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蹟」背後的必然邏輯
■新華社記者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習近平
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從未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奮進的中國更以一系列歷史性變革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為什麼是中國?中國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泱泱大國走出了一條怎樣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
中國奇蹟背後的必然邏輯,為我們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徵程注入強大信心,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提供更多借鑑,也必將為人類發展定義一個新的未來。
圖表:「中國奇蹟」背後的必然邏輯。新華社記者 馮琦、盧哲 編制
這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的風雲際會,是社會主義中國創造的偉大奇蹟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學者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時,一定沒有料到這樣的場景——
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迎風飄揚,中國共產黨正以自信昂揚的姿態迎接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臉上寫滿自豪的人們來到北京展覽館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10月12日,觀眾在北京「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參觀。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這五年來,咱們國家發展太快了!」75歲的鄭女士和老伴為了好好觀展,「看看我們走過的這五年」,特意帶上小馬扎,看累了歇一歇再接著看。他們說,能趕上這樣一個好時代,心裡很驕傲。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堅定有力。
道路決定命運。當今世界,照搬他國制度模式導致水土不服、社會動蕩不安、發展停滯不前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此起彼伏的「唱衰」聲中,走出一條別人不曾走成的道路,實現別國從未實現過的跨越式發展,正是中國奇蹟的要義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
歷史沒有終結,歷史不會被終結,終結的是當初所謂的預言。
面對中國的發展進步,福山坦陳,中國政治體制優點明顯,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留下一席之地。
資料圖表:IMF上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大巢 製圖
本世紀初,美籍律師章家敦因出版《中國即將崩潰》一書而名聲大噪時,一定不會料到今天的情況——
中國經濟連續幾十年保持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全球工業化以來的長期增長奇蹟。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增長普遍乏力背景下,中國從2013年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仍然年均增長7.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一躍成為經濟超級大國確實是歷史上最不尋常的故事之一。」美國前財長保爾森感慨。
村民從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花石村一棟新蓋的民居前走過(2016年5月7日新華社記者 王雷 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有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達70%以上。2016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比2012年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貧近1400萬人。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論說,在這方面,「中國是個英雄」。
當一些發達國家因失業率攀升引發民眾不滿、社會不安時,中國過去五年年均新增城鎮就業1300萬人以上,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超過了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總量。
9月21日,一列「復興號」列車駛出北京南站。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高速鐵路裡程世界第一,貨物進出口總額世界第一,出境旅遊人數和出境旅遊支出世界第一……一個個不停刷新的「世界第一」讓世界不斷地刷新對中國的認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解決中國經濟「怎麼看」問題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解決了發展經濟要「幹什麼」的問題;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解決了做好經濟工作要「怎麼幹」的問題。
「經濟硬著陸」「金融風險大爆發」「改革陷入停滯」……這些為中國「量身訂製」的預言,一一落空,從未應驗。
10月4日,世界銀行發布報告,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報告同時指出,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使得一些發達經濟體增長前景不明。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娜塔莉亞·格裡波娃評價說:「中國能讓人信任的原因之一是清晰而穩定的經濟政策。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質量提高,會使中國更好地擔當全球增長引擎的重任。」
時光倒退到80年前,英國學者李約瑟發出「李約瑟之問」: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
資料漫畫:「新四大發明」帶你遊世界。王威 作
這位當年的中國通一定想像不到今天這樣一幅畫面——
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幾個月前,一批外籍在華留學生選出了他們眼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期待有朝一日能將這些「帶回」自己的國家。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說,最近美國科技公司開始「山寨」中國同行。
過去的歷史無法重演,未來的奇蹟可以創造。今天,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創新勇氣和創新能力,對這位著名學者的世紀之問給出清晰的回答。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發射、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成使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進行全球組網,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國產大型客機C919試飛成功,首艘國產航母下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試成功……黨的十八大後,一件件「中國重器」讓世界刮目相看。
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不僅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擘畫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路線圖。
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米特認為,「今天的中國領導人正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華彩中國夢,漫漫復興途。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正以越來越多的發展奇蹟,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史詩。
責任編輯: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