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拼湊了一首詞,全詞僅僅只有五句,句句都是他抄襲別人的

2020-12-06 暮城煙雨遙

辛棄疾是南宋一代詞宗,說他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不為過。但是他曾經寫過一首詞,全文抄襲屈原、宋玉、杜牧、蘇軾、李嶠等人的成句,沒有一個字是自己原創。

這件事對於如今有」抄襲過敏症」的網友們來說,是一個比較稀奇的事件。其實,這種創作方式在古代叫做「集句」,是一種正當的創作行為。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辛棄疾到底是怎樣「抄襲」別人的詩句,以及這一首詞為什麼會流傳下來。

一、《憶王孫·秋江送別》賞析

《憶王孫·秋江送別》——南宋·辛棄疾登山臨水送將歸。悲莫悲兮生別離。不用登臨怨落暉。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飛。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將用古代「集句詞」的賞析規則,聯繫詞中的原詩句進行全文意譯。拋磚引玉,如有不當,敬請讀者指正。

詞作意譯:

登上高山,渡過大河,一程又一程地為朋友送別,人生最悲傷的事情莫過於此。落日餘暉之下與朋友告別,但人生的離合,就像是日升月沉一樣是自然規律。

此時應當為佳節痛飲,酩酊大醉,又有什麼好悲傷的呢?人事有代謝,山川固永恆。世事紛擾,轉瞬間物是人非。只有大自然還是原來的面貌,就像是山頭上那一隊秋雁,年復一年,北渡南歸。

這一首詞中的的第一句出自宋玉的《九辯》中,秋天為朋友送行的句子。第二句是屈原《九歌·少司令》中的原文。

第三句的作者是杜牧,原句是「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可見,時間應當是在中秋、重陽這樣的節日裡面。

接下來的「江山猶是昔人非」,出自蘇軾《陌上花三首·其一》,因為詞格的原則,辛棄疾沒有「全句抄襲」,只抄了後三個字。而最後一句,是出自李嶠的《汾陰行》。

如果只是單純地抄來別人的詩句,拼湊成一首詞,原本難度也不大。不過,「集句詞」卻要求所用句子與原詩有意義上的關聯。

辛棄疾這一首集句詞中所用到的別人的詩詞,在他的詞中仍然保持了原文中的「舊意思」,並沒有做出改動。但是整體讀下來,也有自己的韻味。

古代寫送別的詩詞比較多,名篇的數量也十分龐大。為什麼這首詩會流傳下來?我認為,除了本詞的作者是南宋一代詞宗之外,也是因為全詞最後一句用得好。

「惟有年年秋雁飛」是李嶠《汾陰行》中的最後一句,這首詩中表達的正是蘇軾《陌上花》中」江山猶是昔人非」的感嘆,但是卻被辛棄疾用出了另一層意思。

秋雁南歸,是從北地飛回南方。而當時的北方,正在金人的手下,那是辛棄疾一生都想要收復的故土。於是整首詩的內涵,又發生了一次變化。

詞作表達的意思就是:我在秋天為朋友送別,山一程,水一程。離別讓人傷感,但是有聚有散,本是人生常態。人事變幻,山川永固。

真正讓人傷感的是,每一年秋天都讓我見到「南歸的大雁」。大雁從北地飛來,那裡有我們失去的疆土。與朋友離別的痛苦是很自然的,但失去故國的痛苦卻一直讓我耿耿於懷。

不過,假如辛棄疾認為與朋友離別事小,那何必還要再寫下這首詞呢?

因此我們可以從這首詞中讀出第三層含義:辛棄疾送別的友人,很可能是一位將要去到北方戰場的人。因為朋友做的事正是「北渡」,他唯有放下離別的感傷,期盼著友人勝利的「南歸」。

二、古詩詞「抄襲」趣談

現在網絡發達,降低了寫作的門檻。隨著創作者劇增,網絡抄襲事件頻頻發生。最近幾年出現過不少網絡抄襲事件。而對於一些抄襲相關的事情,分歧很大。但是大家一致公認:原封不動,一字不漏地照搬別的文字,就是抄。

