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佳、張旭鵬:《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丨...

2020-12-16 澎湃新聞

社科文獻

以下文章來源於人文萬象 ,作者人文萬象

人文萬象

讀經典人文 品滄海萬象

《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

王晴佳 張旭鵬 主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198.00元

978-7-5201-5252-5

目錄

第一部分:人物

後現代史學先驅:米歇爾·福柯

歷史等於歷史學:海登·懷特

敘述和經驗:弗蘭克·安克斯密特

歷史、時代與人性:約恩·呂森

將歐洲地方化:迪佩什·查克拉巴蒂

衝突和秩序:塞繆爾·亨廷頓

歷史的終結:弗朗西斯·福山

第二部分:派別

觀念史和思想史

史學史

女性史與性別史

後現代主義

後殖民主義

世界史/全球史

大歷史

環境史

情感史

身體史

第三部分:焦點

歷史距離

歷史時間

歷史記憶

學者角色

「後敘述主義」探求

人類世

動物轉向

後人類境況

作者簡介

王晴佳,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長江學者,國際史學史、史學理論委員會理事(2005-2015年兼任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史學理論、比較史學史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與Georg Iggers和Supriya Mukherjee合著);Chopsticks: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外國史學史》(與李隆國合著);《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等。

張旭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哥廷根大學客座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思想文化史、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出版著作《西方文明簡史》(2011)、《文化理論研究》(與何平合著,2014),在History and Theory、Rethinking History、《歷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到今天,當代史學在觀念、方法和研究範圍上出現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本書從「人物、派別、焦點」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討論這些變化,突出了這一時期與20世紀上半葉之間的不同,從而為中國學界提供一部內容新穎、架構獨特的著作。本書的這些史學新潮反映了當代史學所面臨的挑戰,而深入思考和應對這些挑戰將有助我們共同面對人類的未來。

節段選讀

如同書名所示,本書以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的變遷與新潮為研究對象。關於這個主題,中文學術界已經出版了不少論著、譯著和讀本,有助於讀者了解和消化本書的內容。與現有的這些著作相比,本書在時段、取徑和內容上均有明顯的不同。在時段上,本書側重的是「當代」史學界、思想界的諸種變化。這裡的「當代」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至當今這一時間範圍。我們注重這一「當代」,除了突出本書的特點之外,更希望強調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在這一時期發生的重大變化。

一 歷史哲學的發展

1.學科的萌芽——十八世紀的歷史哲學觀

十八世紀的歷史學家受到之前伽利略及牛頓等科學家的影響,他們認為歷史不斷進步且有明確的規律,而歷史學的重任就在於揭示歷史的進步和證明歷史規律的存在與作用。與之前好幾個世紀的歷史觀相比,這一啟蒙歷史觀指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理念,那就是過去與現在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歷史研究和書寫的功能不是為了在過去中尋求和樹立榜樣,供今人和後人瞻仰、膜拜,而是為了指出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分析兩者不同的原因,並探求人類歷史的未來走向。

2.學科的成熟——十九世紀的歷史哲學觀

到了19世紀,上述這一理念在黑格爾、孔德和馬克思的論著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歷史哲學因此也成為一門成熟的、引人關注的學科。比如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從理性與熱情的互動中,分析了理性的逐步擴張如何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孔德則從知識論的角度,認為人類歷史的進步,體現在從神的時代經形上學的時代而到了實證科學的時代。馬克思的社會發展階段論,指出了他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經過了之前的幾個歷史時期的發展,代表了人類歷史進步的一個新階段,同時馬克思又強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未來將取代資本主義。

3.學科的變化——二十世紀的歷史哲學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啟蒙歷史觀開始讓人懷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殖民主義走向終結,世界逐漸進入一個後殖民的階段。而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文化反思的浪潮。本書正是由此考慮,決定以20世紀60年代為起始,展現、分析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領域發生的種種變化。換言之,本書雖然涉及克羅齊、科林伍德等人的史學思想及其貢獻,但沒有為他們單獨設立章節討論,因為現有的相關著作中,已經對他們有不少分析,而我們側重的是20世紀下半葉乃至末期至今的變化。

(《歷史哲學》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6)

