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常識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審視下,都會敗下陣來。——坤鵬論
一、色諾芬尼的真理與意見
色諾芬尼提出「意見」與真實者和真理(也就是「一」)相對立,他這樣吟唱道:
從來沒有人清楚地知道過,也絕沒有人會知道關於神靈的,我說,以及關於宇宙的事。因為即使有人幸而能夠說出那最完滿的東西,他自己也並不會知道;因為「意見」沾染了一切。
這是典型的懷疑主義觀念——一切事物皆無確定性。
最著名的懷疑論者之一賽克斯都·恩披裡克在其《反數學家》一書中對這段詩給了普遍化的解釋說:
「我們試著想像,在一間房子裡,存著許多寶貴的東西,有很多人在夜間去尋找黃金:這樣每個人都會自以為找到了黃金,但是,即使真正得到了黃金,他也還是不能確定地知道。
同樣道理,哲學家走進這個世界,也如同在黑夜走進一間大房間,去尋找真理;即使他們獲得了真理,他們也還是不能確定知道他們獲得了真理。」
由此可見,這再次夯實了智者派的真理因人而異的觀點,源起於愛利亞學派。
不過,色諾芬尼對於意見和真理並沒有明顯傾向性。
亞里斯多德認為,他好像沒有決定究竟贊成其一或其他,他遊移於兩者之間,一般來說,在兩個相反的知識之間他寧願選取那個比較近似的意見——本身也被看作較強的意見,而不是被看作真理。
但是,到了巴門尼德那裡後,就開始旗幟鮮明地「詛咒」意見了。
另外,坤鵬論看到,也有人將愛利亞學派的「意見」翻譯成「臆見」,後者特指個人主觀的見解,似乎並不特別符合原義。
小知識:賽克斯都·恩披裡克
他是西方哲學史最有名的懷疑論者之一。
由於他的著作大部分得以保留,因此,也就成為了後世了解懷疑論派的一個重要來源。
但是,關於他的生平幾乎未知,只知道他是一名醫生,並且從其名字——賽克斯都·恩披裡克可以得知,他是名經驗派的醫生,也就是不根據理論行事,而根據現象。
他的生活和講學的時間大致在公元二世紀中葉。
另外,在他的著作中稱,巴門尼德其實是色諾芬尼的一個朋友。
二、巴門尼德的真理和意見
我乘坐的駟馬高車拉著我前進,極力馳騁隨我高興,後來它把我帶上天下聞名的女神大道,這條大道引導著明白人走遍所有的城鎮。於是我的馬車沿著那條道路趲行,拉車的馬兒十分聰明,載著我前進,少女們為我指點出途徑。車軸磨得滾燙,在軸函中發出震耳的嘯聲,因為它的兩端被旋轉的車輪帶著飛速地翻騰。那時太陽的女兒們離開夜宅,掠過頭上的紗巾,把馬車趕向光明。那裡矗立著一座大門,把白天和黑夜的道路劃分,上邊有門楣,下邊有石頭的門檻;這天門上巨大的雙扉閉得緊緊,保管啟門之鑰的是狄凱,那專司報應的女神。少女們用恭維的詞令央告這位尊神,機靈地勸她同意把插牢的門閂拿開。於是門閂除去,兩根嵌著釘子的黃銅門軸在軸函中一根接著一根轉動,門道洞開。少女們驅著駟馬高車筆直地進入門來,女神親切地將我接待,握著我的右手,用下面的話語向我說:青年人,你在不朽的馭手陪同下,乘著高車駟馬來到我的門庭,十分歡迎!領你走上這條大道的不是惡煞(因為這大道離開人間的小徑確實很遠),而是公平正義之神。所以你應當探究一切事物,從圓滿真理的牢固核心,直到毫不包含真理的、變幻無常的、凡夫俗子的意見。意見儘管不真,你還是要加以體驗,因為必須通過徹底的全面鑽研,才能對假相作出判斷。你必須保持你探究的思想使之遠離意見的道路,別讓外騖甚多的習慣用經驗的力量把你逼上這條路——只是以輕率馬虎的眼睛、聲音嘈雜的耳朵或舌頭為準繩,而要用你的理性來解決紛爭的辯論。你面前只剩下一條道路,可以放膽遵循——真理之路。光是欲望會使你迷失道路。
坤鵬論講過,巴門尼德同色諾芬尼一樣,也是用詩來講述哲學的。
而以上這段就摘自他的《論自然》的導言。
在這篇雄偉的導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要點:
1.這場旅程是從黑暗王國(凡人的意見王國)到真理之國(神的理性之國)的;
2.真理之路離開人們常走的大道(意見之路)很是遙遠;
3.巴門尼德在詩中所說的真理之路就是他堅信的唯一真理——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4.人們只有心懷公正和正義才能踏上去往真理之國的道路,才能叫開真理之國的大門;
5.人們認識這個世界有兩種基本途徑:真理和意見,前者少有人走,後者則擠滿了凡人;
6.為了把握真理,就需要撇開因感覺和現象這些「假相」產生的意見;
7.意見雖然不含真理,仍然要加以體驗,因為必須通過全面的徹底研究,才能制服那種虛幻之見;
8.人的欲望會讓人迷失道路和方向。
顯然,從上面的詩歌中我們能夠明顯地看出,巴門尼德認為,感性的東西只會干擾和妨礙人們尋求真理。
人的感官是「引起混亂和騙人的元素」。
它們導致了虛假的、不實的概念產生,是單純性幻覺的最大製造者。
所以,感官是不可靠的,關於事物的感知不同於事物「本身」,感知不可信任。
另外,巴門尼德借女神之口告訴人們,凡人的意見之路是: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存在必然存在。
