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抱抱這個哭泣的孩子,做父母,真的是一場修行!

2021-01-12 名校家長

作者:養育男孩,魚爸

1

在很早以前。

我想應該還是兩年前,那時候小小魚三歲多。

有時候,我會帶著他一起午睡。

可是,非常糟糕的是他醒來後總是會哭,如果醒來發現我不在身邊。

他會哭得很兇,應該是表達自己的非憤怒,但是他說不出來,「你為什麼不在!」

因為那時候我常常會在中途醒來,做一些家裡的活,或者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著急的時候,我讓他在那繼續哭,想著他覺得哭著無聊就不哭了吧。

沒想到越哭越厲害。

「你想做什麼呢?為什麼要哭呢?」

這樣的問題,總是得不得回答。

記得有一天,我沒有問他,而是把他抱起來,然後帶著他一起做事。

他就坐在我懷裡,看著我敲鍵盤。

是不是覺得好玩,就不哭了呢?

「是不是沒看到爸爸,你生氣了?」

他點點頭。

「那爸爸抱抱你,是不是好一些呢?」

他點點頭。

就是一個簡單的抱抱,真的很管用。

因為醒來後找不到親人,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安全感。

所以父母的抱抱,能讓孩子平和下來。

2

後來,就用這個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的。

但隨著他的成長,我想是不是不要這麼多抱抱了。

特別是男孩,是不是要多給點「強硬」的一面,而不能總是黏糊糊的呢?

確實,他的很多表現真的不夠我們心目中那種男孩子的形象。

所以老婆常常跟我說,「你看,總是喜歡哭,為什麼這麼脆弱,我看就是太寵了。」

在幼兒園,面對一些挑戰項目,比如過獨木橋或者推輪胎,他都小心翼翼的,比女孩還要謹慎,所以老師跟我說:「小傢伙真的有點偏於保守呢!」

不是說爸爸帶大的孩子會更勇敢一些嗎?

這些表現讓我也開始懷疑起來。

所以我開始特意變得強硬一點。

就會多一些軍事化訓練一樣的命令。

「快點起來!給你兩分鐘。」

結果他在家午睡的時候,就在床上滾啊滾。

最後當然會起來,可一副沒精打採的樣子,悶悶不樂。

有一天,午睡起來他竟然哭了起來。

是不是做了噩夢?

是不是覺得自己置身於一個空蕩蕩的世界,找不到爸爸媽媽?

……

我還是心軟一點,問問看吧。

於是我耐心地問他,而不是命令式的語氣了。

「你今天怎麼心情這麼糟糕?」

他沒有說話。

但明顯比我以前的話管用,以前也許會說:「別哭了,也已經不小了啊!不能總是像個小寶寶啊!」或者說:「哭沒有用的!」

接下來我說,「來,爸爸抱抱你!」

沒想到這時他驚奇地抬頭看著我,伸出兩隻小手兒。

我又一次感受到,原來他還是我的那個小小孩。

他只想要一個爸爸的抱抱。

果不其然,1分鐘後,什麼事兒都沒有了。

他就靜靜地在我懷裡坐了一分鐘,吹著風扇。

然後我跟他說:「爸爸要去廚房準備做菜了。要不要爸爸教你做一道菜?」

「我不會做菜,因為我不會切,只會洗菜,也不會炒菜。」

「沒關係,爸爸教你切菜,而且教你做一道不需要炒的菜。」

「什麼菜呢?」

「粉蒸肉吧!你試著做一下你人生中的第一道菜吧!」

「好的!」

然後那個下午,我就在廚房教他切肉,然後放鹽,拌粉子,再跟他一起放鍋裡,告訴他蒸15分鐘。

那天晚上,我們甜蜜地分享了他做的第一道菜。

3

要是放在以前,我甚至不敢想,他會在這種情形下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並且積極地去投入一種挑戰之中。

這是為何呢?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用在此處非常恰當。

若是平時你說讓孩子愉快,就能讓孩子品行變好麼?

那為什麼讓孩子玩遊戲看電視,也是讓他們愉快,為何卻讓孩子染上惡習呢?

