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地區盛產鴉片應該說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當地的土壤及溫度並不適合大規模種植農作物,但卻非常適合種植罌粟。做出如此重大發現的人並不是本地的土著,也不是北來的漢人。而是歷史上最大的鴉片經營者——英國; 二是由於地處中南半島北部邊緣的高原山地地帶,當地的山民歷史上與南部衝擊平原上的居民融合度較低,政治上的獨立傾向較強。而這些希望獨立的部族需要通過鴉片貿易所獲得巨大利潤與中央政府的長期對抗。這使得很多毒品經營者同時又擁有很濃厚的政治背景。當然就後來的情況看,很多武裝力量已經談不上政治追求了,鴉片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成了唯一的目的。曾經的政治武裝緬共、國民黨殘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金三角最為著名的毒王「坤沙」則是一個相反的例子。坤沙最初經營毒品時單純只是追求經濟利益,但後來他發現自己成了金三角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最為著名的「毒王」,而周邊跟他做同樣貿易的武裝組織,卻大都因為有一層政治外衣而沒有受到類似的打壓時,為自己找一件政治外套就成了頭等大事。好在撣沙本身擁有漢族和撣族雙方的血統,在他需要藉助漢人(包括土生和外來兩部分,後者的代表是國民黨殘軍)的力量時,他強調的是前者。不過他現在需要把他撣族了弟的招牌打出來。於是金三角地區最負盛名的毒販成為撣邦獨立的代表,政治標籤是禪邦革命軍(也有叫「撣邦獨立軍」、「撣邦聯合軍」的)之所以要花點時間交待坤沙的背景,一則是他在金三角地區的重要影響力。二是這是一個地緣政治貼,如果僅僅將視線局限在「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屬性上,我們並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我們需要明確每一股重要力量相關的文化、政治背景。由於金三角地區強烈的「毒品」背景,使得人們很容易忽視其背後的政治因素,以及引發這些政治因素的民族、地緣背景。但如果深入研究後,我們會發現,儘管金三角地區處在緬、泰、老三國交界處。但它的形成卻是撣邦高原上政治鬥爭(或說族群鬥爭)的延伸,而中國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到這裡,我們必須回到中緬邊境,將視線重新聚焦在那條緊貼中緬南部邊境的「緬共三角區」上。
通過我們之前的分析,我們知道所謂的「緬共三角區」帶有很強的華夏背景,或者說是華夏文明對緬甸滲透的橋頭堡。我們知道橫斷山脈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漢族向撣邦高原及緬甸本部的遷移,但這並不代表有組織的遷移沒有出現過。事實上對於內斂的華夏農耕民族來說,成規模的遷移大都是伴隨著軍事入侵而產生的。由於華夏文明2000多年來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大部分來自北方,因此這種遷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由北向南而至的。伴隨著這種遷移,華夏文明逐步將長江以南地區消化為中國核心區。及至明朝末年,中央帝國在南部邊境已經大體上形成了現在的邊境線了。只是在橫斷山脈以及雲貴高原的部分邊緣地區還未完成「改土歸流」罷了。如果滿洲人沒有對明朝的漢族政權展開新一輪的軍事入侵的話,漢族仍然會因為人口的增長自然的向中南半島滲透,特別是在美洲的高產高澱粉的家作物進入中國後(後果是引發人口大爆炸,中國人口由不足千萬,在百年時間內增長至4億)。不過東北遊牧民族的這次成功入侵加速了這各遷移過程,直接的後果就是有成批的忠於明朝的漢人遷移至了現在的中緬邊境緬方一側。當然由於地形的特點,這些漢人並未越過怒江及高黎貢山向西遷移,而是集中在南部邊境,也就是我所說的「緬共三角區」之內。其中最為著名的居住地就是最近出鏡率頗高的「果敢」。由於軍事壓力所造成的民族遷移,果敢的明遺民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後一例。