按照法律的規定,一篇文章抄襲的字數超過2500個字,或抄襲部分佔全文的10%就能算抄襲。按照這個標題,辛棄疾的確是全文抄襲了,還是用的大家最看不起的「低級抄襲」的方式。

只不過在他那個時代,並不認為這種行為是抄襲。除非他是原封不動,一句不漏,連句子的順序都一模一樣,才能算他抄。畢竟他的詞作,還是寫出了新意。

據說,作詩用「集句」法的第一人是晉代的傅鹹。他集《詩經》中的句子成詩,後來大家都學他。而採用「集句詞」這種方法最繁榮的時代就是宋朝,第一人是王安石。

王安石是「新黨創始人」,位高權重。在新政當道的情況下,發生過著名的「烏臺詩案」。所以許多文人不敢再創作現實主義詩歌,於是在他帶頭下,集體通過摘抄唐詩句子,集句成詩詞來磨練技藝。

因為唐詩相對於宋人來說也是「古文」,這樣就安全了。王安石推動了北宋「集句詞」的繁榮,他自己先後「抄」了一百來首。

但是,古代詩詞「抄襲之王」,卻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文天祥利用偶像杜甫的詩句,竟然搗鼓出來二百多首「集句詩」。

「集句詩詞」在元朝、明朝時期相對沒落,到了清朝又繁榮了一段時間。直到近代,隨著古典詩詞的沒落,白話詩的興起,基本無人再作。

集句這種創作方式,要求作者有一定的詩詞閱讀量。同時必須完全用別人的句子,還要與原詩前後文意思相關,所以難度也不算很低。但是原創度太低,意義不大,所以只能當成遊戲之作。

辛棄疾這一首《憶王孫》,算是辛詞中的孤品。

結語

辛棄疾的這一首《憶王孫》,全詞集句「抄襲」了五位作者的詩作。五句中有三句或明或暗地帶有秋意,講的又是一種分離的悲怨之情。

最後兩句在感嘆物是人非的同時,寫出了作者潛意識中一直耿耿於懷的東西。風景依舊,只是山河破碎。英雄當年南渡歸宋,為的是收復故土。可是年復一年地,他感覺自己離夢想越來越遠了。