當然,這是養育的方法錯誤了,跟這句話並無關係。

讓孩子愉快,真正地從內心感受到愉快。

需要父母的認同和尊重,需要安全感。

所以,面對發著起床氣的孩子,你憤怒地壓住他的情緒,讓他服服帖帖,卻無法讓孩子獲取這些心理能量。

我覺得親子之間,情感是不斷地交換著的。

會有一種很神秘的聯結,讓親子之間產生一種特殊的感覺。

就好像我們跟一些人在一起,會感覺很舒服,跟有的人在一起,卻是一刻也待不下去的。

在親子關係裡,這樣的感受會更深刻一些。

所以愉快的感覺或者糟糕的感受也會強很多倍。

如果父母無法認同孩子的感受,無法尊重孩子的需求,那孩子就會無休止地發著脾氣,想獲取你的情感反饋。

如果你還是選擇不反饋,或者直接給他推回去,那對孩子來說是絕望。

因為小小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跟你去爭執,甚至還表達不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還記得上次在飯店吃飯。

已經臨近下午兩點。

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在過道上大聲啼哭。

我看過去,以為孩子走丟了。

看到一位奶奶抱著一個小嬰兒,跟身邊的年輕服務員說:「不要管她,哭一哭就沒事了。」

然後小女孩就在那跺著腳大哭著。

孩子的媽媽在打包飯菜,應該還是在哺乳期,要照顧剛剛生的嬰兒。

也對小女孩的哭聲不聞不問。

她哭得更大聲了。

幾個哥哥過來安慰沒用,她的姑姑過來拉她。

姑父還在一旁說,「不要管她。就讓她哭,你慣著她,她今後經常這樣。」

幸好姑姑有耐心,拉著她去了媽媽那邊。

過了一會兒,哭聲平息了。

4

我不知道這個女孩為何而哭?

可在那10多分鐘裡,父母如果過來給她一個抱抱。

奶奶和姑父給她一點理解。

我想她也不會這麼哭。

因為在大飯店的中間過道,小小的她一邊哭,還要一邊小心打量來來往往的人。

那時候的感覺應該就好像自己置身於冰山之上,沒有一個人蹲下來安慰她,理解她,沒人把她拉回家。

幸好姑姑搭把手,她順勢也回到自己愛的家裡,讓情緒平定下來。

一次兩次這樣的經歷,對孩子的影響不會大。

如果因為二胎寶寶的到來,家人經常選擇忽視這個女孩的感受。

那這個女孩的內心肯定會受到傷害的。

老婆說,「你看,你還敢生二胎嗎?我可不想這樣,根本顧及不過來。」

「生吧!我保證我會過去抱起孩子的!」

可我認真一想,沒這麼輕鬆呢。

除了需要時間之外,還需要多少的耐心去讀懂孩子啊!

我自己不還在犯錯嗎?

還經常跟小小魚說,「你是大孩子了,你該如何如何了。」

其實,說這些話的時候,我還是帶著自己的一些主觀意識。

而忽視了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所以,就在上一個周末。

叫醒兒子的時候,我沒有再說怎麼樣怎樣。

而只是說了一句:「快點起來啦!爸爸抱你一分鐘。」

沒想他趕緊爬起來,鑽進我的懷裡。

我們以為孩子長大了,想著推開一點。

可要小心,別太用力過猛了。

孩子內心還是渴望著父母的抱抱的。

而我們在拒絕什麼呢?

又害怕什麼呢?

特別是養育男孩的時候,為什麼又給自己戴了這麼多有色眼鏡呢?

