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下雨積水,倒灌到屋裡。」覺睡不踏實,隔幾分鐘就得起床看看,也不敢外出,逢到下雨就得趕緊往家跑——對西城區桐梓胡同2號院的婁建鋼來說,這樣提心弔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鋪裝透水磚、安裝導水管、架設排水泵……滲、蓄、滯、淨、用、排,當「海綿城市」的理念在胡同低洼院落生根,困擾居民幾十年的雨天積水老大難問題終於化解。西城區大柵欄街道辦與市排水集團去年開始嘗試2處院落改造,到今年逐步推開14處,這樣的案例,在中心城大柵欄地區已有16處。
姚江胡同低洼院告別排水難
琉璃廠東街的姚江胡同,靠裡的1號院,院子不大卻有9戶人家,二三十個居民。過去多少年,一到下雨天,街坊鄰居們心裡都發慌:雨水咋排出去呢?出現這種困擾的原因一看便知,小場院的地面,比胡同地面窪了1.5米左右,就像院裡的一個大坑,積水自然無論如何也排不出來。
6月1日後,大柵欄街道辦與北京排水集團根據計劃對低洼院落進行改造,進場施工半個月,新變化就來了。小場院地面換成透水磚,居民家門口新鋪裝四五個雨水篦子,方便雨水及時下滲並匯入雨水井。
北京排水集團一分公司副經理楊福天告訴張先生,主汛期到來前,他們還要在雨水井內安一臺自動水泵,當井內水位達到1米時,泵就能自動開啟抽水,通過一條長17米的壓力管強排至胡同內的雨水井內。每小時139立方米的抽排速度,對小院來說,可應付50年一遇的大雨。多年來心病就要根治了,張先生對此滿懷期待。
「海綿城市」理念胡同小院裡紮根
跟1號院一樣,在這次改造前,24米深的姚江胡同連排水井、雨水篦子都沒有,雨水基本就靠下滲。結合胡同的實際情況,從最開始,楊福天他們就抱著一個念頭:怎麼樣把「海綿城市」的理念植入到低洼院落之中,徹底解決低洼院汛期積水問題,讓居民在汛期更有幸福感。
海綿城市理念有所謂的「滲、蓄、滯、淨、用、排」六字箴言。這半個多月的改造正在一點點實現。楊福天踩了踩腳下,院子裡全是新鋪的透水磚說,透水性比原來大大提高。院內地面的坡度也通過這次改造進行了優化,原來坑窪不平的不規則地面,一到下雨四處流,經過調整後積水將匯集到院落一角的新雨水井。
肉眼所看不到的地面下方,是一層30釐米厚的墊層,包括級配碎石、混凝土基層等透水材料,並安裝了直徑20釐米的壁滲排水管 ,雨水下滲後能順著這些導管匯入雨水井。雨水井再通過自然流淌,進入胡同外的市政排水系統。
「我們內部叫『海綿大院』。」楊福天說,「排」的理念就是用自動式泵抽排方式,解決低洼院落幾十年來的雨天積水頑疾。「只要能蓄,就能用。」按他的設想,低洼院落改造後,雨水積蓄收集起來,用一臺自吸泵,就能給居民澆澆花、灑灑水。
讓他感到遺憾的是,由於胡同院落空間普遍較為狹小,有的地方甚至連鋪設管道轉彎的空間都沒有,想加一座雨水井也沒地方,「蓄」的功能暫時無法實現。
貼心小設計獲居民點讚
在西城區的胡同裡,根據相關統計,有122個低洼院落,其中相當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雨積水、排水不暢等問題。
把「海綿城市」理念用於低洼院落改造是從去年開始的。經過大量走訪和實地考察,當時選取楊梅竹斜街25號院和耀武胡同23號院進行嘗試。結果去年雖然歷經幾場大雨,院裡卻再也沒有出現排水問題。於是,今年開始更大規模地推進,包括正在改造的姚江胡同1號院,今年已改造14處。接下來,還準備在東城區東四附近2個院落實施。
桐梓胡同2號院剛剛改造完成。「現在好了,沒有後顧之憂。」院裡居民婁建鋼和劉大姐兩口子如釋重負。婁建鋼在院裡生院裡長,今年已61歲,就因為雨水積水問題,這大半輩子沒少受折騰,趕上下雨天,覺睡不踏實,門也不敢外出,老擔心雨水倒灌到屋裡。
「這個小地漏特溫馨。」更讓婁建鋼感到貼心的是,院內地面改造鋪裝後地面有一些提高,由於自家房門低,鋪磚有可能擋著門打不開,工人施工時就特意為他們設計了一處方形槽,比地面略低三四公分,不影響正常開關門。方形槽內工人特意下了一根鐵管,連著不遠處的雨水井,即便潲雨有些積水也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