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世界是一個整體,同時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不同的區域劃分,出現了不同的國家,並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生活習性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等多個原因,使得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無法完全互相理解,不同地區的民眾對一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並有著不同的思想根基,這是需要我們理解並包容的,正是因為存在這些不同,因此這個世界才會顯得那麼多姿多彩。
區域文化差異
總的而言,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可以劃分出五大文化體系,它們分別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希臘文化以及羅馬文化。這些文化都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甚至直到現代社會,它們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伊斯蘭文化當中,《古蘭經》、《聖訓集》被看作是他們的聖經,在這兩本書當中,就記載了很多日常行為規範準則。
這些行為準則有些與普遍標準不符,有些無法讓常人理解,比如說有的外國人就很疑惑,為何巴基斯坦人看到中國人就搖頭?眾所周知,巴基斯坦和中國的外交關係一直非常和諧,兩國經常會進行一些合作往來,正是因為國家層面的這一關係,使得每年都有不少中國遊客前往巴基斯坦旅遊。
點頭和搖頭的含義
旅遊的次數多了,我們也就逐漸了解了一些當地的民俗習慣,知道什麼是可以在他們面前提,什麼是不可以提的。但是,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外國遊客,他們要麼並不常來巴基斯坦遊玩,要麼是不了解這一國家的民俗習慣,因此在看到中國人和巴基斯坦人交流的時候,往往會感到非常困惑。
一個非常讓他們難以理解的點便是,巴基斯坦人和中國人在交流的時候,總是會互相對著對方搖頭。眾所周知,在人類社會,至少在語言尚未誕生又或是只存在基本語言的時候,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聯繫,是要伴隨一定肢體語言的。比如說用力左右揮動手掌,表達的含義是再見。輕輕地點兩下頭,表示對對方的肯定,又或是表示自己贊同對方的做法、話語。
巧合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用點頭來表示肯定,搖頭表示否定,要知道早在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聯繫還沒有現如今這麼密切,兩個身處不同大陸的民眾,或許彼此之間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是卻非常一致的將點頭這一肢體語言當作是肯定、搖頭當作否定,至於為何會出現這一現象,仍然是人類學家在探索的課題。
搖頭表示肯定的國家
只不過,在某些國家和地區,點頭和搖頭所代表的含義卻完全反了過來,代表性的國家便是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印度部分地區以及巴基斯坦部分地區,這裡的民眾將點頭看作是拒絕的意思,搖頭看作是肯定的意思。
這便是不同區域文化所導致的結果,在這裡生活的民眾,彼此都知道點頭或是搖頭的含義,但有時面對外國遊客的時候,就難免會出現一些誤會。當他們面對外國遊客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會下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當看到他們認可的事情時便會點頭,表示拒絕時就會搖頭,這是為了照顧外國人的習慣。
然而行為習慣不是那麼容易更改的,有時一不小心就會按照原本的生活習慣來表達,比如說用搖頭來表示對對方的肯定。外國人如果不知道這一風俗習慣,還會以為對方拒絕了自己,但殊不知這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當巴基斯坦人和中國人交流的時候,我們大多都已經熟悉了他們的習慣,也就知道搖頭的具體含義。
結語
正因如此,中國人和巴基斯坦人交流的時候,才會讓那些外國人感到難以理解,對此中國網友只好表示:是你不懂。畢竟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畢竟只有做到了入鄉隨俗,才能玩得更加舒心,以避免出現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參考資料:《古蘭經》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