他寧可把自己的一腔鮮血,拋灑向疆場上,也不忍心見到秋雁南歸。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拼湊了一首詞,全詞僅僅只有五句,句句都是他抄襲別人的
    辛棄疾是南宋一代詞宗,說他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不為過。但是他曾經寫過一首詞,全文抄襲屈原、宋玉、杜牧、蘇軾、李嶠等人的成句,沒有一個字是自己原創。其實,這種創作方式在古代叫做「集句」,是一種正當的創作行為。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辛棄疾到底是怎樣「抄襲」別人的詩句,以及這一首詞為什麼會流傳下來。
  • 辛棄疾一首出神入化的詞,平淡中句句都是講究,詞中之龍已入化境
    有人給宋代詞壇的這些群星作過一個排名調查,想列出個前10名,結果發現當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無論怎麼個排法,都難以人人信服。但不管如何排,有一個人都穩坐前3的寶座,這個人就是詞中之龍辛棄疾。一生戎馬的辛棄疾與蘇軾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將宋詞推向了一個嬉笑怒罵皆可成文的境界。或許是因為一生金戈鐵馬,讓他生性灑脫豪放,於是他的詞也變得毫無規矩、變化無端。開心時他寫下「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除了他誰能將蛙聲寫得這麼唯美?與農人嬉戲時,他吟道「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除了他還有誰能寫出這麼調皮可愛的孩童?
  • 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全篇都是名句
    這個年輕人不是別人,正是嶽飛的孫子嶽珂。嶽珂所指出毛病的那首詞,就是辛棄疾最廣為流傳的作品——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辛棄疾聽了嶽珂的意見之後,閉門謝客一個月,煞費苦心地修改,可是越改越不如最初的樣子,無奈之下,只好作罷。因此這首賀新郎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
  • 辛棄疾有首詞,五句話抄了五個人,沒有一字是原創,卻成永恆經典
    故人已去,只有秋雁年年從天上飛過。這首詞只有區區五句,卻別有洞天,不容小覷,其文學性和思想性都堪稱古詩詞中的極品。(辛棄疾: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從標題和字面意思上看,這無疑是一首送別詞,但又絕非僅此而已。
  • 太守請他喝酒,蘇軾臨場寫了一首詞,短短八句,盡顯豁達心態
    在古人所創作的詩詞中,蘇軾的詩詞最為著名,而在蘇軾寫的《減字木蘭花》,詞中僅僅八句,讓後人無可挑剔,簡直完美無瑕。究竟是怎樣的心境,讓蘇軾寫了這麼一首驚豔的詞呢?詞中的五六句,運用了化用、用典的手法,蘇軾寫的這「高山白早,瑩雪冰膚那解老」,將表明自己寫詞的意思,就是為了幫助那兩位官妓早日脫離苦海。而他也通過比較含蓄的手法,將自己的目標既不落太守的面子,也不讓兩個官妓感到尷尬。
  • 辛棄疾最大度的一首詞,詞中10字被譽為千古絕調!全宋詞僅有一首
    這一句句,一字字何不是千古流傳呢?然而,這些詩詞雖然氣勢恢宏,但似乎與「詞中之龍」的辛棄疾相比還是差一點火候的。為何這樣說呢?辛棄疾有一句詞名曰《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其中的一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只有10個字,卻被後世譽為千古絕調!
  •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篇,句句令人驚嘆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篇,句句令人驚嘆生在皇室,當個弱地的君主,這是李煜的命,他沒得選;而持筆填詞,做一個詞中之帝,則是李煜自己的選擇。今日就和大伙兒分享被稱作李煜最牛的一首詞,隨隨便便拿出來當中的一句都是千古名句,千百年來從沒被超越!到底是什麼詞呢?居然能有這般評價,讓我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句句令人驚嘆
    他的皇帝身份,他的「不務正業」,他的詞作......李煜是一個偉大的詞人,李煜的詞,前期是以花詞派為主,大多都是溫柔的,其亡國後的詞作大多懷古傷今,但題材變廣闊了,含意深刻,但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但就是這麼一個偉人,卻僅留下30多首詞作,所以他的詞也實屬是「罕見」。30多首詞,加起來字數跟一篇小文章一樣,僅有幾千字。雖然作品少,但每一首都是經典。如果說你不知道李煜的經典之作,那這句「剪不斷,理還亂」,你一定清楚。
  • 洞房夜蘇軾寫了一首詞,通篇都是「抄襲」,不料卻成名句,太肉麻!
    蘇軾的一生中,創作了上百首膾炙人口的佳作,但是其中有一首卻非常的特別,當時蘇軾只有19歲,王弗16歲,兩人情投意合,喜結連理。在新婚洞房之後,蘇軾給王弗寫過一首肉麻的情詞,這首詞可謂是肉麻至極、情感細膩,令人讀來不禁臉紅。
  • 辛棄疾為同僚侍女寫的詞,共4句每句都含對方名字,令人拍案叫絕
