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文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古人曾說:蘇東坡以詩入詞,辛棄疾以文入詞。這種說法雖失之偏頗,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大致的歷史定位是沒錯的。辛棄疾的詞,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民俗俚語、雍容雅語,乃至詩語文語、史語典語信手拈來,皆可入詞。
譬如「杯,汝前來」、「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等句,既用典,又化用史事對話,往往看似鬆散,實則予語意連貫,頗似散文手法。以文入詞,辛棄疾堪稱大成。
下面這首《西江月》便是在詞中用了對話語言,頗具戲劇效果,可以說是辛棄疾最可愛的一首詞:
西江月·遣興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這首詞語言詼諧、場景戲劇,雖是遣興之坐,但實則深含辛棄疾內心的憤懣和苦悶。這種憤懣難以發洩,只得酒醉胡言亂語,一吐為快。
上闋寫且貪歡笑,無暇愁苦。實則是心中愁苦太多,愁也愁不完,還不如醉酒歡笑。接著卻說讀書:古人之書,盡不可信!仿佛醉後胡話,實際上也是詞人激憤之言,感慨世風日下,古之真理,行之今日卻無用。
下闋轉而寫醉酒後的戲劇化場景:醉倒在松樹邊,竟跟松樹說話:「我醉得怎麼樣了呢?」。詞人醉眼朦朧,誤以為松樹要來扶他,便用手推開松樹,說道:「去!」。醉臺可掬,憨態可掬,著實活靈活現、可愛至極!
這首詞上闋正話反說,下闋詞中有戲,卻是詞人藉此內心對昏暗現實的憤慨和不滿:醉的不是辛棄疾,而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需要扶的也不是醉後的辛棄疾,而是朝廷裡的軟骨頭。
一首小令,用語通俗淺白,加入對話語言,將場景戲劇化,讀來有咀嚼不盡之味。詞家有言:品稼軒之詞,詞中有戲!可見辛棄疾以文入詞的高明!
每天詩文獵奇,關注讀書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