就被王安石批判,但是楊慎卻說:王安石不懂
    詩鬼李賀便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在李賀生活的年代,其實已經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藩鎮割據戰爭了。比如說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王承宗的叛亂軍隊攻打定州、易州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戰鬥。下面要介紹的這首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從內容和一些材料的記載來看,應該描述的是藩鎮割據戰爭的內容。
  • 李賀最有氣勢的一首詩,表達了遠大的理想,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便是最為膾炙人口的一句詩,後世很多的詩人還都化用過這一句,但是從來也沒有超越過,這也正是李賀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其實在很多的學者眼中,李賀完全是一流的詩人,他的成就不在李白和杜甫之下,而且他的很多詩作也是極為抒情,也無比的唯美,特別是他一些經典的詩作,無論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那都是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而且還打動了一代文宗韓愈,成為了唐詩名篇
    其實李賀除了這一句詩之外,他的這首《雁門太守行》,那同樣也是一首難得的千古佳作,裡面的開篇的首句「黑雲壓城城欲摧。」,也是一句難得經典詩句,也是被很多人化用過,而且他的這首詩同樣的描寫的很是經典,並且在這首詩中,表達了詩人對於理想的深刻追求,從而也使得他這首詩,成為了唐詩裡的名篇。
  • 李賀最有氣勢的一首詩,開篇第一句就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我個人是很喜歡李賀的作品,每次讀他的詩,都令人感動的淚流滿面,他的詩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什麼樣的題材,他都能夠寫出新意,從而帶給人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譬如這首《雁門太守行》,寫得就很氣勢。其實這是一首很典型的邊塞詩,不過李賀從來沒有去過,但是他寫得活靈活現,把邊塞殘酷的戰爭描寫得很傳神。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鬼」詩,句句詭異,其中兩句更是語出驚人!
    迷茫於眼前的苟且,不如在詩詞中流連心靈的遠方!今天,和舒芯一起誦讀經典!李賀被稱為「詩鬼」,他的詩想像力豐富,善於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詩歌中往往流露出「消極」的情緒,有一種幽冷荒誕的美,在詩史上獨樹一幟。
  • 王安石一首頗有風味的小詩,把湖光山色描寫的活靈活現!
    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王安石非常經典的一首詩,那便是他的《鐘山即事》,這是他罷相之後,隱居的鐘山時所寫的一首頗有風味的小詩,在這首詩中,王安石把湖光山色描寫的活靈活現,寫得極為傳神,讀了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 王安石夜裡出門散步,看到夜色中的美景,即興寫下一首唯美的詩!
    王安石是一位比較含蓄的人,儘管做事情雷厲風行,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沉默寡言,所以晚年他時常是一個人出門遊玩,每到一個地方,還要題寫一詩;這個時期在文學上迎來了爆發期,接連寫下了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以這首《鐘山晚步》來說,那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雖然這首詩不如那首《梅花》有名,但也是寫得生動有趣,寥寥數語之間便是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美。
  • 王安石晚年創作的一首詩,開篇就美不勝收,後兩句更寄寓深遠
    下面介紹王安石晚年創作的一首詩,開篇就美不勝收,後兩句更寄寓深遠。江上北宋:王安石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笛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樂器,長期為文人所吟詠。戰國時楚國的宋玉曾寫過《笛賦》,隋代的劉孝孫也有《詠笛詩》。他們都寫出了笛聲對人的感染力,並藉助笛聲,創造出一種美妙的意境,加強了藝術的效果,更訴說了離情別意和懷鄉思親的感受。王安石繼承了歷代詩人詠笛的傳統,創造了清新美妙的藝術境界。夕陽西下、晚霞豔麗,詩人於異鄉作客,泊船江上。此時西風乍起,江水隨之輕輕蕩漾。
  • 王安石一首比較冷門的詩,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但是同樣寫得很美
    王安石的詩就比較接近宋詩,這一點他做得最好,而且他的作品題材豐富,風格也是很多樣化,一些儘管看似很冷門的作品,那也是寫出了新意,以他這首《燕》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每一句又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開篇的兩組疊字句,有一種渾然天成之的美。
  • 《全唐詩》一首很怪的悼亡詩,來自詩鬼李賀,一般人寫不出這種美
    「太白仙才,長吉鬼才」,能與詩仙李白並稱,可見李賀的實力。「詩鬼」之稱雖然不是很雅,但卻是最適合李賀的稱號。李賀的詩既有著詩仙般奇絕的想像,又帶著濃濃的浪漫之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李賀的一首悼亡詩,詩名《蘇小小墓》。
  • 韓愈困了正要睡覺,17歲的李賀呈上這首詩,韓愈困意全無命人迎他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李賀的一首成名作,詩名《雁門太守行》。寫此詩的時候李賀17歲,關於這首詩,《唐語林》有這樣的一段記載:一日,韓愈送完客人困了準備睡覺,17歲的李賀上門求舉薦,他將詩集交給門人上呈。韓愈讀到詩集中的這首詩,困境全無命人出門迎他進府。那麼這首令韓愈驚為天人的神作,到底寫得如何呢?
  • 王安石非常抒情的一首詩,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寫得非常唯美!
    不過現在可能大部分的只要一提起王安石,那麼便是會想他是一位政治家,由於他的主持的「熙寧變法」,使得他的政治貢獻,遠遠超過了他的文學成就,從而使得很多人忘記了,他還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文豪。他的詩寫得清新優雅,他的詞更是別具一格,他的散文同樣是一絕。
  • 王安石的這首詩,僅僅開頭兩句便很壯觀,通篇描寫得氣勢磅礴!
    其實王安石除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之外,他在文學上的造詣,那也是同樣很出色,無論是詩文,還是在詞的創作上,他都是堪稱一流,他的詩寫得清新脫俗,他的詞也是別具一格,另外他的散文,更是令他位列」唐宋八大家「,成為了後世的楷模。
  • 王安石的這首詩意境高遠,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是寫得氣勢恢宏!
    王安石不僅人品好,同時他的學識也是一等一。據說王安石當年參加科舉考試時,還把自己的詩文呈現給歐陽修看,當時的歐陽修已是一代文宗,他讀到了王安石的詩作後,可謂是驚為天人,於是回了一首詩給王安石,在裡面把王安石給狠狠地誇獎了一通。認為他的詩比李白寫得好,文章更是可與韓愈相媲美。
  • 李賀的這首詩霸氣外露,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李賀是唐朝眾多詩人中,最為獨特的一位,同時也是一位天才詩人,雖然他的名氣不如李白和杜甫,但是也不得不說,無論是他的詩作,還是他的才情,那都是無與倫比,同時他的很多詩作由於非常的詭異,而且他本人也寫過很多的」鬼詩「,從面也使得後人,把他稱為」詩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