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隔離點工作現場 漕河涇街道供圖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這裡只有客人,沒有病人;只有客房,沒有病房。」在徐匯區漕河涇街道入境人員集中隔離點,街道志願者化身24小時「管家」,他們是總指揮、是心理師,同時也是搬運工、清潔工……他們身兼數職,用耐心、細心為隔離點「護航」。從4月1日起,街道志願者就進駐這裡,每天24小時不間斷,開啟了一線抗疫的日子。
「今晚還會再來一批人,請時刻做好準備。」 因接待工作在一樓大堂汙染區,街道志願者孟樂榕穿戴好二級防護服、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等防護設備。「穿好防護服以後提心弔膽,對著鏡子左看右看,生怕漏出縫隙。」 然而,緊張只是一瞬,成規模的入境人員很快到達,緊接而來的高強度工作,讓孟樂榕立刻進入角色,心情反而平靜下來。
在辦理入住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凌晨3點,工作小組負責人郭為海接到一條消息,「從柬埔寨歸來的15人凌晨2點10分到達酒店,對隔離政策不理解。」郭為海迅速穿戴好隔離服,來到酒店大堂。「集中隔離點既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家人,長時間聚集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郭為海和大家講利害、講政策,在反覆地做工作下,客人終於開始辦理入住手續。3個多小時後,客人全部入住完畢。
在集中隔離點,有個房間是街道工作小組的「總調度室」,所有的上級指令、轉運事項、接收信息,都會以最快的時間派單給工作人員。街道志願者王燁笑言,24小時通宵達旦的守護,隔離點已經為她的「第二個家」。為了能及時跟進隔離點的各項情況,她把手機聲音調到了最大,手機鈴聲一響,方圓幾米都能聽見。
在集中隔離觀察點,志願者與這些「特殊房客」之間的溫情故事幾乎每天都會上演。集中隔離點猶如一個溫暖的家,隔離的是疫情,隔不斷的是真情與溫暖。「記得有一位12歲男孩獨自一人被送來隔離,家長在蘇州還未出發,但提出帶男孩回蘇州居家隔離。」街道工作小組負責人竇敏與相關部門協調後聯繫了家長,「根據規定無法把孩子帶回蘇州,必須集中隔離。」在竇敏的耐心溝通下,家長從激動、抗拒到理解、接受。2小時後,家長來到隔離點與男孩一同辦理入住,接受14天的集中隔離。
近乎滿員的集中隔離點,隔離人員的要求和問題應接不暇。「房間上不了網」「房間窗戶漏風」「我渾身發冷,是不是有問題呀?」……由於不能和人接觸,在房間內悶了幾天的客人都會焦慮,一有「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致電前臺。街道志願者每天都會整理收集客人的問題,採取點對點方式為他們解難救困。 「你安心在這住著,其他的需求我們幫你。」這是志願者對隔離人員最常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