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凌晨,美國商務部正式發文宣布將暫停給予中國香港地區特殊待遇的規定,包括出口許可豁免等一系列優惠,並評估撤銷差別待遇的進一步行動。
這則新聞線上已經傳遍了,只是其影響尚不明了。
從我方傳遞出的信息來看,目前評估下來似乎影響不大,今天的資本市場甚至將其視為利好,香港股市全天依然以收漲報收,顯示了資金的充裕或者說大家的滿不在乎。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美國每年從香港獲得3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現在只要求軍用及軍民兩用產品出口需先申請出口許可證,不等於不允許出口。另外香港向美國出口的貨物,絕大部分是中國內地產品的轉口貿易,因過去兩年中美經貿摩擦已經受到影響,因此美國單方面取消對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待遇對上述轉口貿易影響十分有限。
我在星球上也說了,這件事並不是風險的全部,危險的是後續的各方反應和升級行動。
就好比說1914年奧匈帝國的王儲在塞拉耶佛遇襲,本來是個單純的刑事案件,但是奧匈帝國的反應是軍事打擊南斯拉夫以報復,於是沙皇俄國被迫捲入了巴爾幹半島之爭,由於德皇威廉與奧匈帝國的聯盟關係,德國又被卷了進來,之後英法也被迫參戰,最後美國也來了,一陣連鎖反應之後,一戰活活地把歐洲打成了人間地獄。
美國的行動可以看成是對我國審議通過HK國安法的升級反應,美國正在遊說歐盟和英國做出類似的反應,而我國如果就美國的制裁繼續升級反應,那麼美國可能會再提高反應,這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事態最終將進入不可收拾的地步,這種結果就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了。
那麼香港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呢?
香港是全球著名的自由港,且以「轉口貿易」出名,香港的轉口貿易實際上主要來自內地和其他國家之間。
2018年中國香港地區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上年增長了約5%,總量接近1.2萬億美元(具體為11967.6億美元)。其中,中國香港進口的商品總額約為6275.2億美元,增長6.4%;出口的商品總額約為5692.4億美元,增長3.5%;香港方面貿易逆差達到了582.8億美元。
2018年中國大陸的外貿總額按美元算約為4.62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了。這就是說,2018年香港地區的外貿總額接近中國大陸的26%。
對比韓國,韓國的GDP總量約為1.6萬億美元,全球排第11名,其2018年的對外貿易總額也只是約1.14萬億美元,還低於香港。還有全球大國俄羅斯,其2018年進出口總額只是6000多億美元,遠低於香港。南美的巴西,其GDP約為2萬億美元,可進出口總額只是4207億美元,也遠低於香港。
2018年中國香港的GDP也就3600億美元左右(接近2.4萬億人民幣),而其外貿總額居然達到了1.2萬億美元(約為其GDP的3.3倍)。原因是香港大部分進出口都是轉口貿易,2018年其出口的5692.4億美元商品中有5563.4億美元都是轉口貿易,而且進口的6275.2億美元商品中相比絕大部分也是轉口的。類似的還有新加坡、歐洲的荷蘭,都是以轉口貿易為主,進出口總額都比GDP高很多。
為什麼全世界的商家都會選擇香港轉口貿易再到內地,而內地公司也會選擇香港來轉口商品到國外呢?
一、節省稅務成本
香港對於進出貨物基本上不用交關稅,美國也對香港的商品有優惠的獨立關稅待遇。另外一邊,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協定保障了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關稅減免。
因此香港成為了內地與其他國家的一個免稅通路。如果沒有香港中轉,從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將面臨高得多的關稅,反之也一樣。
二、資金結算便利
香港是一個超級金融中心,身處其中,除可向各國家自由進行匯款交易外,還有超過200種的金融服務,非常方便。
香港公司不受中國外匯管制,直接用美元交易,資金來往自由,可以避免匯兌損失。如果是在中國內地做國際貿易,按照目前大陸外匯管理條例規定,貿易額超過5萬美元,須事先向外匯管理局申請許可,手續繁瑣且不一定能批准。
三、海關效率高
香港到深圳大多以快件形式報關,不用操心貨物從國外到香港需要什麼手續。
與國內相比,香港海關不會扣押貨物,香港到深圳的快件扣押可能性更是為零,怎麼算都比國外直接進口到國內安全得多。
一些產品可以空運到香港,卻不能空運到國內,再者國際物流進口在國內需要進口許可證明,但是香港不需要,例如:化妝品,裝飾品等。而且在香港不僅手續簡單還會有稅減優惠,會收快件清關費,不會徵收增值稅。
四、物流快捷安全
香港對進入國際物流貨物不會行政幹涉,也不會徵關稅,而且香港碼頭會提供免租倉庫,因此大多國際物流都會選擇在香港中轉。香港到深圳走快件清關,基本一天就過關。
香港空中運輸便利,2018年世界機場貨郵吞吐量2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香港以512.1萬噸貨郵吞吐量排行世界第一。受多方因素影響影響,2019年香港機場貨運量雖下跌6.1%至480萬噸,但仍遠超大陸排名第一的上海機場(363萬噸)。
綜上所述,轉口貿易比拼的是極致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齊全的工具箱,國內雖然也建立了很多自貿區,但是光是在外匯結算上就無法突破政策的限制,更別說行政效率和免關稅了。
以最近很熱的半導體為例,香港實際上是全球的半導體貿易中心。中國香港IC出口佔全球IC出口比重17.6%,高居第一。
內地每年出口香港地區的半導體晶片數量約佔我國晶片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2019年全球在中國IC市場高達1250億美元,其中僅195億美元在中國生產,其餘皆是向外採購,多經由香港進入中國大陸。以出口額計算,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出口地。
許多來自美國、歐洲、日本、臺灣及韓國的產品都是經過香港轉口到中國內地或世界各地客戶手中,反之亦然。多家跨國零部件生產商在香港設有辦事處,在區內從事銷售、配送及採購活動。
據我所了解的情況,國內基本上所有主流的半導體公司都是在香港出貨,並以美元結算,即使是銷售給國內的客戶,也需要從香港再報關進來。另外,2019年韓國半導體產值中有222.87億美元出口到香港,其中90%以上轉口到中國大陸手機客戶手中,包括華為、OPPO和vivo等。
美國在幾個月以前,就已經在針對HK問題進行政策推演,必然也考慮過我方的反制升級策略,不會一下子把牌打完。美國的主要目標是削弱HK的轉口貿易能力,具體措施無非就是針對香港的這幾個優勢:
1、取消獨立關稅地位,抬高HK的關稅成本;
2、設置對HK的出口許可,採取和內地一樣的許可清單;
3、設置金融結算障礙,對某些銀行進行美元結算限制;
香港的轉口貿易受到打擊後,將抬高跨國零部件進入中國內地的成本和監管壓力,後果是會降低中國超級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讓跨國公司如蘋果等有遷出的壓力。
當然,這可能是一個長期緩慢的供應鏈脫鉤過程,如果我國能夠及時擴大改革開放,在人民幣自由結算和自貿區關稅方面有重大的政策突破,我覺得結局不一定是悲觀的。
我國畢竟有龐大的市場和最齊全的工業品類,香港的二傳手角色也是中央政府給予的善意紅包,其實中國作為世界上最龐大的經濟體之一,我們挑選哪裡作為中轉地和國際金融中心,並不存在太大的技術障礙,只是HK的經濟長期來看需要轉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