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訊(光明網記者張義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文旅產業如何藉助網際網路激發新動能、實現新發展?11月30日,光明網聯合騰訊共同舉辦「疫情『寒冬』,網際網路如何助力文旅『探春』」線上研討會,多位產學研專家共同探討網際網路如何助力文旅產業煥發新活力。
自疫情防控常態化以來,網際網路平臺優勢明顯,與文旅產業的結合愈發緊密,從旅遊景點藉助社交媒體強勢「出圈」到「短視頻+文旅」的流量攀升,網際網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在主題分享時表示,中國文化產業在近10年的時間裡,數位化轉型加快,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數字文旅開始唱主角。助力文旅行業,需要「雙向賦能」,一方面是對網際網路內容生產群體進行「文化賦能」,強化文化對旅遊的內容支撐、創意提升和價值挖掘。另一方面是對內容生產者進行「技術賦能」,解決內容資源數位化和智能化落後的問題,以優質數字文化產品引領文化旅遊消費。
文旅產業如何藉助網際網路完成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網際網路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文化+科技+旅遊+網際網路」是文旅跨界融合的標配。疫情發生後,以自然資源為代表的自然旅遊消費相對停滯,而以文化資源為代表的文化旅遊藉助網際網路完成轉型升級,既滿足了大家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順勢完成了文化傳播。
「疫情期間,網際網路在文旅產業的恢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網際網路將進一步促進文旅業的發展。」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副總裁王晨說,「未來網際網路推動文旅業發展需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是傳統藝術資源要與融媒體相結合,包括採用短視頻與中視頻等形式;二是傳統的藝術資源要與未來的技術應用相結合,比如充分運用VR、AR、MR等技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東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助理張騏嚴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行業和旅遊行業相對來說比較獨立,從業者思考問題方式不一樣,秉持著不同的服務邏輯和商業邏輯。但是從未來發展看,文旅融合大趨勢已經到來,而網際網路正好可以用一種開放技術形式促進兩者的融合。
「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如果把故宮比作載體,那麼故宮所承載的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這座城的靈魂。」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主任果美俠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分享了她對網際網路如何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一是修煉自我,梳理資源,利用自身優勢做專業闡釋;二是尋求合作,尋找優勢互補的合作夥伴,創造出為公眾喜聞樂見的成果;三是做好傳播,將成果藉助專業的媒體團隊進行量級傳播,把效益最大化。」
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建立了廣泛的溝通、傳播機制,也深刻影響了文旅產業的整體發展。騰訊微信視頻號創造營高級講師張斌分享了微信視頻號的生動案例,他表示,社交媒體平臺在為用戶提供日常溝通的同時,也為展示具體文旅地標和產品提供了新窗口,助力當地文旅行業的破圈傳播。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1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