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人說,現在書店很多都淪為『打卡』地。但我始終覺得,書店和人一樣,大家看到的首先就是顏值,做一家有顏值又有內容的書店,才是我們的目標。」
說這話之前,城市不眠書店負責人郭建安沒有想到,這個社區文化配套項目,竟成為「網紅打卡」地。不僅如此,項目方還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自6月15日開始,書店試行24小時營業。
城市不眠書店外景。
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鄒娟 實習生 曹伊湄
無獨有偶,2020年首屆夜生活節(6月6日—6月30日)期間,上海近30家實體書店參與深夜書店節。其中,有10家參展書店隨著商場營業時間同步延長,有8家書店延長至深夜23或24點。
「實體書店具有文化空間和消費空間雙重屬性,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名片。如果說四處開花的夜市點燃了國際大都市的煙火氣息,那麼,深夜書店則滿足了更為內在的文化消費需求。」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鄭崇選認為,深夜書店節不僅僅意味著營業時間延長,更拓展了上海夜間經濟的業態。
延長閱讀時間,延伸書店空間。上海之夜,書店也可以成為融合的社交、體驗空間。
深夜書香蔓延,24小時書店回歸
走進金海路的造物空間園區,一個巨大的玻璃房書店格外顯眼。透過玻璃,20餘米高的空間隔成上下兩層,目光所及,都是整整齊齊碼著的書。
這裡是城市不眠書店。在各社交平臺,最開始讓它走紅的,就是「玻璃書房」的建築風格,不管你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進入,天光雲影隨時間變換,即便同一個地方,每天的景致都不盡相同。時不時,都能看到有顧客停下腳步,舉起手機取景。
城市不眠書店進門處
城市不眠書店內景
走進書店,一樓中心區域是推薦新書、特色文創,以及咖啡吧,牆邊則全部是書籍。拐過咖啡吧,一個小型階梯放映室便」藏「在後方。書店負責人介紹,平常這個放映室用來做沙龍或者做講座。
書店二樓則是一個小型展示廳以及部分閱讀位。
靠玻璃牆的位子無論何時都座無虛席。室內咖啡香和書香氤氳,室外樹影在玻璃牆上婆娑。
「基本上,我隔個三五天就會來這裡,有時是買書,更多時候,純粹就是來看書,或者和朋友聊天。」賀凡說,自己在附近園區上班,住的地方離書店也不遠。對他來說,這裡不僅僅是書店,也是他的咖啡店。
一同前來的顧客張麗麗則說:「現在網上買書很方便,但書店的閱讀空間是不可替代的。它比圖書館輕鬆,又比在家閱讀更有儀式感。其實很適合現代人小憩的精神需求。」
書店項目負責人郭建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事實上,城市不眠書店最開始是金橋地區的文化配套。因為地塊毗鄰碧雲國際社區,周邊人口聚集後,文化消費成為「剛需」。「既然要做,就做一個有特色、大家真正願意來、留得下來的項目。我們調研過市場走勢,周邊居民需求,參考過多個方案,最後一步步變成了現在看到的樣子。」
郭建安說,今年1月,書店開業不久,就因新冠疫情關閉。3月初重新開張後,人流量的迅速增加讓他們始料未及。項目方因此決定,6月15日起,書店24小時營業,真正試行「城市不眠」。
澎湃新聞記者查閱公開報導發現,幾年前,大眾書局曾試行24小時不打烊,後因各種原因叫停。今年,大隱書局也選址徐匯區,準備開一家主打海派文化和海派音樂類書籍的24小時書店。
城市不眠書店項目方坦言,這一24小時書店項目,他們並不打算靠此盈利,相反,會加入一些公益因素以聚集人氣。比如,書店隔壁是一塊1500平方米的老場房空地,平常這裡用來做畫展或商業租賃。目前,項目方擬邀請社區周邊一些特色小販,在每周固定時間進駐,開放集市。另一方面,引進社區公益等服務。
閱讀之光帶入城市煙火,夜遊書集受寵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夜晚的閱讀,並不只在室內。
6月9日傍晚6點,上海的夏夜華燈初上,流光溢彩。位於愛琴海購物公園的「網紅」書店光的空間,在商場的戶外市集布置起一排精巧的書攤。從暢銷網絡小說《慶餘年》,到日本文學經典《我是貓》,從兒童讀物到外文原著,各類書籍琳琅滿目,引來路過的行人紛紛駐足,重拾起久違的紙質閱讀的樂趣。
「夜遊書集」的攤位上掛著溫暖的串燈,各類書籍琳琅滿目。
「夜遊書集」的攤位上整齊擺放著各類暢銷書。
距離書集暖黃色的串燈不遠,炸雞和甜品攤位傳來陣陣香味,煙火氣混合著書香,瀰漫在城市上空。
現場店員許楊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很喜歡「夜遊書集」的氛圍,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活力正在逐漸復甦:「這裡總是亮堂堂的,熱熱鬧鬧的,每次看到大家帶著剛買的小吃,開開心心來逛書攤,都會覺得很感動、很溫暖。」
書店總監陳屹透露,光的空間自2018年起就萌生了將書店搬出固定空間的想法,希望能激發更多人對閱讀的興趣。去年夏季,光的空間首次嘗試開設夜間市集,獲得了熱烈反響。隨著今年夜市經濟的振興,商場的戶外空間吸引了各類小吃餐車和美食商家集聚,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夏夜風景線,熱火朝天的氛圍讓置身其中的書集也受到了更多關注,起到了相互引流的效應。
設計精美、形式新穎的立體書最受讀者歡迎。
據許楊麟介紹,在6月7日的周日集市上,活動僅單日就售出書籍1000多本。其中,包括繪本和立體書在內的兒童讀物,因色彩鮮豔、寓教於樂,最受消費者歡迎。
戶外集市的設立也為室內實體書店引流了更廣泛的客戶群體,進一步帶動了實體書店的銷售。
「閱讀並不是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往往容易被錯過。」陳屹說,「我們把書籍放到一個更顯眼、開放的空間,是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在不經意間觸發大家對閱讀的興趣。事實上,這樣的觸發效應是比較明顯的,很多客人在集市上看了這些書後,會願意到我們的實體書店來逛逛,和薦書員聊聊天,偶然的觸發轉化成了回頭客。」
「夜遊書集」目前階段的活動將持續至6月30日,期間,集市上所售書籍一律享受八折優惠。深夜書店節閉幕後,光的空間計劃延續夏夜市集的傳統,將活動推行至十月。
活動結束後,店員正在整理現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