做父母,真的是一場修行。

相關焦點

  • 爸爸媽媽,你抱抱我就好了!遇事請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話!
    看到孩子這個樣子,我過去安慰他。給他穿上鞋子,然後抱到椅子上坐著。可是無果。沒多久他直接躺地上哭,幾近絕望。這時我看到爺爺那邊試著把嬰兒放在車子裡,又怕吹風,不好過來。我又過去給他看護嬰孩,要他去抱抱哥哥。老人過去了。然後從地上抱起孩子,就那麼一瞬間,他停止哭泣了。
  • 爸爸媽媽抱抱我,你們的愛會照亮孩子的內心!
    而有時,孩子發脾氣。他也需要你的一個抱抱,而不是一頓責罵。因為很多時候,一個抱抱是理解,是共情。2當我們做了父母。就會發現,有一個人常常渴望著跟我們抱抱,超越了戀人的那種擁抱,更是直抵內心深處。特別是做父母,哪有天生就會的呢?每一次,我都小心翼翼地,生怕自己的無知傷害了孩子。看著小小的孩子,他們倔強的堅持,憤怒的叫喊,甜蜜的撒嬌,哭著笑著,每天都成長著。不禁喟然:「這樣的時光真的很神奇呀!」有時候,孩子犯了錯,小小的臉蛋繃得緊緊的。其實,你只要抱抱他就好,這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 《溫暖的抱抱》:爸爸媽媽,我想要一個溫暖的抱抱!|親子悅Look
    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因為一些事情成為了你覺得無法接受的樣子。 今天小博推薦的這部電影是跨年檔的一部《溫暖的抱抱》,看似是一部喜劇,卻讓小博看哭了。沒有被溫暖擁抱的孩子,那是童年留下的創傷。
  • 孩子是個「愛哭鬼」?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一些父母面對嚎啕大哭的孩子,恨不得堵住自己的雙耳,來一個「耳不聽為靜」。當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愛哭鬼,父母要操的心可不比那些操心孩子調皮搗蛋的父母來得少,光是讓孩子停止哭泣,就感覺去了自己的半條命呢。不少父母發自內心地吶喊:有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到底怎麼樣才不會養出一個「愛哭鬼」,逃離整天魔音灌耳的生活?不得不說,當孩子是一個愛哭鬼,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很不容易。
  • 孩子哭著求抱抱,狠心媽媽後悔了,專家:抱10次都不夠
    就在今天早晨,孩子睡醒一睜眼就跑去碗櫥那了。孩子三番四次的挑戰媽媽的底線,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鄰居頓時火冒三丈,一狠心把孩子拽過來打了幾下,一邊打一邊大喊:「叫你不聽話」。孩子當時愣了一下,隨即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抱著媽媽的腿要抱抱。打過之後鄰居特別後悔,再看看孩子可憐的模樣,心都要碎了,趕緊把孩子抱起來,自己也跟著哭了起來。
  • 一哭就抱一鬧就哄的父母,會讓孩子養出「負能量」,長大難有出息
    面對孩子哭鬧你會怎麼做?無非兩種情況,第一種只要孩子哭,家長立馬把孩子抱起;第二種則是讓孩子先哭,等孩子停止哭泣後再去抱。說實話,很多家長採用第一種方法,因為他們不忍心孩子哭泣,所以會在第一時間抱起孩子進行安撫,這幾乎是家長的一種本能反應,可這樣做真的好嗎?
  • 做權威型父母,培養高情商孩子
    如果孩子的情緒被長期的忽略,據科學研究發現,長期被忽略情緒的家長比其他的教養方式讓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要高出4倍以上。所以,我們家長經常會看不見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給你說話的時候,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當孩子非常憤怒的時候,家長經常會說,忙著呢,等一會兒再說。
  • 毀掉孩子的不是貧窮,而是原生家庭的傷,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得知女兒患上抑鬱症的父母,在女兒接受治療的時候,也接受了婚姻諮詢 ,兩個人覺得改變自己,不再將對方當作敵人,不再在女兒對方說彼此的壞話,為了女兒,兩個人決定嘗試做朋友,還好父母的努力有效,英子也擺脫了抑鬱症。
  • 為什麼孩子被吼哭還會伸手要抱抱?這背後的原因,暖哭無數家長
    1、孩子的「抱抱我」,是安全感祈求薇薇從小被父母吼大,她曾經發誓不讓自己的孩子經歷她的「不幸福」。可有了孩子後她才發現,做父母不是件容易事。兒子天性活潑,調皮搗蛋早已成為日常,初為人母時的柔和溫潤被消磨成了橫眉立目與無止境的呵斥。把兒子變成小紳士的願望也已「退化」為老實聽話就好。
  • 孩子走路總是「求抱抱」?透過心理學,了解親子間的親密聯繫
