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緩的夜上海曲調、石庫門的牌樓、特色的創意商品、舒適的咖啡雅座,還有穿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短袍的女服務員,昨天開張的上海大眾書局(需求面積:500-1000平方米)福州路店,一改傳統書店的面貌,吸引了不少顧客。但大精減圖書種類和書架數量,是否能吸引更多愛書人進入書店,還是個未知數。對此,上海大眾書局總經理毛泉表示,這家24小時書店暫時不會急著盈利,而是先積攢人氣。
書不在多重在「精」
環境優雅但裝修味濃培訓服務員替讀者選書椅子太少不夠坐石庫門裡夜飄書香
走進書店,記者發現書架並不多。圖書陳列區一共由三部分組成。記者看了下,這三部分分別由人文社科、藝術設計和生活益智組成。這些書架佔整個書店面積不到一半,而特色創意商品展示櫃和咖啡吧佔據了書店最中間的兩塊區域。記者擔心,圖書展示面積大幅縮小是否會導致書的品種大幅減少。對此,毛泉笑稱,書店確實減少了很多書,「原來我們這大概是33000多種,現在是兩萬多種。但總數的減少,不代表質量的降低,在這裡要和書城比拼數量多肯定拼不過,我們比的就是少而精,比如健康保健養生類的書,過去有七百多種,但這次就減少了至少一半以上,因為我們發現這些書同質化嚴重,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綜合性的,所以我們就精選了一些比較好的。」
毛泉認為,如今市面上的書不愁少,而是太多,讀者不知如何挑選,所以這一書店裡的書都是精挑細選後才上架,「我們還有滿滿一屋子的書堆在隔壁的房間裡。」毛泉強調,常規書店可能是哪些書熱銷,就把這些書重點陳列,我們這不排斥暢銷書,但會把一些不暢銷卻很有閱讀價值的書放在最醒目的位置推薦給讀者。
環境優雅但裝修味濃
走進福州路浙江中路這家書店的大門,就會感受到這家書店的與眾不同。入口處是一座3米高左右的石庫門牌樓,走進整個書店更為空曠。正對大門還有一排現代感很強的長條書櫃,這些書櫃也被做成可以坐的椅子。書店裡還擺放了一些小型的盆景點綴。書店的牆上則掛著不少頗有老上海味道的《良友》畫報。但記者發現,因為新開張,所以書店裡的裝修味道還是有些濃。對此,毛泉坦言是因為時間緊,他告訴記者,書店正門請書法家寫的匾額,還是13日才剛從南京運到上海,然後前天趕工雕刻上漆,差不多是昨晚才剛掛上店門。書店員工也表示,會採取方式儘快消除裝修氣味。
培訓服務員替讀者選書
記者發現,這家書店的服務員也挺有意思,都是比較年輕的女孩,還穿的都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女學生穿的短旗袍校服。大眾書局福州路店店長吳堅坦言,服務員的著裝確實是書店打造的一大特色。他還告訴記者,自己還是「選書師」,專門幫助讀者選書,但完全站在讀者需求上推薦,不會摻雜任何廣告營銷。但吳堅表示,自己畢竟學識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把店裡全部的書都讀一遍,所以目前也在積極培訓店員,「我們挑選的營業員也都是大專以上學歷,而且有一個要求就是愛讀書,書店也將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
椅子太少不夠坐
雖然下著雨,但新開張的這家24小時書店還是吸引了不少讀者。記者發現書店中央的咖啡廳雅座始終都是坐滿的。一位家住普陀的肖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下班後路過來看看,「書店的氛圍確實和別的書店不一樣,很有情調、很寬敞舒服。」但他也提出書的分區提示不是很明顯。「上海書城對每一區塊放什麼書都有標類,但這裡書架的分類還沒有標。」一些老年讀者建議:「能有更多的椅子就好了。」對此,毛泉表示,書局將會儘快標清書的分類並且增加些椅子。
石庫門裡夜飄書香
白天生意還好,到了晚上能否有人氣,是考驗24小時書店的關鍵。昨天晚上,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關於上海石庫門文化的首場講座,也成為了大眾書局伴讀活動的「試水」。講座在書店的咖啡吧舉行,在正對咖啡吧的長桌上,鄭祖安侃侃而談。記者發現,現場的座位卡吧的作為都被坐滿,邊上也站了不少人。但由於卡吧的座位都是4人一桌,每桌間的距離也很大,現場聽講座的差不多是50人左右,不少人還專心的記筆記。
但記者發現,夜間的銷量直線下降。在7點半至8點半的一個小時裡,書店裡能坐的位置都坐了人,但去櫃檯結帳的讀者只不到10人,大部分讀者就是喝咖啡聽講座。
本文轉載來自:天天新報,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