300年後中國又爆發了一場新的政權爭奪戰。與滿洲入主中原相同的是,這一次的軍事壓力仍然是由北向南而至的(共軍以東北為基地向南推進);當然與之不同的則是,這次是漢族內部的政治角鬥。 這一次的政治博弈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不過我們所要關注的是因此而產生的新的人口遷移對地緣政治所造成的影響。很明顯,影響最大的是臺灣,遷入臺灣的那100多萬人及其後代在是將臺灣融入中華核心圈的重要力量。另外香港也受益頗多,這些新輸入的人口數倍於香港原住民,並與大陸地區千絲萬縷的聯繫。就在臺灣和香港迎來大批移民的同時,緬甸也迎來了新的一批中國移民。當然這批移民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一般被稱之為「國民黨殘軍」,儘管我個人覺得用「殘軍」來形容這些移民顯得有些不夠尊重,但其實這支軍隊本身也是這樣來稱呼自己的,這其中悲壯之情溢於言表。由於本貼所關注的並非意識形態,因此我僅從地緣和人口遷移的角度來分析漢民族對中南半島的這一次滲透。無論是出於地緣、文化的因素,還是出於政治目的,「殘軍」最初所選擇落腳點都只能是在中緬邊境的「緬共三角區」。事實上在擊敗了緬甸政府軍的進攻之後,「殘軍」已經控制了這一區域,並在整個中緬南部邊境對中國境內的新生政治力量造成了壓力。如果考慮到高黎貢山的阻隔作用,「殘軍」已經切斷了中緬之間的主要聯繫通道。 這一點當然不能為中緬雙方的政治力量所容。既然雙方的目標一致,那麼將「殘軍」從這一區域擠壓出去就再所難免了。最終的達成的協議緬甸政府同意共軍入境作戰,以幫助雙方支這部分對雙方來說都是麻煩武裝力量。對於雙方來說,所希望的結果是殲滅戰。不過當地的地形,已及「殘軍」的戰鬥力,使得這一戰術目標並未實現。不過將殘軍擠壓出中緬邊境的戰略目標卻還是達成了,只不過這支軍隊最終退入了泰國北部,也就是金三角的核心地區。這一次該泰國人感到麻煩了。對於北京方面來說,驅逐「殘軍」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但這並不代表中國方面會放棄這一業已形成的戰略突出部。於是「緬共」得以迅速的填補了薩爾溫江以東至中國邊境的空白,最終在靠近中國邊境的地區形成了穩固的根據地,以至於在緬共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後,我仍將這一區域命名為「緬共三角區」。從緬甸本部的角度來看,這一次的聯合行動非但沒有消除北部的不穩定因素,反而由此增加了中國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力,用「引狼入室」來形容並不為過。 當然,緬甸在這一次與北京方面的交易中也並非沒有收穫,最起碼雙方由此確立了中緬之間的邊境線,這使得中國不再謀求對那些有可能引發爭議的地區的主權。不過這並不是緬甸實力所造成的結果,而是由於他的地緣位置所形成的,這在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在此不再重複。由於中國並沒有與泰國接壤,因此歷史上漢民族並沒有大規模的強勢進入過泰國。目前泰國國內的所謂「華人」大多數是自然滲透的結果(19世紀末中國人口大爆炸後為多,以潮州人為主,主要走的是海上路線),目前基本是已經被同化了。殘軍的這一次進入可謂是開天闢地頭一回。由此「金三角」地區也進入了中國的視線。
對於金三角地區的範圍有著不同的說法,但都是以緬、泰、老三國交界處為中心。這張圖上所劃出的金三角地區就是金三角的核心地區,也就是最初的金三角概念發源地。當然隨著後來周邊的各種勢力看到鴉片種植所帶來的巨大利益,金三角的概念開始向周圍擴張,最終基本將中南半島北部高原山地靠近中國邊境的地區都包括了進去(也是半島各中央政權控制力最弱的地區)。
