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劇時,我們經常看到片尾會打出一行字幕∶「本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的字幕。那麼,為什麼相同又稱為「雷同」呢?
雷,是指大氣放電時,激蕩空氣所發出的巨響。據《說文解字》中載∶「雷,本作靁。」另《說文解字》∶「靁,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
又如《荀子.儒效》上載∶「貴名起之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意思是說,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的升起,天下人就會像雷霆般轟轟烈烈的響應他。
清朝書法家錢泳撰《履園叢話藝能營造》中載∶「造屋之工,當以揚州為第一,如作文之有變換,無雷同。」
據古籍記載,「雷同」一詞源自於《禮記曲禮上》∶「長者不及,毋儳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漢朝鄭玄註:「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長者沒有提及的,就不要插嘴去說。表情要端莊,聽講要恭敬。長者還沒有說完話,不要隨便打斷,也不要隨聲附和。
漢朝鄭玄對「雷同」的註解認為,打雷時雷一發聲,萬物無不同時響應;人說話應該有主見,不要抄襲別人的言論為己說,就像萬物聽聞雷聲而應一樣。
此外,在《漢書劉歆傳》上載∶「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大意是說,隨聲附和,別人說是,自己也說是;別人說不是,自己也說不是。
事實上,雷同,我國古時有一種說法,打雷時萬物都同時響應。意思是說,打雷時萬物都有回聲,但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判斷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雷聲懼怕而回應那樣。因而,「雷同」還有「隨聲附和」之義。後來,雷同被人引入文學中來,便有了今天的意思。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