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7727元,同比名義增長9.8%,增速比上年加快2.7個百分點;城鎮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5640元,同比名義增長12.2%,增速比上年加快2.5個百分點。
2017年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水平變化呈以下特點:
一、年平均工資增速加快。目前,全省經濟穩步發展,產業整體布局不斷優化,去庫存、降成本成效明顯,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產業和消費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不斷顯現,企業改制減員、合併重組、提質增效,單位從業人員減少,企業員工工資快速增長,帶動全省平均工資增速加快。從實際(扣除物價因素)增速看,全省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速與經濟發展增速相比一慢一快(2017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6.4%,城鎮私營單位實際增長8.7%,而GDP增長7.0%)。
分三大區域看,西部地區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速最快,比上年加快5.8個百分點;其次是東部地區,增速加快2.4個百分點;而中部地區增速回落1.5個百分點。
分行業門類看,全部19個行業門類中, 「採礦業」、「建築業」、「房地產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和「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8個行業年平均工資增速回落外,其餘11個行業增速均呈不同程度加快,其中的「農林牧漁業」和「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一改去年下降態勢,快速增長,主要因某個大企業改制減員增效、績效工資大幅上漲所致。
二、年平均工資水平參差不齊。受產業布局差異、行業規模發展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影響,2017年全省各地區、各行業、各崗位間年平均工資水平參差不齊。
分三大區域看,西部地區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水平依然最高,中部地區工資水平最低。西部地區年平均工資是中部地區的1.21倍,與2016年相比,差距擴大0.05。分市縣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澄邁縣是最低白沙縣的1.42倍,與2016年相比,差距擴大0.08。全省18個市縣中,平均工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的有7個市縣。
分行業看,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平均工資最低的「農林牧漁業」的3.58倍,與2016年相比,差距縮小0.19。全部19個行業門類中,平均工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的有8個行業。
分非私營和私營單位看,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水平高於城鎮私營單位,但增速慢於城鎮私營單位,工資水平差距逐步縮小。2016年後,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速均快於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之比由2015年的1.55(非私營單位與私營單位平均工資之比值),下降為2016年的1.52到2017年的1.48,工資差距逐步縮小。
規模以上企業各崗位看,五類崗位平均工資中,最高的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崗位工資是最低的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崗位工資的3.04倍,與2016年相比,差距擴大0.04。分三大區域,五類崗位平均工資三大區域最高與最低之比分別為1.50、2.75、1.41、1.06和1.47。分行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崗位間工資差距最大,「衛生和社會工作」崗位間工資差距最小。
三、年平均工資全國排名不變。2017年海南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名第16位;城鎮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排名第10位。非私營單位與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水平在全國位次均與2016年一樣。
相關統計範圍和指標的解釋
當前海南省統計局發布的年平均工資數據只是反映某一類單位、某個行業的平均水平,並不能代表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要正確解讀和把握平均工資這個數據,還需要了解勞動工資統計對象和工資數據所包含的內容,注意區分平均工資與居民收入等相關數據。
一、勞動工資統計對象並不是全社會從業人員。當前勞動工資統計的是單位從業人員,而個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非單位從業人員不在本次發布的工資統計範圍內。城鎮非私營單位調查對象是:城鎮地區全部非私營法人單位,具體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臺投資經濟等單位。城鎮私營單位調查對象是:在內資法人單位中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包括按照《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規定登記註冊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夥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
二、統計部門發布的是稅前工資。據國務院批准發布的《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工資的構成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6個部分。工資還包括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以及養老、醫療、失業、公積金等個人帳戶基金從就業人員個人工資中扣減的部分。
三、平均工資不等於個人具體工資。平均工資是反映某一個國家(地區)、一個部門或一個單位工資總體情況的指標,它不同於每一個人的具體工資水平。它是由統計部門根據每個單位上報的數據匯總計算得來的平均概念,即用各單位全年的從業人員工資總額除以同口徑的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計算出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這一平均工資值具有計算簡單、易於理解的特點,但是也有自身不足之處:當數據的分布呈現正(右)偏態分布時(低於平均水平的人比較多),眾數小於中位數,中位數小於平均值,即大多數個體數據(眾數)低於平均值。以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最高的澄邁縣為例,18個行業中,平均工資低於全縣平均工資水平的有13個,從業人員佔比為79.5%;5個高於全縣平均水平的行業從業人員佔比為20.5%。我省平均工資數據呈正(右)偏態分布,即眾數小於平均值,故大多數人會感覺到自己的工資收入低於平均值。另外,我省一些市縣由於單位從業人員較少,行業規模小,工資水平易受到政策因素或一些大企業的影響。還有,由於各單位所處行業、隸屬關係、單位性質、所在地區、經濟效益及個人所在的崗位不同等諸多因素,工資水平客觀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需要參考多方面的數據來評價工資水平。
四、平均工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個數據不能混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現金收入和實物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平均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個部分組成,除了工資性收入之外,還包括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其中主要是養老金或退休金);2、平均工資是從業人員工資的平均水平,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平均,它是以一個地區所有人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總和除以這個地區的常住人口總人數得出。其「分母」既包括有工作和收入的人員,也包括沒有工作的離退休人員,還包括沒有收入的失業人員、未成年人等,這些沒有工作或收入的人員同樣分攤到相同數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來源:海南政務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