金三角之所以能夠成為殘軍退守的基地,主由於他的政治格局。由於地處三國交界處,殘軍將基地建在泰國一側的美斯樂。使得他們即可以從撣邦高原保持聯繫,又可以免受緬甸軍方的攻擊。當然泰國方面並不願意坐視這一「禍水」南下至自己境內,除了正面對抗泰國軍隊以外,殘軍亦可在承受過大壓力時,暫時迂迴至緬甸境內。這與現在小販喜歡在兩區交界處打遊擊的情況類似,城管們對此的解決的辦法是雙方聯合執法。不過這種合作牽扯到太多協調的事情,往往並不能畢其功於一役。 金三角的這一優勢後來也為坤沙所利用,在他打出「撣邦革命軍」的旗號並將撣邦大大小小的武裝力量整合在一起之後,最初的想法當然是佔據整個撣邦。不過在緬甸本部的軍事壓力之下(洗不淨的黑底也讓他無法獲得外部的政治支援),讓他不得不退守至薩爾溫江以東。由於這一區域的大部分地區已經為緬共所控制,留給撣沙的空間並不多了。於是最終撣邦的「政治中心」也和「殘軍」一樣選擇在了泰緬邊境泰方一側,地名俗稱「滿星疊」。從行政區劃上講,這裡屬於泰北的清萊府。由於由緬甸進入泰國——寮國的這條「金三角走廊」太過重要,各種力量交織在內,因此大家會發現,緬共並未能完全控制薩爾溫江以東的地區,而是在「緬共三角區」與「南佤」之間留下了一個空白區。事實上由於「南佤」地區離中國邊境太遠,這一地區也並非為佤軍所控制,緬甸政府軍、撣軍的勢力都在此交融。金三角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三國交界處,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湄公河在此轉了一個彎,就此而成為了緬——老,老——泰之間的自然分界線。撣軍和殘軍最終選擇了緬泰邊境做為主要活動地點,一方面是因為兩股力量均來自於撣邦高原,需要與舊有的關係聯繫;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更加機動的往來於邊境之間,如果將主要根據地設於寮國境內,那麼無論是緬方還是泰方,都很容易在河的對岸據險設防,以切斷他們和自己境內的聯繫。深究「金三角」的實際範圍最後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因為在高峰期,從克欽軍——緬共——殘軍——撣軍,直至泰、老的部分軍政人員都成為了鴉片經濟的一部分。當然目前這隨著國際壓力的增大,這一區域的鴉片貿易正處在萎縮階段。 對於華夏文明來說,這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博弈,最終的結果是讓泰國又融入了十萬(包括殘軍的後裔)華族血統。鑑於這部分血統的新鮮性及強烈的政治背景。其對泰國所能施加的文化影響,要遠勝於同樣數量的其他華人。關於緬甸部分,基本上分析到這就結束了。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還不過癮,覺得應該最起碼應當把果敢分析一下。我也知道果敢最近發生的事,讓大家對那一帶同胞有些擔憂。不過就事情本身來說,只是一個戰術性的調整,並不會影響到中國對當地的地緣影響。 換句話說最近發生的事情,理念上分析北京方面應該是事先知道的。之所以默認事情發生,並非是希望緬甸本部的勢力佔據果敢乃至整個緬共三角區。這與當初幫助緬甸驅逐「殘軍」有些類似,最終還會有可以接受中國影響的勢力控制這一地區的。 緬甸方面希望進入這一區域是很自然的,而北京方面沒有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樣與實施影響力,主要是這些地區目前的情況有些不可控了。不是政治上的,而是他們的某些「特種經濟」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的民生(如果注意的話,會發現新聞媒體對此類事件有過集中報導。比如有學生被騙至緬甸然後讓家裡匯錢)。 畢竟中國對於這一地區的控制是戰略性的,當下並不會發生很具體的作用。而那些「特種經濟」對國內的影響卻是現實的。因此借緬甸之手整頓一下也是很正常的。 之前對「緬共三角區」的政治前途已經做過分析了,因此如果下一步發現這幾個特區的武裝力量有所減弱並不用感到奇怪。當然在佤邦真正獲得「邦」的地位,並得到緬甸政府足夠的安全承諾之前,雙方的對抗能會繼續下去。 關於解決那些「特種經濟」的方法,仍是繼續增加中國的影響力,使之能從正常渠道獲得足夠的經濟收益(這一點目前一直在做)。當然這也是北京方面所希望的。 總之隨著中國自身力量的加強,中國並沒有放棄這一戰略突出部的理由。至於更多的,基於「緬共三角區」的地緣作用有限,很多朋友所希望看到的更加積極的動作,目前還不會出現。 一、穩定現有在撣邦及克欽邦的影響力(目前以經濟手段為主) 二、與緬甸本部合作,獲得印度洋上可以控制的出海口(租借、合作都可以)。之前有朋友問具體應該是哪個港口。這並不是最重要的,仰光以西的海線只要有合適的都可以。