二 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

在取徑上,本書既討論重要的人物和派別,又描述最新的動向,因此在章節安排上分為人物、派別、焦點三個部分。學術界對歷史哲學在20世紀所發生的變化,常常用從思辨的歷史哲學到分析的歷史哲學來概括。認為18~19世紀的歷史哲學,以探究歷史發展規律為重點,代表了「思辨的歷史哲學」;而在兩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前和之後,歷史哲學界出現了「分析的歷史哲學」,以探討歷史認識和歷史書寫為重心。

1965年,阿瑟·丹託出版了《分析的歷史哲學》一書,對這一轉變有比較明確的描述和分析,是這一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但在該書出版之後到20世紀末的這段時期,雖然分析的歷史哲學仍為主流,但思辨的歷史哲學也沒有全面退卻,而是出現了重振旗鼓之勢。

1990年前後美國的弗朗西斯·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便是一個例子。而他的老師塞繆爾·亨廷頓更因稍後提出的「文明衝突論」,以及預測了「9·11」事件的發生而名聞遐邇。

2000年迪佩什·查克拉巴蒂以《地方化歐洲》一書出名,挑戰了史學思想界的「西方中心論」,其內容既有對歷史認識論的分析,亦有對歷史規律論的思考。而在近年,查克拉巴蒂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對人類歷史的未來走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討論。

總而言之,就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思想的發展來看,我們在今天並無法絕對區分思辨的歷史哲學和分析的歷史哲學,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已經相互交叉、互為影響。

阿瑟·丹託 ( Arthur Danto ,1924-2013)

(左圖:Dipesh Chakrabarty:Provincializing Europe 2000)

(右圖:《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三 研究思路與希冀

本書取徑上的特點,與其內容上的特點相連。在題為「派別」的第二部分,本書採用了最新的相關論著,不但對讀者已經相對熟悉的「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性別史」等史學流派做了討論,而且對近年興起而中文學界涉獵較少的新興流派如「情感史」「身體史」「環境史」「大歷史」等做了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而本書著意創新的地方,更見於題為「焦點」的第三部分,因為收入其中的章節,均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出現的論題。由於角度、內容新穎,這些論題在國際史學界也尚無定論,仍處於思索、爭辯和發展階段。我們稱之為「焦點」,主要想表達這樣的意思:這些論題的提出,激起了學界的興趣,引起了較為熱烈的討論,但它們尚未成為代表性的潮流,因此與第二部分的內容有所區別。

而本書設立這一部分,稱其為「焦點」而不是「走向」或「趨勢」,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向讀者傳達這樣的信息:當今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界,並無一個明確的總體趨向,而是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

這一態勢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戰後培養的一代思想家,已經漸漸老去,其中一些人已經在近年告別了人世,而新的一代中,還沒有出現能完全取代他們的領軍人物;第二是當今的世界歷史發展,也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前景頗為複雜,尚無人能對人類歷史的未來,指出一個明確無疑的方向。

本書第三部分的最後一章題為「後人類境況」,便是希望對當代世界所面臨的境遇,做一個簡略的描述。這一「後人類境況」的出現和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各種新興科技的長足進展,已經生產出足以影響甚至挑戰人類生活和生存的各種生物體或非生物體,動搖了人類為世界歷史中心的當然位置。二是人類科技水平的急劇提高和科技實力的增強,已經讓自然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如果這一壓力最終導致自然環境的崩裂,那麼人類將無法生存,最終也會走入歷史。

人類歷史的這一多元的、不確定的未來,引起了各類思想家的高度重視,也引發了多元的、開放的歷史思維。但迄至今日,學者們尚無明確的應對方案,而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對此狀況也沒有一個共識。我們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得到讀者、方家的批評指正,更希望能激起大家的共鳴,共同關心人類歷史的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書中探索

