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蘇軾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並稱「蘇辛」。蘇軾的詞題材廣闊,風格奔放豪邁,多表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蘇軾現存詞三百六十二首,其中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為著名。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蘇軾在中秋那天,以月起興,以其和弟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並在詞的最後發出了宏願:「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而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詞《陽關曲·中秋作》,便是與這個宏願有關。
《陽關曲·中秋作》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陽關曲·中秋作》這首詞正是蘇軾寫於其創作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後,同樣是中秋,不同的是此次蘇軾已經和蘇轍團聚了。所以這首詞主要描寫的便是蘇軾與蘇轍久別重逢後,共賞中秋月的情景。但因為不久又得離別,所以這首詞也抒發了詞人對離別的感慨,雖然全詞只有四句,卻句句寫進了心裡。
詞的首句「暮雲收盡溢清寒」,意思便是夜幕降臨後,天上的雲霧也全都收盡,高空中則開始溢出一片清寒。這句詞的言外之意,便是月亮本來被雲霧所遮擋,一旦「暮雲收盡」,這月亮變出來了,散落下的清光便更多了,有一種溢出來的感覺。
次句「銀漢無聲轉玉盤」則是緊承上句,表達出了因為月明星稀,所以銀河便會顯得非常淡遠的意思。但詞人也沒有直接去寫,而是通過賦予銀河具有聲音來表達,仿佛我們所認識的銀河本來就應該有聲音的,只是過於遙遠便也「無聲」了。這兩句詞結合起來看,便是蘇軾以巧妙的表現方式,道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意境,耐人尋味。
詞的最後兩句「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意思是說像這樣美好的夜晚,這一生不多見,明年像這樣的明月又要在哪裡才能觀看呢?其實蘇軾這裡表達的真正意思是,和蘇轍相聚一起共同賞月的機會非常的少,所以如此美景,自當盡情遊樂。但正如蘇軾自己所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美麗的景色固然難得,可與親人能夠相聚的機會則更是難得。可見蘇軾這裡悠悠不盡的離別意。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從「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美好,寫到和蘇轍團聚賞月的愉快,再從這夜這景推想到明年中秋,最後化為悠悠的別情。全詞語言清麗,境界高遠,意味深長。雖然略顯冷門,但值得一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