    之前和朋友逛街看到這樣一幕:剛一走進商場,就看見商場門口有一家三口在僵持著,爸爸站的老遠,孩子拽著媽媽的手在號啕大哭,而母親一臉不耐煩地想要快點離開,多看幾眼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這個孩子大概四歲左右,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可能是逛得累了,想要爸爸媽媽抱抱,但是父母都不想抱孩子,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開頭的這一幕。其實我們逛街走在大街上,經常會看到很多家長抱著自己的孩子。
  • 萌娃會走路一出門就讓抱抱,父母莫怪,看完原因你還忍心責備麼?
    殊不知一出去玩,寶寶還是頻繁的要求「抱抱」,這件事讓很多父母很不解。娃學會了走路,卻跳進了頻繁要抱抱的怪圈,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原因小趙家孩子兩歲了,平時小趙自己在家帶他。天氣暖和了,小趙和婆婆帶著孩子下樓曬太陽,平時在家一個人可以玩很久的娃,一出來就非讓媽媽抱。
  • 那個不被允許哭的孩子,心底的惡魔越來越大,如何處理孩子的哭泣
    相信這些話,幾乎父母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吧?英國某著名心理學家MortenL Kringelbach說過:「嬰兒和孩子的哭聲,會給父母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刺激,讓父母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
  • 當代成年人的發洩方式:情緒管理是一場人生修行
    只是,這次讓她刷屏的原因並不是她又主持了什麼盛事,而是她的一檔真人秀節目中的崩潰哭泣。這個外表上看起來大大咧咧,一直傻乎乎的女孩,生活裡真實的樣子並不像電視裡播的那樣。巨大的工作壓力,高強度的競爭,一不小心就會被淘汰的危機,還有數不過來的眼光和指責。這才是她真實無比的生活。
  • 抱抱寶寶的3大好處6大時機(二)
    擁抱的6大時機1-當寶寶哭泣時首先請檢查一下是否需要餵奶、換尿布等,在排除掉生理問題之後
  • 社會底層,真實的生活,他們的哭泣有沒有讓你感到心酸
    一位老人進城,在火車站沒有見到接親的親人,老人帶著行李和土特產,一個人手足無措,根本分不清楚東南西北,老人家蹲在地上哭泣起來。這是一位哭泣的母親,兒子重病,父母拿出了家裡的全部積蓄而且舉家借債為兒子醫治,但是面對巨額的醫療費用,母親不僅為兒子的將來深深的擔憂著,想著兒子的病,母親落淚。
  • 抱抱你,了不起的寶貝
    01假如你考得好,我抱抱你!恭喜你稚嫩的肩膀,扛過了十二年風霜雨雪,日落晨曦。教室記得你,操場記得你,從家到校園的小徑記得你。每一分,都伴著清晨的朝霞和深夜的星光,真的不容易。孩子,恭喜你!但,這也是離別的開始,你已經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這裡便成了故鄉,父母也便從此開始了思念和守望。你越優秀,越將孤單地飛翔……抱抱你,給你一絲追夢的勇氣和力量,也希望你永遠記得自己的根須和白髮爹娘!
  • 結伴旅行的本質—一場逼著你領悟人生的修行
    領悟一:如果沒有經歷一場旅行的洗禮,不要輕易和誰稱兄道弟曾夢想一起闖天涯,看看這世界的繁華。奇蹟般的逃過了加班、生病、老婆生娃等諸多被放鴿子的理由,終於迎來和最好兄弟一起旅行的日子!卻被忽如其來的一陣總裁風吹了個狗吃屎:「這個景點我喜歡,走著!」「你說的這個地方我去年去了,沒必要再去了」「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 「媽媽,求你別打了,抱抱我」,無法克制的脾氣,事後不會痛嗎?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遇到孩子不聽話或者做錯事怎麼辦?很多家長都會選擇最直接也是所謂的最「有效」的方式——打。家長普遍都會認為,孩子只有知道怕了才會真的長記性,所謂的耐心教育,那都是育兒專家在紙上談兵。試問誰在盛怒之下還能夠保持所謂的冷靜呢?但是家長放任「怒氣」這匹瘋馬肆意衝撞,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將是巨大的。
  • 孩子越愛哭,長大後情商越高?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說「別哭了」
    文丨巧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相信對很多父母來說,孩子愛哭真的是一件特別頭疼的事情,尤其是男孩子,一旦表現出很愛哭,就會讓人覺得是不夠堅強、耍小性子。所以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最常說的話就是「別哭了」,然而孩子並不會因此停止哭泣,相反的還會哭的更厲害,事實上,當孩子哭的時候,最沒有的一句話就是「別哭了」。
  • 「孩子的每一場雪」,做父母的都不該錯過
    「親愛的叔叔阿姨春節到了,我可以為媽媽請一天假嗎?初四回可以嗎?媽媽答應帶我去滑雪,因為媽媽說忙,幾年都沒有去,初四是我的生日,我想媽媽陪我去。再不去雪就化了,我就長大了。」  這個可愛的假條出自四川綿陽一位7歲小女孩之手。成年人們寫假條,不免畏首畏尾、瞻前顧後,邊寫邊小心揣測著領導的心思,有時甚至還要編造一兩個謊言來使請假事由「正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