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涇開發區有批愛串「居民」門兒的「居委主任」
中午12點,宜山路上的漕河涇科技大樓底層,開業不久的「7—11」便利店裡人氣滿滿。漕河涇園區的白領們最近愛上這兒換換口味:進門的貨架上,是五六種葷素搭配的盒飯套餐;收銀臺旁的「快餐島」,則可像單位食堂裡那樣自選菜式和米飯,還有各種點心、串燒和現磨咖啡……
就在便利店隔壁,同屬臺灣統一集團旗下的星巴克咖啡新店也已基本完成裝修,即將營業。根據漕河涇開發區內其他幾家星巴克的經驗,「下午3點買一杯咖啡要排隊20分鐘」,想必今後不愁沒有顧客盈門。但與從前不同的是,此次統一集團在漕河涇開店是「大手筆」——整個科技大樓底層近2000平方米空間全盤「打包」,旗下包括星巴克、7—11在內的七大品牌全面進駐。這個規模可觀的「商業品牌集聚體驗區」,正是由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根據區內企業的實際需求,與統一集團合作打造。
「打包」服務,統一集團此前在韓國、日本均有成功經驗,在上海考慮試點這一模式時,老牌開發區漕河涇首先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漕河涇本部靠近市中心,園區成熟、人氣夠足,商家樂意前來開店,而近年來新設的幾個分區還需積攢人氣。因此,對於統一集團的聯手合作,也提出自己的要求:既在總部開店,也要全面進駐分部,加快完善分區的服務配套。這不,漕河涇浦江分區的地鐵廣場也將開出1.3萬平方米的商業配套,那裡的白領也不用擔心今後的生活配套了。
在許多人眼中,開發區的本職是招商引資,招攬製造業巨頭,怎麼攬起吃、穿、用這樣瑣碎的事了?漕河涇發展總公司副總經理呂鳴表示,產業要升級轉型,服務也需要升級轉型,在土地資源緊張、商務成本高企的今天,許多開發區的既有優勢正在淡化。要把開發區可以為區內企業提供的服務做成品牌優勢,才能真正把好的企業引過來、留長遠。為此,這裡專門成立了「企業服務部」,公司老總率領服務部到區內一戶戶企業「居民」中串門子、聊家常,正兒八經當起了為企業居民服務的「居委會主任」。
串門子確實能聊出金點子。最近,呂鳴在走訪企業時了解到,區內外企員工職業外語培訓需求強烈。為此,「居委主任」趕緊與知名外語培訓機構談合作,一細談才發現,早年開發區規劃設計時大多按企業生產的需求設計,但近年來隨著企業快速轉型升級,一些傳統需求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這一點對我們很有啟發,今後漕河涇開發區品牌在設立新分區時,會超前思考這一需求。」
再如,企業服務部成立兩個多月來,處理了60多個客戶訴求,分析發現,其中有30%的訴求是企業想在園區內做一些關於自己的宣傳,「今後我們在規劃布局新的園區時,也要把這樣的載體設施提前部署安排進去」。
企業服務部經理王晨亮對記者說:「服務的轉型升級還在於,不僅要『居委主任』自己勤幹,還要善於調動專業服務機構為『居民』服務。」他們將與蒙牛上海公司及中糧集團啟動一個合作項目。不久後,漕河涇開發區17個餐廳內的醒目位置都將放置一個蒙牛、中糧產品的實體展示櫃,邊上配一臺觸摸式的終端機,白領們看中櫃內任何產品,只需在終端「下單」,輸入送貨地點,刷一下信用卡或漕河涇園區「一卡通」便能購買。強大的物流網配送系統會在當天把訂購的食品送到白領家中,省卻他們下班後奔菜場、進超市的時間。
「過去常說把服務工作做好,是解決一樁樁具體的服務訴求。而現在的漕河涇,則是立足園區持續發展的戰略層面,把服務轉型提升到開發區發展的戰略高度。」在特殊「居委主任」眼中,「開發區物理形態的發展可能是有限的,而服務的升級則是無限的」。
(來源:解放日報 選稿:陳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