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8日電 題:「疫」亂美國:美式「散裝」抗疫,讓200多萬人「中招」
劉淙 郭炘蔚
6月初,在美國俄勒岡州的伯恩賽德大橋上,成千上萬的抗議者雙手背後伏地,在近9分鐘的沉默裡,致敬死去的非裔男子弗洛伊德。
6月,美國俄勒岡州的伯恩賽德大橋上,成千上萬的抗議者雙手背後伏地,致敬去世的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來源:社交網站視頻截圖
這,是美國民眾反種族歧視抗議的震撼一幕。
但與此同時,對於已有200多萬人染上新冠病毒的美國來說,大量人員聚集,也是防疫局勢面臨的嚴峻一幕。
數月以來,事關美國全民健康、應被無比重視的抗疫工作,在各個層面上,卻屢被「擠下」頭條。在與總統川普口中所稱的「看不見的敵人」正面對決時,美利堅的「最強大腦」——政府決策層的指揮工作,卻是一團亂麻……
當地時間6月14日,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外的廣場,成千上萬人聚集示威。來源:英國《衛報》視頻截圖
「如果我感染了,那就感染了吧」
在過去兩周裡,大量美國人或並肩站立在街頭,或走入擁擠的公共廣場,高舉示威牌,吶喊口號。僅6月14日這一天,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外的廣場,就有成千上萬人聚集示威。
很難想像,這些場景發生在一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單日新增逾萬例,累計確診超210萬例的國家。儘管專家憂心忡忡,反覆提醒示威人群密切接觸並大喊口號、警方使用催淚瓦斯等讓人流淚和咳嗽,都可能加劇病毒傳播,然而在反對種族歧視的怒火中,這似乎被美國人拋之腦後。
事實上,早在此之前,美國不少民眾對社交隔離措施就並不重視。3月,一位在佛羅裡達的海灘上享受陽光浴的遊客說,「如果我感染了新冠病毒,那就感染了吧」,「我不會讓它阻止我參加聚會」。
美國民眾為何會形成這種認知?
英國華威商學院行為科學教授尼克·查特認為,西方政府在逐步關閉酒吧、餐館、學校等場所的過程中,傳遞出的信息「非常混雜」,而且由於僅僅進行「溫和地建議」,民眾並沒有提起足夠的重視。
「(溫和建議)隱含的信息就是,這件事並不那麼重要。」查特稱,如果真的重要,就會採取不同的表述方式。例如人們不會說「建議您遇到紅燈停車」而是「你必須這麼做,不做就是違法的」。
分析認為,政府不願在疫情暴發後迅速採取嚴格的封鎖措施,或許是美國民眾未能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而然地,民眾也就對相關措施的執行並不上心。
資料圖:當地時間5月1日,美國德克薩斯州開始「重啟」經濟,餐廳、零售店、電影院和商場可按要求恢復運營。中新社記者 曾靜寧 攝
「散裝」抗疫,一州一策
讓民眾困惑的,還有美國各州步調各異的抗疫舉措。
5月20日,是一個「美好」的周三,康乃狄克州加入逐步「重啟」的行列,這裡的酒吧和餐廳在疫情期間首次迎來爆滿,人與人之間間隔兩米,在店內排隊取餐。
而同一天,紐約市街頭依然人煙稀少,酒吧、飯店多數大門緊閉。因未達到州政府制定的7項重啟標準,全市仍處於嚴格的「居家」狀態。
疫情期間,美國各州從頒布「居家令」的時機,到重啟經濟的決策,再到管理大規模示威的方法,都可謂是「一州一策」,難以統一。這導致疫情曲線在美國各地出現不同的起伏。
全美50州全部重啟後,美國至少21個州出現確診病例回升,其中有14個州創下新高。
美國最早開始重啟的喬治亞州、德克薩斯州、佛羅裡達州均出現新增病例、住院人數等上升情況,成為疫情「新熱點」地區。新墨西哥州和佛羅裡達州的病例數量增長了40%。亞利桑那州也自結束「居家令」後,從平均單日新增400例左右,升至近日的日增1000例左右。而在從未建立過全州範圍內「居家令」的猶他州和阿肯色州,病例數量增長了60%。
資料圖:當地時間6月8日,紐約市進入重啟第一階段,紐約五大道百貨大樓仍然緊閉門戶。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而此前的疫情「熱點」地區紐約州,作為全美「重啟」步驟最為小心謹慎的地區之一,新增新冠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都迎來了疫情暴發以來的最低。
「儘管很多州在實施嚴格舉措,但他們的努力可能會受到其他地方做得不夠的拖累」,喬治華盛頓大學衛生政策和管理學教授傑弗裡·列維警告說,「我們受到保護的程度,取決於最弱的州。」
「每個州長都在自己做決定」,列維說,「有些人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有些人則沒有。」
資料圖:美國紐約曼哈頓的賈維茨會議中心搭建臨時醫療點,為非新冠肺炎患者服務。
「甩手」與「甩鍋」
本應統合組織各州抗疫舉措的美國聯邦政府,在此期間又在做什麼呢?