策劃:佟 譞

編輯:蔣枚君

審校:羅衛平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

我知道你「在看」哦~

閱讀原文

原標題:《王晴佳、張旭鵬:《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丨新書薦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王晴佳、張旭鵬:《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丨...
    社科文獻 以下文章來源於人文萬象 ,作者人文萬象 人文萬象讀經典人文 品滄海萬象《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王晴佳 張旭鵬 主著 (《歷史哲學》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6)二 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在取徑上,本書既討論重要的人物和派別,又描述最新的動向,因此在章節安排上分為人物、派別、焦點三個部分。學術界對歷史哲學在20世紀所發生的變化,常常用從思辨的歷史哲學到分析的歷史哲學來概括。
  • 王晴佳新著《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
    新書 | 王晴佳:《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 《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
  • 王晴佳、張旭鵬:《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丨新書薦讀
    在題為「派別」的第二部分,本書採用了最新的相關論著,不但對讀者已經相對熟悉的「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性別史」等史學流派做了討論,而且對近年興起而中文學界涉獵較少的新興流派如「情感史」「身體史」「環境史」「大歷史」等做了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 2020年度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書單
    : 西方史學二十論》作者: 王晴佳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品方: 世紀文景出版年: 2020-4頁數: 432啟蒙運動之所以能建立「宏大敘述」和「元敘述」,是因為在17世紀西方科學革命給西方思想界帶來了認識自然、徵服自然的信心和方法。
  • 回顧丨2020年《史學理論研究》總目錄
    :  唯物史觀與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期夏鼐的考古學研究  劉春強(3·24)  託派的中國社會性質論  李紅巖(4·55)  植入與生長:  在探索中前進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  張豔國(4·66)  當代中國史學界對唯物史觀的理論認知與思考歷程  吳浩 蔡敏敏(5·35)
  • 情感史、身體史、性別史、環境史,人類歷史研究為何越來越有個性?
    前赴後繼的史家們,從不同視角、不同地域、運用不同的理論工具,對歷史進行挖掘和闡釋,試圖從考古現場和故紙堆中尋獲人類社會發展的真諦。與歷史研究同步向前的,是史學理論(或歷史哲學)的不斷演化,人類對歷史的認識越深刻全面,越會創造出新的分析工具和思維方法。
  • 曾江:把握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新趨勢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研室在北京聯合主辦「史學史的學科前沿和理論進展」學術座談會,與會學者分別就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的熱點和前沿問題進行了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楊豔秋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江湄表示,此次會議不僅存在著思想的共鳴,而且在如何構建史學史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如何於本土環境中吸收西方史學的優長、如何開展富有價值的史學批評等諸多方面,將為學界提供新的啟示。
  • 歷史理論在西方史學中的回歸
    如果說「轉向」意味著趨新或變化,那麼「回歸」則是對舊有史學現象和方法的重新審視和再次利用。在眾多的「回歸」中,歷史理論的回歸是一個頗為值得關注的現象。 歷史理論興起與衰退歷史理論一般又稱作歷史本體論或思辨的歷史哲學,主要探討歷史的規律、動力、價值、主體、目的等問題。在西方,歷史理論的脈絡悠長。
  • 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當時流行於歷史教學界的一個說法,莫過於七○年代少數留學回國的新學者沈迷理論研究時,部分學者類似:「要想學會騎馬,就要跨到馬背上去;要想學會遊泳,就要跳進泳池內,而不是騎馬或遊泳的方法論」諸如此類的說法。事實上,對於西方史學理論的介紹,僅及於極少數的學者和極少的篇章其中更多只是翻譯文章,由此也可見出史學界主流力量的敏感。
  • 近年西方史學理論與歷史書寫研究
    本期設置「近年西方史學理論與歷史書寫研究」欄目,邀請該領域的6位知名專家學者和項目組成員,主要從現當代西方史學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四十年來中國學界對西方史學的研究、近二十年西方史學理論的發展與歷史書寫的關係、後現代問題、跨學科動向等不同角度,反映該項研究的突出成果,以期引起學界對當代西方史學理論與歷史書寫問題的進一步討論,推進中國史學的理論自覺和創造性發展。