女神解釋道:「走這條路,我告訴你,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因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認識(這當然辦不到),也不能說出的。因為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在那條途徑上,那些什麼都不明白的凡人們兩頭彷徨。因為他們的心中不知所措,被搖擺不定的念頭支配著,所以象耳聾者和盲眼者一樣無所適從。這些不能分辨是非的群氓,居然認為存在者和不存在者同一又不同一,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
但是,現實情況是,即使我們承認巴門尼德論證的邏輯力量,我們還是很難摒棄自己的常識觀點——世界總是在不斷地變化和運動,並呈現出多樣化。
巴門尼德認為,這些常識觀念實際上都只是錯覺,並是一切錯誤的根源,他堅持在表象和存在之間作出區分。
他說,變化和多樣性混淆了表象和存在。
在區分了表象和存在之後,巴門尼德又做了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區分——真理和意見之間的區分。
他認為,表象只能產生意見,而存在是真理的基礎。
常識告訴我們,事物似乎一直處在流變之中,所以事物才會持續變化著。
然而巴門尼德卻說,這個建基於感性的意見必須被理性的活動所取代。
理性能辨別出關於事物的真理,它告訴我們,如果存在著一個單一的「存在」——「一」,而且所有東西都是由它構成的,那麼就不可能存在運動或變化。
其實,當泰勒斯說萬物始於水的時候,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提出這個觀點。
泰勒斯暗示說,事物的表象並沒有向我們展示構成存在的物質。
而巴門尼德旗幟鮮明地強調了這些區分。
他說,把宇宙看作是不可分的整體,這是靠理性(reason)得到的,如果只憑感官(senses),那就只能見到宇宙是一些混亂的幻覺而已。
真理和知識與現象和純粹的觀念之間是鮮明對照的,真正的知識只有通過純粹的理性認識才能獲得。
巴門尼德得出了異於常人的理論,並且堅信不疑,就在於他更信服於邏輯推理而不是眼睛看到的東西。
可以說,西方哲學史中知識與知覺的決然分割起源於巴門尼德。
他不以眼睛,而是從理性的角度來探討存在的有無——眼見不為實,只相信理智,被認為是最早提出表象和存在雙重性的思想家之一,同時,也被稱為理性主義的鼻祖。
三、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影響
巴門尼德的哲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這師徒二人的哲學中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
蘇格拉底深受其本體論、邏輯推理、對真理與正義的篤信等影響,而柏拉圖還接受了他關於存在的不變性的根本思想,以及真理和意見的觀念。
後來柏拉圖又從赫拉克利特那裡學到了世間沒有什麼是不變的,最後他以畢達哥拉斯的二重世界、靈魂說為框架,將三位先哲的思想糅合融會出了他自己的哲學觀念:真理的理型世界和意見的表象世界;知識來自理性而非感官。
據說,巴門尼德在65歲時,由他主要的學生芝諾陪同前往雅典。
柏拉圖專門寫了《巴門尼德篇》對話錄,讓他和青少年的蘇格拉底展開了討論(也有說是蘇格拉底專程登門拜訪)。
其中這樣寫道:「巴門尼德已經很老了,有了異常灰白的頭髮,美麗的儀表,大約65歲,芝諾約近40歲。」
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圖讓蘇格拉底對於人請求他考查愛利亞學派的系統時說:「對於麥裡梭和其他主張『大全』是靜止的『一』的人,我都相當尊敬,但對於巴門尼德我更加特別尊敬。因為就我看來,借用荷馬的話來說,他乃同時是可敬和可畏的人,因為我曾經與這人有過接觸,並且曾經聽到過他的美好的演說,當時我還十分年輕,而他已經是很好的人。」
而蘇格拉底的學生克貝斯在其著作的篇首寫道:「一個巴門尼德式的生活」,這說明它在習慣語中已被用來表示一種道德的生活了。
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蘇格拉底、柏拉圖對巴門尼德有多麼尊敬了。
哲學天才黑格爾對這位先哲也是讚譽有加:「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起始了,在這裡面可以看見哲學被提高到思想的領域。一個人使得他自己從一切的表象和意見裡解放出來,否認它們有任何真理,並且宣稱,只有必然,只有『存在』才是真的東西。這個起始誠然還朦朧不明確;它裡面所包含的尚不能加以進一步的說明;但是,把這點加以說明恰好就是哲學發展的本身,這種發展在這裡還沒有出現。與這點相聯結,就引起了這樣的辯證法,既變化的東西沒有真理;因為當人們把這些規定當作有效準時,他們就會遇著矛盾。」
還有人這樣評價道:「巴門尼德肯定了存在之『有』,認為存在具有實在性,確立了真理與存在的相同地位,以及通達存在或認識真理的思辨之路,這是堅信理性不僅能夠發現真理,而且能夠帶來正義和社會進步的現代『啟蒙敘事』的先聲。」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