「檢測是各州政府的事」,川普在4月的一次記者會上這樣說道。白宮強調,聯邦政府只是「最後的供應者」。川普在疫情期間曾一再宣稱,抗疫是各州自己的事情。
當發現檢測試劑、口罩、防護服和呼吸機極度短缺時,各州州長向白宮求助,然而白宮的行動卻是停滯的。他們所呼籲的私人企業,也無法提供所需物資。各個州和城市因此被迫參加「競購戰」,這使它們成為高價牟取暴利的犧牲品。
紐約州疫情最嚴重時,面臨3萬臺的呼吸機缺口,只有聯邦政府有能力採購,政府卻袖手旁觀;而新澤西州桑莫塞郡和佛羅裡達州邁阿密戴德縣的醫用口罩、麻薩諸塞州兩筆醫療物資訂單、科羅拉多州的呼吸機等,還被聯邦政府徵用,卻並未給出物資去向。
伊利諾州州長怒而發言稱,聯邦政府要麼增加檢測部署,要麼「讓路」。
而在聯邦層面,美國「最好的疾病研究機構」、原本應在抗疫中發揮領導作用的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卻被白宮架空。
CDC的專家們在疫情初期就多次給出警告,勸政府重視輸入型病例,但白宮卻不以為然,在宣布旅遊禁令上,行動遲緩;到了5月份,CDC編寫了一份指南,指導美國分階段復工復產措施,卻遭到白宮「封殺」,理由是指南內容「太死板」……
「在我看來,至少是在抗疫過程中的某些時間段內,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就是一個被冷落的旁觀者」,美國埃默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院長科倫(James Curran)說道。
與CDC命運相似的,還有美國國家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主任福奇。自2月中下旬開始,福奇就建議實施社交隔離舉措,卻屢遭拒絕。然而川普在4月底說,「政府聽從了專家的建議,但專家們搞錯了,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疫情會如此嚴重。」
資料圖:當地時間5月21日,美國總統川普在密西根州福特工廠視察時,被媒體拍到未佩戴口罩,但自稱在鏡頭外曾戴口罩。
「美式防疫」病出何因?
「它有一天將會消失」、「就像奇蹟一樣」,2020年2月,川普曾這樣表態。據《華盛頓郵報》統計,從1月初到3月中旬的約70天內,川普至少34次試圖淡化新冠疫情的嚴重性。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川普的想法如同「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塑造世界」。
臨床試驗表明羥氯喹對感染者並無積極作用時,他仍不斷推廣這款「神藥」;他還提出人們可以通過注射消毒劑來治療新冠,當場遭到醫生否定;福奇稱新冠是「最可怕的噩夢」,他卻認為病毒可以簡單地消失……
專家認為,在一個不穩定的時期,總統本應是權威消息源,卻不斷釋放誤導信息,可能會使人們對公共衛生信息產生混淆。就在川普發表「注射消毒液」的言論一天後,馬裡蘭州緊急熱線就收到100多通相關諮詢來電,伊利諾州有毒物質控制中心也接到很多關於誤服消毒劑的諮詢電話。
如今,由於抗擊疫情不力,美國經濟陷入困境,嚴重影響川普的選情。再加上種族衝突蔓延,川普的民意支持率,已全面落後於鎖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拜登。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大選面前,川普的焦點已經從抗疫上轉移,放在了重啟選戰、恢復經濟上。這種做法,必然將繼續影響美國抗疫的策略。未來,美國的公眾健康,可能仍將不得不「讓位」於其他議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