  • 於沛:後現代主義和歷史認識理論
    邁開史學「後現代轉向」的關鍵一步,是與「歷史的語言學轉向」或「歷史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和弗蘭克·安克斯密特(Frank Ankersmit)是這一轉向過程的領軍人物。
  • 王晴佳: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向?
    如此做法,便能擺脫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神靈主導歷史進程的傳統觀念。18世紀以降,歐洲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歷史哲學家,如黑格爾、孔德、馬克思等人。他們的理論構建自然有許多不同,但他們著述的宗旨,都在指出和闡釋歷史演化的因果規律。如黑格爾認為,歷史的動因在於精神(理性)的延伸和壯大,儘管在這一過程中,精神需要與熱情交相互動,但精神始終佔據著主導的地位,由此而推動歷史向前、向上發展。
  •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研究與學術體系建設
    很顯然,前提是對「外來」的東西有充分的研究和了解;有了充分的研究和了解,才能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鄧京力教授等學者撰寫的《近二十年西方史學理論與歷史書寫》,恰好對於人們了解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最新情況提供了便利。我們知道,類似的書籍,已經出版許多種,既有翻譯的作品,也有原創的作品。
  • 第21屆全國史學理論研討會日程
    唯物史觀的理論闡釋亟須正本清源(20分鐘)發言人:龐卓恆(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2.與時代同行: 史學理論研究40年(20分鐘)發言人:於沛(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3.——論改革開放四十年史學理論話語範式的局限與出路 李靜波(山東體育學院) 當前我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評議
  • 王晴佳:全球史以及史學的前景
    北京大學長江學者,國際史學史、史學理論委員會理事(2005-2015年兼任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史學理論、比較史學史和文化史。而這兩個史學流派產生的背景(當然當代的新史學思潮,遠不止這兩個),其實是十分相似的。如果說近代史學是一個範式,那麼這一範式的思想基礎,就是啟蒙運動的歷史觀念。 啟蒙思想家號召歷史的寫作,不僅要記錄和描述已經發生的事件,而且還希求對這些事件之間的關聯和趨向,做出解釋。用伏爾泰的話來說,那就是要建立歷史哲學,讓哲學的光芒,照耀陳舊的歷史。
  • 書單 | 歷史哲學 參考閱讀書目131種
    威廉·狄爾泰/艾彥/譯林出版社/2011-8/22.00元  《漢譯經典24:歷史中的意義》是德國生命主義哲學家狄爾泰的代表作。狄爾泰哲學關注的對象是人,他認為對人的研究與對自然的研究不同,對自然的研究需要的是外在的「...  120世紀70年代,西方史學理論領域發生了學術範式的轉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盛一時的分析的歷史哲學逐漸被敘事主義的歷史哲學所取代,後者至今仍是當代西方史學理...
  • 「史學史的學科前沿和理論進展」學術座談會舉行
    2017年12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研室在北京聯合主辦「史學史的學科前沿和理論進展」學術座談會,與會學者分別就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的熱點和前沿問題進行了探討。
  • 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
    一是歷史理論所一年多來的建所進展情況,主要歸納為三方面:研究所框架已搭建完成,9個研究室業已組建;《史學理論研究》雜誌完成改刊,獲得學界好評;邊建所邊搞科研,包括承接中央和歷史研究院的交辦課題。二是他自己近來著重思考的三個問題:(一)如何開展新時代歷史理論研究。新時代是一個呼喚歷史理論研究大有作為的時代,時代出題、史家作答,我們要有這種使命感和緊迫感,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
  • 理論 | 孫正聿:從理論思維看當代中國哲學研究
    哲學是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它所研究的人與世界、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真理與價值、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標準與選擇、自由與必然等全部哲學問題,無不包含著人類實踐和認識的極為複雜的難題,並因此引發包括唯物主義哲學與唯心主義哲學在內的複雜的派別衝突。哲學的派別衝突是在不同的時代展開的,哲學的歷史演進是在不同時代的派別衝突中實現的。
  •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新動態
    非洲民族主義史學三蘭港學派代表人物羅德尼的《歐洲是怎樣使非洲落後的?》認為歐洲列強的長期掠奪使非洲陷入了不發達的境地;塞內加爾歷史學家迪奧普的《文明的非洲起源:神話與現實》堅持「非洲中心論」,認為人類文明起源於非洲,強調非洲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反駁殖民主義者所謂「非洲沒有歷史」的荒誕論調。這一切都成為彼時非洲知識分子進行政治解放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