從軍事角度一定程度抵消印度的地緣優勢只是一方面(駐軍不是必須的,最起碼可以為印度洋上的中國海軍提供一個穩定的補給基地),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運輸成本,這對于越來越信賴印度洋航線的中國來說,尤其重要。當然緬甸的政局是一個大問題,不過解決好了緬甸的問題,中國很大程度可以減少與南海諸國博弈的顧慮(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中國最終不得不與南海國家強硬攤牌,那麼南海航線會不會受影響)。因此緬甸的政局發展如果才能對中國有利是中國優先要考慮的,其重要程度不會低於朝鮮半島局勢。至於具體應該怎麼做,牽扯麵過於複雜,就不是本貼所能解決的了,讓政治家們去頭痛吧。 三、儘快打通中印公路。打通中印公路的戰略意義前面已經做過分析了。一旦這條路線最終復通,中國並不需要特別做什麼事情。中國的影響力會通過民間貿易的方式迅速向西擴散。當然中印公路能否真正成行,緬甸政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中印關係能否正常化,否則無法打消印度的顧慮。而中印關係能否正常化的關鍵在於中印邊境的劃定,這也可以從一方面解釋為什麼佔據陸地地緣優勢的中國,在中印邊境劃定上持積極態度。當然印度的政治家其實也是很想解決這一問題的,畢竟如果中印關係不正常化,印巴關係也無法正常化,這是影響印度發展的最大的障礙。 既然雙方都有解決問題的意願和動機,我還是看好問題最終會解決掉的。至於中印緬三方誰從中獲益更多,每個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中南半島一共有五個國家,最為主要的是緬甸、泰國、越南。至於寮國、柬埔寨,目前並沒有特別重大的地緣作用。事實上中南半島在在日本人進行那場「聖戰」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就是一部「三國演義」。而之後亦有國家有意願繼續這部「三國演義」,不過最終在中國的幹涉下功虧一簣。這些都在下一步分析越南時會具體解讀。 對於中南半島腹地的泰國,並不會專門去做分析。對於它的地緣情況,在之前的章節中已經分析的差不多了。中國對於泰國的定位,應該是做為中南半島的平衡者,當然這也是泰國所正在做的。由於中泰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包括地緣和經濟上的),中泰之間應該會長久的保持友好關係。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華夏文化在泰國的影響力應該會有所增強(或說復甦)。當然希望在泰國再造中華的想法是不現實的。這一方面是由於泰國的民族融合政策;另一方面是華人在泰國並不會感到不適,在現有體制下也能夠得到平等的政治經濟待遇,因此沒有自我保護的動力,久而久之大都被當地文化所同化了。當然華人骨子裡的祖先崇拜意識有利於中國擴大影響力,因此你會看到在推出孔子做為形象代言人後,祭祖文化也成為中國擴大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當然這樣做並不只是針對泰國的華人的。 這與在馬來西亞的情況恰恰相反,在那裡華人必須通過保持自身的民族特徵,才能夠在穆斯林的重壓之下獲得生存空間。從這一點上來說,在南洋群島上分出幾個島上來進行所謂「再造中華」計劃可能還更加現實。 做「再造中華」的分析,主要是為了滿足一部分朋友的願望。並不代表我認為這是可行或者必須的,我只是分析可能性的大小罷了。事實上即使真的在中南半島某地出生一個華族為主的政權,也並不代表它理所應該的就會是中國的一部分,或者與中國的關係會比與周邊其他國家的關係要高一等級,地緣的距離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也許有句老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那就是「遠親不如近鄰」。當然擁有共同的文化記憶還是會直到一定積極作用的,甚至會讓兩者在某一時段出現緊密聯合。前提是佔據地緣優勢的一方擁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遠看美英關係,近看中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