    不過凡事也有例外,號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就曾為自己的同僚侍女作了一首詞,而且句句裡面有對方的名字,令人拍案叫絕。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詞。《浣溪沙·贈子文侍人名笑笑》儂是嶔崎可笑人,不妨開口笑時頻。有人一笑坐生春。
  • 辛棄疾的一首詞,以小見大,其中一聯五味雜陳
    23歲那年,辛棄疾率眾起義,之後參加了耿京的起義軍。耿京派辛棄疾南下,與朝庭聯繫,共同抗金。在辛棄疾離開的這段時間,義軍中起了變故,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張安國投敵。辛棄疾聽聞這個消息,極度憤怒,只率領了五十餘騎人馬殺入金營,生擒了張安國,將他帶回南宋朝庭問斬。辛棄疾此舉英勇無匹,舉國震動。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詞,慷慨激昂,提到五個歷史人物,個個不得了
    宋代大詞人辛棄疾,是一個赤誠的愛國者。他文武全才,武能上馬殺賊,文能揮筆賦詩。不論是武將還是文官,辛棄疾都幹得非常出色。辛棄疾有一首詞,備受後世稱讚,還入選中學課本,一首詞中,提到五個歷史人物,個人了不得。
  • 辛棄疾最可愛的一首詞,憨醉之態尤其可掬!
    古人曾說:蘇東坡以詩入詞,辛棄疾以文入詞。這種說法雖失之偏頗,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大致的歷史定位是沒錯的。辛棄疾的詞,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民俗俚語、雍容雅語,乃至詩語文語、史語典語信手拈來,皆可入詞。
  • 辛棄疾有一首詞,一共十句,句句用典,您知道是哪首嗎?
    對此,六甲番人深以為然,辛棄疾確實是著名的用典高手,他的詞作很少不用典的,而且用典渾然天成,毫無堆砌之感,雖說不熟悉其詞中典故的讀者也能領略到那雄放的氣勢,但知曉了其典故,卻更有時空的滄桑感,也更能體會其詞作的雋永含蓄。
  • 辛棄疾有首詞,五句話抄了五個人,沒有一字是原創,卻成永恆經典
    故人已去,只有秋雁年年從天上飛過。這首詞只有區區五句,卻別有洞天,不容小覷,其文學性和思想性都堪稱古詩詞中的極品。(辛棄疾: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從標題和字面意思上看,這無疑是一首送別詞,但又絕非僅此而已。
  • 辛棄疾很清新的一首詞,開篇20字童趣盎然,短短4句流傳1000多年
    文/顧無【引觴漫談】辛棄疾最好的詞,幾乎都是寫自己的壯志和軍旅生涯的,畢竟那是他的畢生寄託所在。到中年晚年在家中閒居,刻意作詞來消磨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氣時,其詞的藝術感染力就沒有那麼強了。【臨其詩境】今天要欣賞的詞,是辛棄疾在閒居期間寫下的一首佳作,這一首詞中,絕少對現狀的抱怨和憤懣,字裡行間都是對山水的喜愛和恬然自安的心態。想來是在山水的懷抱中,短暫卻徹底的忘卻了自己未曾實現的報國壯志,全心全意地沉浸在大自然的美中,才會有這樣清新自然,單純美好的作品。
  • 辛棄疾又一首有趣的詞,開頭一句很突兀,第二句就讓人開懷大笑
    若說哪位詞人作詞有趣,北宋詞壇當屬蘇東坡莫屬。蘇東坡改善填詞的語言,提倡以詩為詞,同時又大力拓展詞境,提倡無事無物不可如此。所以在蘇東坡的筆下,多有嬉笑怒罵詼諧幽默的詞作。而南宋詞壇最有趣的詞人非辛棄疾莫屬了,辛棄疾繼承了蘇東坡的作詞理念,甚至更進一步以文為詞。
  • 辛棄疾很有趣的一首詞,喜歡的人覺得夠驚豔,不喜歡的人覺得太土
    在兩宋文壇,辛棄疾是很特別的存在。他不像別的文人一樣,需要靠寫詩為文走上仕途,他的夢想在沙場,所以對他來說寫詞是一種消遣。正因如此,他的詞中總是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率真和不羈。而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中,辛棄疾表現出自己很有趣的一面,詞名《清平樂·村居》。全詞看似句句俗氣,兩宋更是無一名家點評,卻仍被不少人捧為經典。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 蘇軾很冷門的一首詞,只有四句,卻句句寫進了心裡!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蘇軾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並稱「蘇辛」。蘇軾的詞題材廣闊,風格奔放豪邁,多表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蘇軾現存詞三百六十二首,其中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為著名。
  • 辛棄疾最虛偽的一首詞,看似詼諧可愛,卻句句令人肝腸寸斷
    一般人被貶,都是愁容滿面,所作的詩詞也是句句啼血。但辛棄疾不同,他的一腔男兒性情不允許他這樣做,或許在他眼裡,那不過是無病呻吟而已。於是他寫下了這樣一首《西江月·遣興》。這首詞大概是一生豪放的辛棄疾最虛偽的一首詞了,在詞中他醉相可愛,甚至可以說是十分詼諧,令人捧腹,但細讀起來,卻又句句令人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