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一.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東坡的散文名篇。全文短短八十四字,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最為人稱道的,是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瀟灑自然、清奇空靈、質樸恬淡。其實,此文寫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之後,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卻報國無門,心情之憂鬱苦悶可想而知。但是,我們從文章中看不出一點點消沉低落。這正是蘇東坡的曠達之處。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三次被貶,而他始終能隨緣自適,自我排遣,保持樂觀曠達的心態。蘇軾曾寫過一首《自題金山畫像》,用自我調侃對自己一生的遭遇作了總結:「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正是他三次被貶之地。
人的一生,如坐過山車,有起必有伏,有升必有降,有得必有失。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得之不喜,失之不悲,笑看得失榮辱。如果做不到的話,那麼不妨找點有益或有趣的事情,來轉移心思,排解憂鬱。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我們很多人沒有這樣閒適的心情罷了。當代著名學者啟功半生坎坷,歷經不幸,幼年喪父,中年喪母,晚年喪妻,自己曾被打成右派,遭遇「文革」。有人問他,經歷這麼多磨難為何還這麼樂觀?他的回答十分簡練,又極富哲理:「我從不溫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